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科學家獲得了諾貝爾獎,卻不用做諾貝爾的囚徒,那該多好?。?/h3>
2017/10/05
導讀
諾貝爾的囚徒

?Alan G. MacDiarmid(1927-2007)
撰文|王鴻飛(復旦大學化學系教授)
責編|李曉明
● ● ●
我1996-1999年間在賓夕法尼亞大學化學系做博士后,辦公室和實驗室都在化學樓一個街區(qū)之外的物質(zhì)結(jié)構(gòu)研究實驗室(The Laboratory for Research on the Structure of Matter,LRSM),只有聽報告和到圖書館的時候去化學樓。
所以令我吃驚的是,2000年初我在中科院化學所最棒的廁所碰到賓大化學系Alan G. MacDiarmid教授時,他對我說:“I think that I knew you somewhere before.” 于是我們就在廁所門口寒暄了幾句有關(guān)賓大化學系和我的導師戴海龍教授的事情,那時候海龍還在做系主任。他最后說:“Next week when I am at home, I'll tell Hai-lung that I meet you in Beijing. It' so wonderful to unexpectedly meet somebody you can connect with after such a long travel!” 2000年初賓大化學系Alan G. MacDiarmid教授訪問化學所時,他還沒有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因為做的研究領(lǐng)域不一樣,所以我事前根本不知道他的到來。
值得專門提一下的是,化學所這個最棒的廁所是當時整個所里面唯一有一個西式坐便抽水馬桶的廁所,里面還有西式的小便池。據(jù)說這是專門為了接待外賓才專款裝修成這樣的。因為這個廁所和我的辦公室在同一層樓,近水樓臺先得月,所以才有機會在這個廁所碰到Alan教授。
在哪里上廁所,其實是很重要的。
1999年我剛回北京的時候,中國科學院的知識創(chuàng)新工程正在啟動。據(jù)說不久之前主管教育科技的副總理李嵐清到動物所視察的時候,對動物所有一個評價,說動物所大門破破的,還不如一個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其實化學所當時的大門連動物所的大門還不如,廁所的普遍狀況就可想而知了。
說遠了。

Alan G. MacDiarmid教授在2000年10月得過Nobel獎之后,他來中國就更勤了,所以我又見過他幾次。
有一次他在化學所作報告,禮堂里面水泄不通。我去得比較晚,發(fā)現(xiàn)前排有個空位沒人去坐,就在前排領(lǐng)導邊上坐下。他報告的第二天,就要去人民大會堂會見溫家寶總理,向他做能源和科學發(fā)展的建議。他在去見總理之前的采訪時告訴我太太,說他將向溫總理建議中國一定要全力支持基礎性的研究,不然將來只會永遠跟在別人后面跑。他還說他已經(jīng)向世界各國領(lǐng)袖做過建議,建議他們考慮按照汽油價格的5%左右收特別稅,然后把這些錢用來投入未來的能源相關(guān)研究。他說他在他的祖國新西蘭建立了一個實驗室,他的某個優(yōu)秀的學生在吉林大學也建立了一個以他命名的實驗室,以后他會更經(jīng)常到中國來。
但是,他就是經(jīng)常來中國來壞了,不然他現(xiàn)在可能還健在。
Alan G. MacDiarmid教授在獲得Nobel獎之前,還不是美國國家科學院的院士,他是兩年之后才選上的。Alan G. MacDiarmid教授一直是低調(diào)的謙謙君子,至少這是我當年的印象。他當年到日本去訪問,在日本年輕的助教白川英樹的實驗室看到他們做錯的實驗,之后就邀白川到賓夕法尼亞大學化學系做博士后,一起開創(chuàng)了導電高分子領(lǐng)域的研究,2000年他和白川英樹,當年賓夕法尼亞大學物理系教授Alan J. Heeger教授一起分享了諾貝爾化學獎。
現(xiàn)在來說諾貝爾獎的壞處(之一)在什么地方。
自吉林大學建立了Alan G. MacDiarmid實驗室之后,Alan就名正言順地每年要來一兩次中國。結(jié)果,2006年11月左右,悲劇終于發(fā)生了。
2006年11月左右的一個重要事件,是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李政道教授在上海慶祝八十華誕。當時Alan G. MacDiarmid正好在中國,于是有關(guān)方面邀請他說:您也是Nobel獎獲得者,我們鄭重邀請您也順道來上海參加這一盛會。于是麥老欣然前往,雖然他和李政道教授從來沒有在一起共過事(我倒是跟他們二位分別在同一個單位工作過),研究方向上也八桿子打不著。在慶祝會的晚宴上,麥老非常興奮,再加上環(huán)球旅行的勞頓,于是就昏倒在了宴會廳的洗手間里,過了一會兒才被人發(fā)現(xiàn)。
2007年2月情人節(jié)前后我從網(wǎng)上得知Alan G. MacDiarmid教授去世的消息,就問我當年在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博士后導師戴海龍教授究竟是怎么回事。他說Alan有一些血液上的小毛病,但不嚴重。在Alan去中國之前,他還建議他不要到處跑,一定要到醫(yī)院好好看看,不要把它不當回事。自他幾個月前昏倒在上海之后被送回美國,病情就開始加重,但他還是不肯歇下來,結(jié)果他在去新西蘭旅行之前在家里再次昏倒,不幸過世。
我在網(wǎng)上查了一下,Alan G. MacDiarmid教授得的病叫做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即所謂的preleukemia(白血病前期)??磥砗}埶源_實,如果他沒有到處跑,而是好好去看醫(yī)生,應該不會那么早就過世。
一個科學家做了好的研究,得個諾貝爾獎是挺好的事兒。其壞處之一就是一大把年紀了,還要被人邀請到處跑來跑去,結(jié)果成了諾貝爾的囚徒。即使是從來只跟同行打交道的謙謙君子,也免不了要被拉去對很多本來和自己不相干的事情指手畫腳,尤其是還要經(jīng)常去中國或者新西蘭這些科學地圖上相當偏遠的地區(qū)。
我常常想:一個科學家獲得了諾貝爾獎,卻不用做諾貝爾的囚徒,那該多好??!
注:本文經(jīng)授權(quán)轉(zhuǎn)載自作者科學網(wǎng)博客(2011年9月30日首發(fā)),有刪減。
制版編輯: 許逸
?Alan G. MacDiarmid(1927-2007)
撰文|王鴻飛(復旦大學化學系教授)
責編|李曉明
● ● ●
我1996-1999年間在賓夕法尼亞大學化學系做博士后,辦公室和實驗室都在化學樓一個街區(qū)之外的物質(zhì)結(jié)構(gòu)研究實驗室(The Laboratory for Research on the Structure of Matter,LRSM),只有聽報告和到圖書館的時候去化學樓。
所以令我吃驚的是,2000年初我在中科院化學所最棒的廁所碰到賓大化學系Alan G. MacDiarmid教授時,他對我說:“I think that I knew you somewhere before.” 于是我們就在廁所門口寒暄了幾句有關(guān)賓大化學系和我的導師戴海龍教授的事情,那時候海龍還在做系主任。他最后說:“Next week when I am at home, I'll tell Hai-lung that I meet you in Beijing. It' so wonderful to unexpectedly meet somebody you can connect with after such a long travel!” 2000年初賓大化學系Alan G. MacDiarmid教授訪問化學所時,他還沒有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因為做的研究領(lǐng)域不一樣,所以我事前根本不知道他的到來。
值得專門提一下的是,化學所這個最棒的廁所是當時整個所里面唯一有一個西式坐便抽水馬桶的廁所,里面還有西式的小便池。據(jù)說這是專門為了接待外賓才專款裝修成這樣的。因為這個廁所和我的辦公室在同一層樓,近水樓臺先得月,所以才有機會在這個廁所碰到Alan教授。
在哪里上廁所,其實是很重要的。
1999年我剛回北京的時候,中國科學院的知識創(chuàng)新工程正在啟動。據(jù)說不久之前主管教育科技的副總理李嵐清到動物所視察的時候,對動物所有一個評價,說動物所大門破破的,還不如一個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其實化學所當時的大門連動物所的大門還不如,廁所的普遍狀況就可想而知了。
說遠了。
Alan G. MacDiarmid教授在2000年10月得過Nobel獎之后,他來中國就更勤了,所以我又見過他幾次。
有一次他在化學所作報告,禮堂里面水泄不通。我去得比較晚,發(fā)現(xiàn)前排有個空位沒人去坐,就在前排領(lǐng)導邊上坐下。他報告的第二天,就要去人民大會堂會見溫家寶總理,向他做能源和科學發(fā)展的建議。他在去見總理之前的采訪時告訴我太太,說他將向溫總理建議中國一定要全力支持基礎性的研究,不然將來只會永遠跟在別人后面跑。他還說他已經(jīng)向世界各國領(lǐng)袖做過建議,建議他們考慮按照汽油價格的5%左右收特別稅,然后把這些錢用來投入未來的能源相關(guān)研究。他說他在他的祖國新西蘭建立了一個實驗室,他的某個優(yōu)秀的學生在吉林大學也建立了一個以他命名的實驗室,以后他會更經(jīng)常到中國來。
但是,他就是經(jīng)常來中國來壞了,不然他現(xiàn)在可能還健在。
Alan G. MacDiarmid教授在獲得Nobel獎之前,還不是美國國家科學院的院士,他是兩年之后才選上的。Alan G. MacDiarmid教授一直是低調(diào)的謙謙君子,至少這是我當年的印象。他當年到日本去訪問,在日本年輕的助教白川英樹的實驗室看到他們做錯的實驗,之后就邀白川到賓夕法尼亞大學化學系做博士后,一起開創(chuàng)了導電高分子領(lǐng)域的研究,2000年他和白川英樹,當年賓夕法尼亞大學物理系教授Alan J. Heeger教授一起分享了諾貝爾化學獎。
現(xiàn)在來說諾貝爾獎的壞處(之一)在什么地方。
自吉林大學建立了Alan G. MacDiarmid實驗室之后,Alan就名正言順地每年要來一兩次中國。結(jié)果,2006年11月左右,悲劇終于發(fā)生了。
2006年11月左右的一個重要事件,是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李政道教授在上海慶祝八十華誕。當時Alan G. MacDiarmid正好在中國,于是有關(guān)方面邀請他說:您也是Nobel獎獲得者,我們鄭重邀請您也順道來上海參加這一盛會。于是麥老欣然前往,雖然他和李政道教授從來沒有在一起共過事(我倒是跟他們二位分別在同一個單位工作過),研究方向上也八桿子打不著。在慶祝會的晚宴上,麥老非常興奮,再加上環(huán)球旅行的勞頓,于是就昏倒在了宴會廳的洗手間里,過了一會兒才被人發(fā)現(xiàn)。
2007年2月情人節(jié)前后我從網(wǎng)上得知Alan G. MacDiarmid教授去世的消息,就問我當年在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博士后導師戴海龍教授究竟是怎么回事。他說Alan有一些血液上的小毛病,但不嚴重。在Alan去中國之前,他還建議他不要到處跑,一定要到醫(yī)院好好看看,不要把它不當回事。自他幾個月前昏倒在上海之后被送回美國,病情就開始加重,但他還是不肯歇下來,結(jié)果他在去新西蘭旅行之前在家里再次昏倒,不幸過世。
我在網(wǎng)上查了一下,Alan G. MacDiarmid教授得的病叫做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即所謂的preleukemia(白血病前期)??磥砗}埶源_實,如果他沒有到處跑,而是好好去看醫(yī)生,應該不會那么早就過世。
一個科學家做了好的研究,得個諾貝爾獎是挺好的事兒。其壞處之一就是一大把年紀了,還要被人邀請到處跑來跑去,結(jié)果成了諾貝爾的囚徒。即使是從來只跟同行打交道的謙謙君子,也免不了要被拉去對很多本來和自己不相干的事情指手畫腳,尤其是還要經(jīng)常去中國或者新西蘭這些科學地圖上相當偏遠的地區(qū)。
我常常想:一個科學家獲得了諾貝爾獎,卻不用做諾貝爾的囚徒,那該多好??!
注:本文經(jīng)授權(quán)轉(zhuǎn)載自作者科學網(wǎng)博客(2011年9月30日首發(fā)),有刪減。
制版編輯: 許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