? 无码中文av波多野吉衣迅雷下载,少妇又紧又色又爽又刺激视频

亚洲 a v无 码免 费 成 人 a v,性欧美videofree高清精品,新国产三级在线观看播放,少妇人妻偷人精品一区二区,天干天干天啪啪夜爽爽av

吳瑞夫人:“你見過我的瑞?” | 王丹紅專欄

2020/05/05
導讀
吳瑞教授逝世十二周年紀念

2019年4月24日,王丹紅(右)和先生在紐約綺色佳肯德爾療養(yǎng)院,見到90歲的吳瑞夫人陳智龍(中)。



編者按
在新型冠狀病毒肆瘧全球之際,2020年4月5日,93歲的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發(fā)表演講,呼吁英國人民保持團結共度時難,她說:“這是一段越來越具有挑戰(zhàn)性的時期…我們與全球各國共同努力…我們將取得成功…我們將再重逢。”
 
這是女王在位68年間第五次發(fā)表特別演講,她在這次演講中提到了自己的第一次公開演講,她說:“這讓我想起了我第一次公開廣播,那是1940年,當時妹妹協(xié)助,我們作為孩子,從溫莎城堡這里向其他孩子講話,他們被迫從家中疏散,送到安全的地方。如今,很多人再次感受到與親愛的人分享的痛苦,但今天,如同當時一樣,我們內心深處明白,我們的決定是正確的?!?/span>
 
女王的這一段演講,令《知識分子》專欄作者王丹紅想起今年應該91歲的吳瑞太太——陳智龍。1940年,11歲的陳智龍作為中華民國駐英國外交官的女兒,隨疏散令從英國回到美國;如今,她住在紐約上州綺色佳城的一家療養(yǎng)院。

一年前,2019年4月24日,王丹紅和先生到綺色佳拜訪了吳瑞太太,之后寫出文章:“吳瑞太太:你見過我的瑞?——瑞教授逝世十二周年紀念”。

今天,我們刊發(fā)這篇文章,并祝福吳瑞太太身體健康、平安度過疫情。

撰文 | 王丹紅

●         ●         

Christina是天底下最善良最可愛的人,幾乎可以說不像是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人。她是個虔誠的基督徒,在家里里里外外一把手。吳瑞一年不知道要往家里帶多少客人,都是她一日三餐伺候著,從無怨言。她比吳瑞更不愛張揚,從不出頭。我們請吳瑞來開會的時候多次請他也帶上太太,吳瑞總是說:“Christina不喜歡旅行?!倍嗝锤哐诺慕杩凇?/span>
—— 顧孝誠 2009年2月

2008年2月10日,美國康奈爾大學吳瑞教授因病離世;2月12日,在北京大學辦公室,顧孝誠教授在接受我和同事何姣的專訪時,提到吳瑞夫人Christina(陳智龍)。

彈指揮間11年,2019年4月24日,在美國紐約上州的綺色佳小鎮(zhèn)的一家療養(yǎng)院,我第一次見到了90歲的吳瑞夫人。獲知來意,她第一句話問:“你見過我的瑞?” 我百感交集,含淚點頭,告訴她2007年夏天,我在北京專訪過吳瑞;2008年初,寫過吳瑞的紀念文章。
 
2007年在北京采訪吳瑞時,吳瑞希望我能夠寫他父母吳憲(Hsien Wu)和嚴彩韻(Daisy Yen Wu)的故事,他們是1920年代在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工作的中國第一代生物化學家。這是一個長達百年涉及中美兩國的人和事,當時,有些問題我沒有弄清楚,因此一直未寫文章,心中留下遺憾。
 
天賜我良機!我怎么想得到:十二年后,在太平洋的另一端,在紐約綺色佳療養(yǎng)院的會客廳,吳瑞夫人向我和先生講述了她記憶中的吳瑞家族往事,還有以吳瑞母親嚴彩為大姐的上海灘嚴氏三姐妹傳奇。
 
一幅百年間從上海、南京、北京到紐約的大家族畫卷,一幅中國現(xiàn)代教育和科學研究的畫卷,在我眼前徐徐展開……


百年回望。1919年,26歲的吳憲在哈佛大學獲得生物化學博士學位,1920年成為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第一批中國教授;1920年代,嚴彩韻、嚴蓮韻、嚴幼韻三姐妹,分別畢業(yè)于南京金陵女子大學和上海復旦大學;大姐嚴彩韻1923年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化學碩士學位。
 

1920年代,嚴家三姐妹,彩韻(中)、蓮韻(右)和幼韻(左)。

 
嚴家三姐妹的婚姻珠聯(lián)璧合,三個家庭均為中國現(xiàn)代化建設做出過卓越貢獻。1924年12月,大姐嚴彩韻與協(xié)和醫(yī)學院教授吳憲結婚;1929年,小妹嚴幼韻和民國政府外交部外交官楊光泩結婚,楊光泩1920年考取清華庚款獎學金,1924年獲普林斯頓大學國際法和政治學博士學位,1942年作為中華民國駐馬尼拉公使因公殉職;1959年,嚴幼韻和資深外交官顧維鈞結婚;1932年,二姐嚴蓮韻與上海銀行家徐振東結婚,徐振東1925年畢業(yè)于上海滬江大學,1929年獲密歇根大學工程學碩士學位,歸國后曾任滬江大學教授,1931年轉行做銀行家。
 
吳瑞母親嚴彩韻,不僅是嚴家大小姐,更是吳憲的賢內助;不僅是孩子們的慈母,更是他們的良師益友。她的一生,在兩個家族中,締造了溫暖幸福偉大的傳奇。
 
今天,謹以此文,紀念吳瑞先生逝世十二周年。故事源于一次神奇相遇。
 

目 錄


1.  奇跡之遇

2.  北京皇城 成長歲月

3.  2017年 吳瑞專訪

4.  嚴家新女性 讀書成才 走向世界

5.  相夫教子 編外助手

6.  吳憲  黃金歲月

7.  “吳瑞想在70歲后集中精力做研究”

8.  “發(fā)展中國科學事業(yè)是我父親一生的愿望”

9.  金陵玫瑰

10. “君子愛生 得之有道”

NO.1
奇跡之遇
2019年4月24日上午,紐約州綺色佳市中心教堂紀念花園,王丹紅撫觸吳瑞家族紀念磚。王鴻飛/攝

作為《知識分子》的專欄作者,我從2015年開始仔細研究李佩的百年人生。四年后,2019年4月,我和先生從紐約駕車出發(fā),駛向康奈爾大學所在地——紐約上州小鎮(zhèn)綺色佳,尋找 “兩彈一星” 功勛科學家郭永懷先生和夫人李佩的足跡。
 
1946年9月-1956年8月,郭永懷任教于康奈爾大學航空工程研究院,并在此期間結婚成家。在探訪郭李故居的第二天早晨,我和先生在市中心散步,驚奇地在教堂草坪前的紀念園里(Memorial Garden),發(fā)現(xiàn)了一塊拼音顯示可能是中國人的家族紀念磚(Memorial Brick。先生立即在手機上查閱這個名字,他告訴我:這應該是中國科學家吳憲家族的,他的兒子吳瑞曾任康奈爾大學的教授。我茫然地問:“吳憲是誰,我好像聽說過這個名字?”
 
幾分種后,剎那間,我突然想起來:2007年在北京我曾對康奈爾大學的吳瑞教授作過專訪,他的父親是吳憲1920年第一位在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工作的生物化學家,母親嚴彩韻是中國第一位生物化學家!天啊,這就應該是吳瑞家族紀念磚!
 
我被這一發(fā)現(xiàn)驚得目瞪口呆:難道是冥冥之中天意?1920-1937年,李佩家庭和吳瑞家庭是北京皇城里毗鄰而居的鄰居。100年后,在太平洋的這一邊,我怎么會在紐約綺色佳因尋找李佩而看見吳瑞家族?北京皇城大家庭的紀念磚,怎么可能出現(xiàn)在紐約州的一個小鎮(zhèn)?
 
在北京做科學記者12年間,我采訪過李佩,也采訪過吳瑞,可是,我從來沒有將他們的人生聯(lián)系起來。今天,這兩個有著百年經歷的家族,在生死之間,卻在我眼前奇跡重逢!
 
就在我驚詫困惑時,更神奇的事情發(fā)生了!
 

紐約州綺色佳第一長老會教堂牧師 Kirianne E. Weaver。圖源:firstpresithaca.org

 
我撫摸著地磚上吳瑞家族的名字,茫然地抬頭張望,就在一瞬間,看見不遠處停車場上一位剛下車的女士望著我、并向我走來。她是這個教堂的牧師,她向我解釋了吳瑞家族的故事,她問:
 

“你認識吳瑞夫人嗎?她90歲了,住在療養(yǎng)院,有時會到教堂來做禮拜……我可以帶你們去見她……”

 

“??!吳瑞夫人還活著?紀念磚上不是有她的名字嗎?……我可以見到她?這是真的嗎?天賜禮物!我要去!”

 
當天下午,在牧師的帶領下,在綺色家療養(yǎng)院的圖書館里,我和先生見到了90歲的吳瑞夫人——陳智龍女士。
 
獲知來意,她第一句話問:“你見過我的瑞?” 我百感交集,含淚點頭。
 
2007年7月21日,79歲的吳瑞應邀參加在北京大學舉辦的CUSBEA項目25周年慶祝會;7月24日,在清華大學召開的第五屆華人生物學家協(xié)會年會及生命科學前沿學術研討會上,華人生物學家協(xié)會授予吳瑞 “終身成就獎”,表彰他對中國生命科學發(fā)展作出的歷史性貢獻。
 
在這兩次會議期間,我當時作為科學時報社記者采訪了吳瑞,他高興地說:“這是我第一次在中國接受采訪!”
 
吳瑞1928年出生在北京,父親吳憲和嚴彩是中國第一代生物化學家、1920年代任職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的第一批中國學者、中國生物化學研究的開路先鋒。1949年,吳瑞全家到美國。1981年,作為康奈大學分子生物學教授,吳瑞向中國政府提議并創(chuàng)辦了 “中美生物化學聯(lián)合招生項目”(CUSBEA),1981-1989年間選拔了422位中國優(yōu)秀研究生赴美國留學,為中美兩國和世界培養(yǎng)了整整一代生物學人才。

我的專訪文章:“吳瑞:這是我一生中可以驕傲的事”,發(fā)表在2007年7月26日出版的《科學時報》上。但我怎么想得到,我第一次對吳瑞的采訪,也成為最后一次。
 
半年多后,2008年2月10日,吳瑞因心臟病在美國去世。

 

NO.2
老北京皇城 成長歲月
1934-1949年,吳憲嚴彩韻的家,北京朝陽門內芳嘉園。
 
2007年7月的一天,90歲的李佩在北京中關村家里,讀到了我寫吳瑞的文章,打電話到報社辦公室問我:
 
“吳瑞還活著?”
“是的!李老師,我?guī)滋烨霸诒本┐髮W和清華大學采訪了他……您認識吳瑞?”

“當然認識了,我當年參與了CUSBEA項目英文考試的組織工作。我還認識顧孝誠,我父親和她父親當年(1930年代)是天津開灤煤礦局的同事,她父親也是康奈爾大學的留學生……你有她的電話嗎?”

 
這個縱橫交錯的聯(lián)系令我驚喜:幾十年前的老朋友能因我的文章而重逢。但那時,李佩沒有告訴我的另一個事實是:在她成長的歲月,1920-1937年,她的家庭和吳瑞家庭,在北京皇城里毗鄰而居,李佩的父親李保齡留學英國伯明翰大學,1915年回國后曾做過北京大學教授;吳瑞的父親吳憲,1919年獲得美國哈佛大學博士學位,1920年任職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他們都是大家庭,李佩有五個兄弟姐妹,李佩是大姐;吳瑞也有五個兄弟姐妹,吳瑞是長子。
 
我是在2015年作為《知識分子》專欄作者,開始研究李佩的一生經歷時,才了解到這一事實,也明白了2007年李佩打電話詢問吳瑞情況時的又驚又喜。
 
老天爺再次給了我一個機會!2019年4月,冥冥之中,我和先生在康奈爾大學所在地,因尋找李佩故居而發(fā)現(xiàn)吳瑞家族!
NO.3
2007年 北京 吳瑞專訪

2007年7月21日,吳瑞和顧孝誠在北京大學CUSBEA項目25周年慶祝會

 
他們今天的成就很好,我的期望實現(xiàn)了。人才是長久的事,中國有一句古話“十年樹木 百年樹人”,在25年的時間里,我做的這事得到一些結果,這是我一生中可以驕傲的事,希望能一代一代傳下去。
—— 吳瑞 2007年7月21日 北京大學CUSBEA項目25周年慶祝會
 
2007年7月,吳瑞出席在北京召開的兩個會議:在北京大學舉辦的CUSBEA項目25周年慶祝會,以及在清華大學召開的第五屆華人生物學家協(xié)會年會。當時作為中國科學院科學時報社記者,我應邀參加這兩次會議;7月初,在清華大學生命科學院舉行的新聞發(fā)布會上,我第一次遇見了三位即將全職回國的華裔學者:普林斯頓大學教授施一公、西北大學教授饒毅、美國國家衛(wèi)生研究院科學家魯白。
 
作為新聞發(fā)布會主持人,施一公對記者們說:21世紀是生命科學的世紀,華人科學家將在其中發(fā)揮重要作用。這是一次盛會,將有諸多重量級華裔學者參會作并報告,希望各位記者能有機會采訪他們,我們會盡力幫助你們采訪……
 
在CUSBEA項目25周年慶祝會上,我第一次見到吳瑞先生,希望能采訪他,他高興地同意了。他說:“這是我第一次在中國接受采訪,我愿意給你談談CUSBEA項目的事情……我的父母都是在美國接受研究生和博士訓練,他們相信這種訓練對他們的職業(yè)發(fā)展到關重要,我希望能幫助更多生物化學專業(yè)的優(yōu)秀中國青年到美國接受博士訓練……你知道我的父母嗎?”
 
我說不知道,吳瑞告訴了他父母的名字。他說:“我父母是中國第一代生物化學家,1980年初時,中國社會科學院寫過專門文章介紹我的父母,我回美國后給你寄一份我父母的文字資料?!?/span>
 
當時,身旁的另一位教授對我說:你應該好好寫一寫吳先生的父母,特別是他母親,中國第一代女科學家,他母親家族的姐妹是20世紀初上海灘著名的三姐妹,堪比宋氏三姐妹,只是大家不知道而已。
 
2007年7月26日,《科學時報》刊發(fā)了我對吳瑞的專訪文章;9月,我在辦公室收到了吳瑞寄自美國的父母文件。
NO.4
嚴家新女性 卓爾不凡


左:嚴彩韻 右:1929年9月8日上海,楊光泩和幼韻(右二)婚禮,首席伴娘蓮韻(左一)

 

盡管出身于保守家庭,但嚴家父母相當開明,認為無論兒子女兒都應該接受現(xiàn)代教育。彩韻熱衷學術,1921年從南京金陵女子大學畢業(yè)后赴美留學,她在史密斯學院學習一年后,于1923年獲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化學碩士學位。蓮韻也是個好學生,先后就讀于上海中西女校、天津中西女中,1924年畢業(yè)于南京金陵女子大學。畢業(yè)后頭幾年到安徽條件非常艱苦的一所學校任教,后來因身體原因被迫回上海,父親的其他子女當時都還在上海讀書。

 
我們當時居住的房子相當宏偉,現(xiàn)在已經沒有人住在如此龐大的房子里了。它的花園院墻綿延了靜安寺一帶的半個街區(qū)和地豐路的整個街區(qū)。正門門房住著一個印度人和中國警察及家人。大樓北面是另外一排房子,包括馬廄和一個可容納六輛汽車的車庫。
—— 嚴幼韻 2014年《一百零九個春天——我的故事》
 
嚴彩韻1902年出生于上海巨商嚴家,父親嚴子均母親楊氏共有六個女兒三個兒子,其中兩個女孩夭折,她成為家中長女,妹妹蓮韻出生于1903年、幼韻出于1905年、華韻出生于1911年。
 
受大姐彩韻愛知識的影響,蓮韻和幼韻從小學到高中,分別在上海和天津上教會學校、在南京和上海上大學,但小妹妹華韻則非常傳統(tǒng),沒有到學校讀書,17歲時在父母主持下結婚。因此,嚴家知識新女性應該是指彩韻、蓮韻、幼韻三姐妹。
 

1897年 中國通商用銀行大樓 上海外灘中山東一路6號

    
嚴彩韻的祖父嚴信厚(1839--1907)是嚴氏大家族的奠基人,曾任中國最大銀行——中國通商銀行第一任董事長;1901年,上海商業(yè)會議公所成立,他出任首任主席,公所改為上海商務總會,他擔任第一任會長。
 
從寧波錢莊學徒到上海大銀行家,嚴信厚的經歷是中國社會現(xiàn)代化的一個典型。他1839年出生于浙江省寧波慈溪,早年在寧波一家錢莊當學徒,17歲時供職于上海一家銀樓;1870年代,他經人引薦成為直隸總督、北洋通商大臣李鴻章的幕僚,1885年被委任為海關稅務司,因公務奔波于北京、上海、廣東、福建和寧波,在各處均有房產,但定居上海。雖有官職在身,嚴信厚的興趣還是在工商業(yè),創(chuàng)辦了寧波通久源紡織局、上海同利機器麻袋公司,以及數家紡紗廠、面粉廠和榨油廠、高檔綢緞莊、陶瓷廠等,是將現(xiàn)代機器引入中國的第一人。
 
嚴信厚有一個兒子兩個女兒,兒子嚴子均繼承父業(yè),兩位女兒結婚成家后,均是在家相夫教子的傳統(tǒng)女性。到了嚴家第三代,彩韻蓮韻幼韻三姐妹成長為知識新女性,她們讀書成才、卓爾不凡,走出家門、走向世界。
 
1910年,8歲的嚴彩韻和妹妹蓮韻一道,到上海最好的小學中西女塾附小讀書,接受西方文化熏陶;在此前三年,1907年,14歲的宋慶齡和9歲的宋美齡,在姨父溫秉忠的帶領下,從上海啟程赴美留學。宋氏三姐妹均是上海中西女塾的學生。學校離她們在塘沽路的家有好幾條馬路,家里用馬車接送兩個穿著時髦衣服的女孩兒去上學,成為一道風景。三姐妹分別在上海和天津的中西女中上學。
 
左:上海中西女塾小學部  右:上海中西女塾學生宿舍

19世紀未20世紀初,宋氏三姐妹靄齡、慶齡和美齡,就讀于上海中西女塾
 
1917年,15歲的嚴彩韻高中畢業(yè),當時的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尚未開始招收女生,她考入南京金陵女子大學。入學第一年,她以第一名成績獲得學校發(fā)給新生的最高獎學金“理事獎學金”,她當即將獎學金捐給金陵女大的附屬小學。

每年寒暑假回家,彩韻就給妹妹們講述豐富多彩的大學生活;1920年,蓮韻高中畢業(yè),也考入金陵女子大學。兩姐妹同學一年,同住在一間宿舍里。
 
1921年,嚴彩韻大學畢業(yè),在父親的資助下,留學美國史密斯女子學院,主修食品化學和營養(yǎng)學,當時史密斯女子學院和金陵女子大學是姐妹學院;1922年秋,她到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化學系,師從食物化學和營養(yǎng)學權威謝爾曼教授和羅斯教授。
 
當嚴彩韻還在哥倫比亞大學讀書時,由紐約洛克菲洛基金會資助、創(chuàng)立于1917年的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在美國招聘聘請優(yōu)秀的留學生。哥倫比亞大學推薦了嚴彩韻。
 
1923年5月,21歲的嚴彩韻獲得哥倫比亞大學化學碩士學位,6月啟程回國,9月到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生物化學系擔任助教,在這里,她遇見了一生的愛人——吳憲。
NO.5
嚴彩韻:編外助手 相夫教子


在哈佛大學醫(yī)學院 “吳憲廳”,嚴彩韻和家人合影,吳瑞身后的塑像為吳憲

    
1925年,嚴彩韻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攻讀博士,并隨丈夫到歐洲作學術訪問。歐洲之行結束后,她因懷孕而回國,她曾非常惋惜地說:“我最美好的一個夢想因此就再也未能實現(xiàn),朋友們風趣地說,我這個太太是用一個博士換來的?!?/span>
 
吳憲年長嚴彩韻9歲。他1893年出生于福建省福州一個官學并著的家庭,祖父吳維貞(1831-1903)是當地一位大鹽商,父親吳小鏗(1874-1954),母親梁蓉孚(1875-1939)。他6歲入私塾讀經啟蒙,1906年入全閩高等學堂預科班,接受新式教育;1911年春,18歲的吳憲考取北京清華留美庚款獎學金,8月乘船赴美國留學。行前他回家省親,奉父母之命與一位素不相識的姑娘結婚。
 
1916年,吳憲在麻省理工學獲理學學士學位,留校任助教;1917年秋入哈佛大學醫(yī)學院,師從奧托·福林(Otto Folin,1867-1934)教授,從事血液化學研究,1919年獲博士學位,其博士論文《一種血液分析系統(tǒng)》(A System of Blood Analysis)獲生物與臨床化學界重視,被認為 “引發(fā)了一場血液化學方面的革命”。之后,他在哈佛大學做了一年做博士后,其間完成血糖定量分析的改進,大大推進了后來胰島素的發(fā)現(xiàn)。研究成果發(fā)表后成為血液化學的經典,他的名字以“福林-吳”的形式為生物化學界所知。
 
吳瑞興趣廣泛,在哈佛大學期間,他騎馬、游泳、打網球、溜冰、跳舞、散步,時常吟頌喜愛的中國古詩,有時也自己寫詩。在朋友眼中,他是東西方文化的完美融合,集科學家、哲學家和紳士于一身。
 
1920年,27歲的吳憲回國,在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生物化學系任教。他從福州老家將妻子接到北京,但妻子未曾讀書,兩人志趣相異,吳憲多方努力,也無法彌補隔閡,最終離異。
 
1921年,吳憲升任襄教(associate 相當于講師),主持生理化學教學工作;他1924年7月晉升為襄教授(副教授),并擔任生物化學系第一屆主任,成為協(xié)和醫(yī)學院第一位中國籍主任和最早的三位教授之一(另兩位是林可勝和劉瑞恒),任期長達18年(1924-1942)。在此期間,他生命中的天使愛人到了他身邊。
 
1923年9月,嚴彩韻任協(xié)和醫(yī)學院生物化學系助教,與吳憲成為同事。共同的教學和科學研究經歷,兩人建立了深厚感情。1924年12月20日,他們在上海結婚。因協(xié)和醫(yī)學院規(guī)定夫婦不能同時任職,嚴彩韻辭去了協(xié)和的工作。
 
婚后第三天,圣誕節(jié)前夕,他們遠赴美國。吳憲在紐約洛克菲勒醫(yī)學研究所做學術訪問,嚴彩韻在哥倫比亞大學化學系攻讀博士學位;1925年夏天,吳憲結束了在美國的訪問,一起到歐洲,他們隨黑斯廷斯(A.B. Hastings)教授夫婦和幼子,赴歐洲參觀大學和實驗室。
 
歐洲行程結束后,嚴彩韻因懷孕而回國,中斷了博士學位的研究,從此成為吳憲一生的科研助手。
 
吳憲嚴彩韻夫婦,志同道合,熱愛家庭和孩子。1925年至1931年間,五個子女先后出生,他們努力為孩子們提供健康舒適的生活環(huán)境和學習條件。身旁的朋友們都知道,“沒有人比吳憲和妻子彩韻更能欣賞家庭的樂趣,興趣盎然地分享家庭的溫馨…… 沒有人比他更能為自己的孩子們而驕傲、快樂?!?/span>
 
在2007年的北京采訪中,吳瑞曾告訴我,他在北京皇城里長大,家是一個很大的四合院,但內部是歐美式的設備和家具,很舒服,客廳里有沙發(fā)、鋼琴和壁爐,還有一個游泳池,父親經常在家里會見中外學者。解放后,這里成為了中國科學院的幼兒園。
 
我驚呆了:1930年代北京紫禁城旁邊的四合院家中,居然有游泳池?究竟是什么樣的房子呢?在寫作的資料研究中,我找到了吳瑞的老家。
NO.6
吳憲  黃金歲月

2007年7月,我專訪吳瑞的文章中有一張照片,是吳憲嚴彩韻和五位子女的合影,但我并不知道這張照片的拍攝時間和地點。但這一次的研究中,我讀到了吳虹和吳瑞兒子合寫的紀念文章,方知這張全家福1949年12月拍攝于美國,為吳憲嚴彩韻結婚35周年留念。

 
1930年12月,29歲的嚴濟慈博士攜夫人從法國巴黎留學歸來,他選擇在北平物理研究所工作。他說:“當時北京給我的印象非常好,很安靜,又有這樣的規(guī)模。北京人大半保持旗下(旗人)遺風,待人接物彬彬有禮。我是第一次到北京,覺得北京是可以安定下做工作的地方。那時的北京,所有要做官的人都趕往南京,所有賺錢的人都趕往上海,所以我決心留在北京?!?/span>
   
國內學術界有這樣一個共識,在中國現(xiàn)代史上,有一個黃金十年期:1927-1937年,在此期間,中國的科學、教育和文化等諸多領域空前繁榮,開啟了現(xiàn)代科學研究,涌現(xiàn)出一大批杰出優(yōu)秀人才。
 
彼時,以紫禁城為中心的北京內城,鑲嵌著中國最著名的學術機構,它們如珍珠般熠熠生輝,讓古老的皇城閃爍著現(xiàn)代文明的光輝:北京大學、輔仁大學、北京師范大學、中法大學等高等院校;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地質調查所、北平研究院、中國營造學社,以及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歐美同學會等學術機構,云集了一大批中國的文藝復興人才。
 
這十多年,也是吳憲人生中的黃金歲月。1928年,他晉升為正教授,在協(xié)和醫(yī)學院領導一支高水平、高效率的生物學科團隊,完成重要的研究項目。1929年,“第十三屆國際生理學大會” 在美國波士頓舉行,他在會上作主題演講,首次提出 “蛋白質變性” 理論,認為蛋白質變性與其結構變化有關聯(lián);1931年,他在《中國生理學雜志》上發(fā)表論文,正式提出“蛋白質變性說”,以實驗數據證明:天然可溶性蛋白質的長肽鏈,一定是由氨基酸的各種極性基因被分子內的某種次級鍵,按一定方式連接而形成有規(guī)律的折疊;蛋白質分子具有一定緊密構型,內部次級鍵一旦物理或化學力破壞,構型變化,性質也發(fā)生了變化。
 
嚴彩韻不僅是吳憲的賢內助,也是他的編外研究助理和顧問。為了研究工作,她自學法語和德語,在實驗室做實驗。吳憲一生發(fā)表了160多篇論文,80%以上是結婚后發(fā)表的。
 
1925-1931年,吳家五個子女先后出生。嚴彩韻極為重視子女的教育,她發(fā)動創(chuàng)建了北京明明學校,讓自己的孩子們在這所學校讀書;課余時間,她安排孩子們打球、游泳、溜冰、打太極拳、彈鋼琴,她認為孩子們身體健康和精神愉快是第一位的,并且要求孩子們像父親一樣認真做事,但并不苛求學習成績。
 
受嚴彩韻專業(yè)的影響,吳憲對營養(yǎng)學產生了深厚興趣,對中國人的膳食結構進行了一系列營養(yǎng)學研究,提出以膳食改良國民體質。1929年,吳憲與周啟源合編的中國最早營養(yǎng)學專著《營養(yǎng)概論》,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發(fā)行。他還編著了中國第一部《食物成分表》,主持制定了《中國民眾最低限度之營養(yǎng)需要》。
 
吳憲也時常參加京城的沙龍聚會。1932年,在一次清華俱樂部聚餐時,吳憲與胡適、丁文江、蔣廷黻、翁文灝、任鴻雋、陶孟和等討論知識分子在國家困難和危難時的責任,胡適提出辦一份周刊來討論中國問題;5月,《獨立評論》在北平創(chuàng)刊,胡適出任主編;吳憲是發(fā)起人和資助者,也是撰稿人。
 
1934年,吳憲在北京朝內南小街芳嘉園胡同,買下一座清皇室府第——桂公府,即清朝慈禧皇太后弟弟葉赫那拉·桂祥公的府邸。這是一座有三進院落的大四合院,吳憲對它進行了精心設計和改造,既保持清式建筑的紅磚綠瓦、青石地面,又在內部增設了現(xiàn)代的設施和設備。這座中西合璧、富麗堂皇的的大宅子,接待過不少中外醫(yī)學界名人。
 
吳瑞記得:“有一次,父親把我們五個子女叫到爐邊,對我們講英文投資(investment)的意義。他很興奮地說,叫你們受到良好教育是最好的投資,它會在你們身上存在一輩子,而且聽你享用一輩子,所以,我不會給你們留下什么物質的東西,因為那對你們有害無益。我不給你們錢,而是設法要你們接受最好的教育,這樣你們以后就能夠獨立生活了。”
 
1935-1937年,吳憲是協(xié)和醫(yī)學院三人領導小級成員之一。
 
嚴彩韻則積極參加社會活動和公益事業(yè)。1934年,父親去世后,她和兩位妹妹將各自分得的遺產捐出一部分,為金陵女子大學建了一所醫(yī)院,又動員吳憲和連襟們?yōu)獒t(yī)院采購設備;她是北京國際婦女俱樂部、香山孤兒院、基督教青年會的成員。
 
1941年12月,日本偷襲珍珠港,美國向日本宣戰(zhàn),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被迫解散,吳憲退隱家中,讀書、練書法。
 
1944年3月,應政府之邀,吳憲到重慶籌組中央衛(wèi)生實驗院,并領導營養(yǎng)所;7月,他被派往美國,作為營養(yǎng)學專家、聯(lián)合國善后救濟總署的中國代表,參加研究戰(zhàn)后經濟恢復和重建會議;1945年9月抗戰(zhàn)勝利后回國,1946年開始籌建中央衛(wèi)生實驗院北平分院,同時兼任營養(yǎng)所所長。
 
1947年5月,應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邀請,吳憲作為中國六位代表之一,赴英國參加第17屆國際生理學大會;之后到美國,為國內建立 “人類生物研究所” 作準備;1948年夏天,他計劃啟程回國,并將購置的書籍和設備寄回國,但兩次訂票后,卻因碼頭工人罷工而未能成行。1948年3月,吳憲當選中央研究院首屆院士。
 
此后,國內局勢日益緊張,他永遠留在了美國,直到1959年因心臟病去逝。
 
NO.7
“70歲后,吳瑞想集中精力做研究”


自從吳瑞1966年到康奈爾大學工作后,我們就一直住在綺色佳;2000年,吳瑞賣了原來的大房子,搬到現(xiàn)在的療養(yǎng)院,因為他想集中精力做研究,不愿在大房子里花更多時間,因為管理一個房子是要花很多精力和時間的,孩子們長大后,我們就不需要大房子了。
—— 吳瑞夫人
 
2007年7月,在北京采訪吳瑞先生時,我問:為什么1949年1月,您母親會帶著五個已成年的子女,離開北京到美國?
 
吳瑞說:“當時國內北方在打仗,但我們并沒計劃要離開,還在等父親回國。但1949年1月的一天,從山西逃難至京的幾個中學生到家中借宿,母親同意了,后來幾天中,家里又陸續(xù)住進了幾十名學生,讓家人無法正常生活,母親感覺到了危險,決定帶著我們五個子女到美國與父親團聚。當時非常不容易,我們一家人從北京到上海再到香港,歷盡艱辛,經過半年多的時間才到美國。”
 
2019年4月,我見到吳瑞夫人,談起這段往事。
 
她回憶說,大約是1951年在紐約的一次聚會上,經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的兒子梅祖彥的介紹,吳瑞和她認識了。在他們的婚禮上,雙方的母親才發(fā)現(xiàn),原來在1949年1月,她們是同乘一架飛機離開北平的。
 

1940年,伊麗莎白首次代表英國王室向二戰(zhàn)所有避難中的孩子發(fā)表廣播講話。旁邊是她的妹妹瑪格麗特公主。

 
吳瑞夫人出生在美國,她的父親是民國時期的外交官,母親是北京人。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時,她隨父母駐英國。1939年,英國對德國宣戰(zhàn),她隨疏散令被送回美國。
 
自從吳瑞1966年到康奈爾大學工作后,吳瑞夫婦就一直住在綺色佳;2000年,吳瑞賣掉了大房子,搬到現(xiàn)在的療養(yǎng)院,“因為他想集中精力做研究,不愿在大房子里花更多時間,管理一個房子是要花很多精力和時間的?!?/span>
 
2008年2月10日,吳瑞在綺色佳卡尤加醫(yī)療中心(Cayyuga Medical Centre)因心臟驟停離世,享年79歲。如今,陳智龍依然住在2000年她和吳瑞到療養(yǎng)院時的房間。她說,房間里依然是吳瑞生前的樣子,有寫字臺和書,好像每天都和他生活在一起。
 
在美國,吳瑞姐弟五人均成為高級專業(yè)人才,兩位姐姐獲碩士學位,吳瑞和弟弟妹妹獲博士學位。吳瑞尤為突出,他1950年獲阿拉巴馬大學化學學士學位,1955年獲費城賓夕法尼亞大學生物化學博士學位,1966年成為康奈爾大學副教授,1972年晉升為正教授,2004年被任命為理博蒂·海德·貝利分子生物學與遺傳學教授。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他對基因工程技術發(fā)明做出突出性貢獻,他發(fā)明的DNA測序方法,經其他科學家發(fā)展和改進,成為世界上通用的大規(guī)模DNA測序手段;他發(fā)明的聯(lián)接子和銜接子至今仍然是 DNA克隆基本工具,DNA重組技術導致了生物技術產業(yè)的建立,他主編的《重組DNA》曾風靡分子生物學和生物技術界。
 
在吳憲1959年8月去世后,嚴彩韻花費許多精力整理出現(xiàn)吳憲遺著《科學生活導論》、修訂出版吳憲早期著作《營養(yǎng)概論》。1964年,她到哥倫比亞大學新成立的人類營養(yǎng)研究所工作,為該所建立了一個新圖書館,并指導研究生們的研究;1971年,69歲的她退休,又被聘為紐約圣路加醫(yī)院中心醫(yī)學部營養(yǎng)及代謝級顧問,為中心籌建了圖書館,收集了5000多篇論文,直到1987年9月年滿85周歲正式退休。朋友們說,她永遠對人類的健康有興趣。
 
吳瑞夫人說,媽媽是一位獨立、和善的人,85歲退休后,才搬到吳瑞家附近的一個小房子,生命中的最后一年和他們住在一起。
 
我問起嚴彩韻的妹妹的情況。她說,吳瑞和她時常會到紐約看望幼韻姨媽,但她第一次見到蓮韻姨媽,則是1980年她第一次隨吳瑞回中國探親時。
NO.8
“發(fā)展中國科學事業(yè)是我父親一生的愿望”

吳瑞  2007年7月25日 清華大學 何姣 攝

 
他們今天的成就很好,我的期望實現(xiàn)了。人才是長久的事,中國有一句古話‘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在25年的時間里,我做的這件事得到一些結果,這是我一生中可以驕傲的事,希望能一代一代傳下去。
—— 吳瑞 2007年7月21日 北京大學 CUSBEA項目25周年慶祝會
 
1980年3月,在闊別祖國31年后,應北京大學時任化學系主任孫亦樑教授邀請,51歲的吳瑞帶著母親、岳母、姐姐、妹妹和太太,第一次回到了中國。
 
在北京大學未名湖畔的臨湖軒,孫亦樑對吳瑞說:“你父親是中國生物化學的開山鼻祖,老一輩生物化學家都是你父親培養(yǎng)的,你是不是也應該在這方面繼承父親的遺愿,為中國人才培養(yǎng)做點事情?”
 
孫亦樑了解吳家淵源,源于他的夫人張迺蘅,她當時是北京醫(yī)科大學生物化學教研室主任,張迺蘅的導師張昌穎教授則是吳憲的學生。
 
這一次回鄉(xiāng),吳瑞一行在北京和上海住了一個多月,探望親朋好友。他說:“那時,我的親友以及高中和大學時代的許多同學,都有了正值大學年齡的孩子,他們最大的愿望是送孩子到國外學習。”
 
回到美國后,他幫助一位親戚的孩子申請到康奈爾大學學習,為她交了學費,并讓她住自己家里。但他想:“我能幫助一兩個學生,但幫不了50個、100個學生,如果啟動一個項目,就能幫助更多的學生來美國學習,這是一件非常有意義并且很有幫助的事。”他說,“我的父母都是在美國接受的研究生和博士訓練,他們相信這種訓練對他們的職業(yè)發(fā)展至關重要?!?/span>
 
吳瑞獲知,1980年,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教授李政道啟動了“中美聯(lián)合招考物理研究生項目(CUSBEA)”,他隨即與李政道聯(lián)系,探詢啟動類似項目的可行性。在李政道的鼓勵和建議下,他開始與中國高層官員聯(lián)絡,促成 “中美生物化學聯(lián)合招生項目(CUSBEA)” 的誕生,該項目在國內由北京大學組織實施,顧孝誠成為項目的北京 “首席執(zhí)行官”。
 

從1982年8月派出第一批55位學生,到1989年派出最后一批49位學生,CUSBEA項目共選拔422位中國優(yōu)秀青年赴美國攻讀生物化學博士學位,為中美兩國和世界培養(yǎng)一代高級人才。

吳瑞在美國也培養(yǎng)了諸多優(yōu)秀人才。在吳瑞去世后一年多,他培養(yǎng)的博士Jack William Szostak獲200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

NO.9
金陵玫瑰

1980年的上海之行,嚴彩韻(右)見到了分別31年的妹妹嚴蓮韻。

 
從1915年創(chuàng)辦到1949年間,金陵女子大學共培養(yǎng)999位女大學生,她們被稱為999朵玫瑰,嚴彩韻和嚴蓮韻是其中美麗又長壽的兩朵。1934年,她們?yōu)榻鹆昱缶杞诵at(yī)院;70年后,她們又帶到家人重建金陵女大。
 
1949年,家國巨變。嚴蓮韻和丈夫徐振東及三個孩子留在了上海,一家人住在泰安路上一棟漂亮的花園洋房,徐振東當時任新華銀行上海分行總經理。在1952年 “三反五反” 中,徐振東以莫須有罪名被關押了十多個月,1955年去世。 “文革” 浩劫中,嚴蓮韻被趕到一間只有七平方米的地下室。四年后,海外親戚的尋訪使她搬出地下室,組織安排她住到了一套帶有閣樓的房屋。
 

左圖:1945年秋,上海徐家花園,徐振東(左一)嚴蓮韻(右一),與梅蘭芳(右二)和朝鮮舞蹈家崔承喜(左二)。右圖:1945年7月,嚴幼韻和三位女兒,在美國紐約家中,照片刊登于《婦女家庭》(Ladies’s Home)(來源:嚴幼韻,《一百零九個春天》)

 
嚴彩韻和嚴蓮韻姐妹是金陵女子大學校友,但1952年院系調整后,金陵女子大學因合并而消失。1979年,金陵女子大學前校長吳貽芳與嚴蓮韻會面時,曾談及金陵女大的前塵往事。1985年,在金陵女大建校70周年紀念校友聚會時,嚴蓮韻提議籌建吳貽芳基金、恢復金陵女大。
 
經過長達十年的努力,1995年10月,金陵女子學院大樓在南京師范大學落成,其中有嚴家三姐妹及親屬出資5萬多美元設立的 “彩韻蓮韻幼韻室”、“彩韻婉蓮室”,以及紀念楊光泩烈士的 “光泩圖書館”。
 
2003年5月,嚴蓮韻以百歲高齡辭世。她一生遵行金女大校訓“厚生”,人生格言是:“別人做了對不起你的事,原諒他;不愉快的事,忘掉它?!?/span>
 
1980年回國探親后,嚴彩韻率子女以吳憲之名作出幾項捐贈:
 

1. 1983年籌備、1987年實施的“吳憲生物化學教授基金”,資助為中國生物化學做出貢獻的教授;

2. 1993年,在吳憲母校美國哈佛大學醫(yī)學院,設立“吳憲生物化學教授席”(Hsien Wu Professorship);

3. 在北京中國醫(yī)學科學院基礎醫(yī)學研究所,成立 “吳憲圖書館”。
 
吳瑞夫人告訴我,大約是在2000年左右,吳瑞在綺色佳教堂花園里,買下一塊紀念磚,銘刻上父母和兄弟姐妹們的名字,讓家人以這種方法團聚。

就是這塊磚,將我神奇地引到吳瑞夫人身邊。
NO.10
“君子愛生 得之有道”

饒毅與吳瑞夫婦合影
 
其實我想,他是死得其所。從入院到去世,不過短短的半個月,沒受太多罪,這也是他的功德所至吧。我們沒有必要過于悲傷,因為在我的心目中,他還照樣活著。
—— 顧孝誠 2008年2月 北京大學
 
2008年2月11日,獲知吳瑞病逝的消息,《科學時報》立即組織紀念吳瑞先生的專版文章,我和同事何姣分別采訪了施一公、顧孝誠、饒毅等。
 
顧孝誠在北京大學辦公室接受我和何姣的采訪,她記得吳瑞有一名言,CUSBEA學者吳虹曾經問吳瑞:“現(xiàn)在美國教授沒有強制退休制度了,你打算什么時候退休?”吳瑞說:“什么叫退休?退休就是你天天來辦公室工作,然后哪天不行了死在你的辦公室就是退休了?!?/span>
 
顧孝誠認為,吳瑞實現(xiàn)了他的夢想,勤奮工作,克己愛人,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饒毅在紀念文章《君子愛 “生” 得之有道》中寫道:2008年2月10日去世的吳瑞先生,是一位軀體離開而精神仍留在人間的 “長生” 科學家。
 
CUSBEA學者、美國得克薩斯大學MD安德森癌癥中心副教授劉勁松說:“吳瑞先生深刻影響了我的人生,如果有機會再對吳先生講一句話,我會對他說:吳先生,我們大家都非常感謝您!當初在中美交流最困難的時候,您為我們搭起了一座橋,今天,您看到了巨大的成果,歷史上從來沒有一個人像您這樣對中美生命科學交流產生這么大的影響,請您安息,今天,我和許多人都將繼承您的精神、繼續(xù)您的事業(yè)?!?/span>
 
2008年2月11日,作為華人生物學家協(xié)會主席的施一公,在普林斯頓家中接受了我的電話采訪,他說:“我會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盡力將事情做好,吳瑞先生的精神要傳承下去,要讓年輕人知道有這樣一個人、這樣一些事,因為許多包括到美國的中國年輕人并不清楚吳瑞先生其人其事,我們要把他的精神介紹給大家,希望今后有更多的人能像吳瑞先生那樣出現(xiàn)在世界科技、政治和社會舞臺上,為中國人的事情奔走、努力。”
 
正如吳瑞,施一公也是言必行。2008年2月,他辭去普林斯頓大學講席教授職位,全職回清華大學;2018年1月,他辭去清華大學副校長職位,創(chuàng)辦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
 
2019年4月24日下午,紐約州綺色佳第一長老會教堂牧師 Kirianne E. Weaver,帶領我們到療養(yǎng)院看望吳瑞夫人。王鴻飛攝。
 
2019年4月24日,拜訪吳瑞夫人后,我和先生駕車離開綺色佳,思緒萬千。

這天清晨,我意外地發(fā)現(xiàn)吳瑞家庭的紀念磚,下午又不可思議地見到吳瑞夫人。往事像一顆顆晶瑩剔透的珍珠,由時間、空間和個人生活凝結而成,成為一條美麗的項鏈。項鏈的一端是1920年,27歲的吳憲走進了老北京皇城的協(xié)和醫(yī)學院,18歲的嚴彩韻在南京金陵女子學院讀書;另一端,2019年的綺色佳市中心教堂紀念花園里,吳憲嚴彩韻家族的紀念磚,而串起這些珍珠的線長達100年。就這樣,這個相親相愛相持相助的大家庭,永遠在一起了。
 


一路上,吳憲、嚴彩韻、吳瑞…… 一一在浮現(xiàn)我眼前。他們的一生美好、幸福、偉大,正如饒毅所說:“君子愛生 得之有道”。
 
第一稿 2020年1月15日 星期三 7:00PM
第二稿 202年5月3日 星期日 3:50PM

參考資料

1. 王丹紅:《吳瑞:CUSBEA 這是我一生中可以驕傲的事》 

《科學時報》2007年7月26日 第四版版面:http://news.sciencenet.cn/dz/dznews_photo.aspx?id=1424

2.  何姣 王丹紅 “除了吳瑞,我還要感謝這些人” 顧孝誠談CUSBEA 《科學時報》2007.9.4

3.  何姣 《顧孝誠:我所認識的吳瑞》 科學時報 2008年2月18日 A2--A3版

4.  王丹紅:《 施一公:要將吳瑞先生的精神傳承下去》 科學時報 2008年2月18日 A2--A3版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1886-491905.html

5.  饒毅:《君子愛“生” 得之有道》 科學時報 2008年2月18日 A2--A3版

6.  劉勁松:謝謝你,改變了我一生的CUSBEA   科學時報 2008年2月18日 A2--A3版

7.  「嚴氏三姐妹」之大姐嚴彩韻的營養(yǎng)學人生 https://kknews.cc/news/je9kjoe.html

8.  吳憲:中國生化史上的「巨人」https://kknews.cc/news/mbnnq62.html

9.  珍檔 | 徐家花園的如煙往事 https://xw.qq.com/cmsid/20171231A0B6MM00

10. 《嚴幼韻口述:一百零九個春天 我的故事》  新世界出版社 2015年第一版

11. 王丹紅 :施一公 我被信仰追問:回國是最好的選擇  《科學時報》 2008-5-6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085681331315206136.html


制版編輯 | 皮皮魚
參與討論
0 條評論
評論
暫無評論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