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码aⅴ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浪潮,亚洲 欧美 另类中文字幕

亚洲 a v无 码免 费 成 人 a v,性欧美videofree高清精品,新国产三级在线观看播放,少妇人妻偷人精品一区二区,天干天干天啪啪夜爽爽av

王丹紅專欄|李佩:98歲的郭永懷夫人和她的國(一)

2017/01/12
導讀
李佩。盧家興/攝影王丹紅:寫在前面的話今年98歲的李佩先生是愛和智慧的傳奇。她是中國科學院的玫瑰,可是她比玫

李佩。盧家興/攝影



王丹紅:寫在前面的話


今年98歲的李佩先生是愛和智慧的傳奇。她是中國科學院的玫瑰,可是她比玫瑰還要美麗!她像一顆鉆石在科學的殿堂里綻放出永恒的光芒。


李佩1918年出生在北京的一個書香之家,父親早年留學英國;她從小學三年級開始學習英文,中學就讀于家附近的北平私立貝滿女子中學,1936年考上北京大學經濟系,1938年轉入西南聯(lián)合大學。1941年畢業(yè)后在重慶的中國勞工協(xié)會分會工作,1945年11月,赴法國巴黎參加第一次世界婦女大會暨國際民主婦女聯(lián)合會成立大會;1947年,李佩赴美國康奈爾大學留學,在一次學術報告會上結識風華正茂的華裔航空學教授郭永懷,開始她一生的愛情故事。


1956年,李佩與丈夫郭永懷一起帶著年幼的女兒回到祖國,在中國科學院中關村“特樓”定居。郭永懷是新中國23位“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中,唯一一位為核彈導彈和衛(wèi)星研究均做出卓越貢獻的科學家,1968年12月5日因公殉職。


“文革”浩劫席卷而來,棟梁折,大廈傾。李佩身邊一大批為共和國科學事業(yè)奠基鋪路、培養(yǎng)人才的科學家,被批斗、折磨,甚至含冤而死。永失我愛后,李佩先后在北京、合肥接受隔離審查、監(jiān)督勞動。1974年起,李佩因英文教學重獲啟用,煥發(fā)新生。


改革開放初,李佩創(chuàng)辦中國科學院科技翻譯工作者協(xié)會;1979年10月,她和科學院外語教研室的外教Mary Van De Water等一道努力,幫助近百名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研究生赴美國留學,開啟當代中國自費留學之門;1980年,她參與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李政道創(chuàng)立的中美聯(lián)合招考物理研究項目(CUSPEA),8年間幫助915位優(yōu)秀物理學生赴美留學;她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究生院外語教研室第一任主任,革新研究生英語教授,被譽為“中國語言學之母”。


近60年來,李佩一直在北京中關村生活工作,參與見證了共和國科學教育事業(yè)的起步,發(fā)展,挫折和重生飛翔。她把畢生精力奉獻給了祖國科學的事業(yè),她是愛、智慧和勇氣的化身。


如今,年屆百歲的李佩仍有夢!她希望將中關村的三幢“特樓”作為國家文化遺產保留,她希望這些承載著歷史與精神的建筑成為博物館,因為,它們是中國科學院的誕生之地,是共和國科學巨匠們魂牽夢縈的精神高地。她一直為之努力呼吁!


我今年98歲了,我是1956年11月住進這里的,快60年了!

——李佩 2015年4月12日上午于中關村家中



李佩:98歲的郭永懷夫人和她的國



目錄:

(一)

1  百花的冠冕
2  黃金歲月

(二)

3  那時繁華
4  十年浩劫
5  痛失吾愛

(三)

6  心中乾坤
7  中關村之戀

(四)

8 為了忘卻的記憶



2015年4月12日,星期日上午9時30分,我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新創(chuàng)校友基金會秘書長劉志峰,如約來到中關村北區(qū)“科源社區(qū)”,看望住在13樓204室的李佩老師。


經過14號樓前的小花園向左拐,13樓出現在眼前,我的心激動不已,又要見到一別近五年的李老師啦!從熟悉的門洞徑直走上二樓,緊張又激動地輕輕敲門,阿姨開了門,我滿心歡喜地向客廳和陽臺張望,卻不見李老師,我不安地問:“李老師呢?”阿姨說:“因為是熟悉的客人,李老師請你們到里面的書房。”


這是15年來我第一次應邀進書房。滿頭銀發(fā)的李老師蜷坐在一個大沙發(fā)中,一只手扶在覆蓋著毛巾的電暖氣器上,微笑著望著我們?!袄罾蠋熣娴睦狭耍 蔽倚睦镆徽?,坐在沙發(fā)旁的椅子上握著李老師的手,情不自禁地擁抱她卻忍不住悲從中來!


我忍著了眼淚,卻忍不住悲傷!


這是我第二次在李老師面前哭泣。2010年8月10日,臨行美國前,我到李老師家中告訴她我每年都會回來看她,請她保重身體!她送我到門前時說:“我會好好地等你回來!”我走下樓梯,回頭看見她還站在門前望我,心疼不已,轉身淚下卻再也不敢回首。


本文作者王丹紅與李佩在一起。


“我今年98歲了,我是1956年11月住進這里的,快60年了!”這是李老師看見我們時說的第一句話。


60年來,李佩居住的13號樓與相鄰的14號樓、15號樓,歷經風雨洗禮,已然在時光中斑駁。從李佩先生家里出來,我們站在花園里(當時霧霾正濃)再一次仔細端詳塵埃中斑駁的特樓,仿佛看見60年前,錢學森、錢三強、何澤慧、郭永懷、趙九章、顧準、王淦昌、楊嘉墀、貝時璋……從在這些樓里走進走出,上班下班……他們?yōu)樾轮袊目茖W事業(yè)蓽路藍縷開山辟林,這里是新中國科學誕生的圣地。這里也銘刻著李佩的名字。


李佩老師為中國的科學教育事業(yè)奉獻了一生!我能為她做些什么呢?回到美國家里,我決定為李佩寫一篇文章,為她的夢想呼吁。我在漫長的記憶中搜索、在眾多的資料中尋覓,在點點滴滴中回眸她的百年人生,重溫她在這幢樓里經歷的悲歡離合,還有她永恒的慈愛、智慧和勇敢。




(一)






1 百花的冠冕

永懷兄:接到你的信,每次都說歸期在即,聽了令人開心。我們現在為力學所忙,已經把你的大名向科學院管理處‘掛了號’,自然是到力學所來,快來,快來  

——錢學森 1956年2月2日致郭永懷信


1956年9月,在美國康奈爾大學航空工程學院工作了十年的郭永懷教授,帶著妻子李佩和5歲的女兒郭芹,告別了在紐約州小城綺色佳(Ithaca)的家,一路西行,在母校加州理工學院停留幾天后,在洛杉磯港口登上了美國克里夫蘭總統(tǒng)號輪船,踏上了回國的歸程。這是自1940年9月留學后,郭永懷第一次回國。


在海上航行3個星期后,9月30日,他們經過香港從九龍乘火車到廣州,在深圳的羅湖邊防站踏上國土,李佩記得:“我們首先看到的是幾間灰禿禿的小屋、穿著灰色制服的邊防戰(zhàn)士,醒目并使我們大家感到興奮又溫暖的是高高飄揚的五星紅旗?!?/p>


同船回國的科學家還有張文裕、王承書夫婦和兒子張哲,黃量、劉金旭夫婦和女兒劉旭等。走過邊防線,迎接他們的是科學院代表何祚庥和胡翼之,李佩記得:“何祚庥的一項重要使命是替錢三強邀請張、王夫婦去原子能所工作,還有一封受錢學森委托交給永懷的信。從那個時刻起,永懷回國的任務就定了點,到剛剛創(chuàng)辦的力學所?!保?span style="color: rgb(127, 127, 127);">李佩:《訪羅湖 憶當年》,此文發(fā)表在《郭永懷先生誕辰九十周年紀念文集》)


“我們拼命地歡迎你,請你不要使我們失望!”錢學森在這封于1956年9月11日致郭永懷的信中寫道,“我個人還更要表示歡迎你,請你到中國科學院的力學研究所來工作,我們已經為你在所里準備好你的‘辦公室’,是一間朝南的在二層樓的房間,淡綠色的窗簾,望出去是一排松樹。希望你能滿意。你的住房也已經準備好了,離辦公室只有五分鐘的步行,離我們也很近,算是近鄰……”


10月的一天,受所長錢學森派遣,力學所鄭哲敏博士到北京站迎接郭永懷全家,并送他們到北京飯店暫時安頓下來。11月,他們住進了中國科學院在中關村北區(qū)剛建好的13樓204室,與住在14樓的錢學森、錢三強家毗鄰而居。


14樓呈一字型朝南正對著小區(qū)大門,倒“L”型的13樓和15樓如兩翼在其東西相對而立,三幢樓與南面的三個小花園構成了一個四合庭院。


20世紀50年代初,剛成立的中國科學院在中關村北區(qū)興建了一批研究大樓和住家樓,其中的13、14、15號特級樓,即“特樓”,不僅是因為它們的外部條件和內部設施較好,更重要的是這里集中居住了一批新中國現代科學事業(yè)奠基者:包括1948年中央研究院的9位院士、第一批254位學部委員中的32位、23位“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中的8位;而13樓的住房中很多是新中國第一批“海歸”,三四十歲的他們剛從海外歸來就直接到科學院工作。


中科院力學所由錢學森于1956年初創(chuàng)辦,郭永懷回國之際即全身心投入到繁忙的工作中:先是出任力學所研究員兼學術秘書,協(xié)助錢學森和錢偉長工作;不久后任副所長; 在1957年2月成立的中國力學會中當選為副理事長,在全國第一屆力學學術會上做題為“現代空氣動力學問題”的報告,指出國內空氣動力學的發(fā)展方向;同年,他參加國務院科學規(guī)劃委員會制定第一個“科學技術發(fā)展十二年規(guī)劃”并擔任力學專業(yè)組副組長;參加中科院召開的關于蘇聯(lián)第一顆人造地球衛(wèi)星發(fā)射成功座談會并發(fā)表講話;出任中科院力學所與清華大學聯(lián)合設置的第一屆工程力學研究班主任……


李佩在承擔安家重任的同時也開始工作。她的英文很好,時任中科院外事局局長希望她到外事局工作,但考慮到這項工作需要經常出差,她沒有接受:“老郭離開中國已經17年了,對國內生活和國內情況非常隔膜,女兒還不大會講中文,我想我還是留在家里的時間多一點比較好?!?/p>


那時的中關村還是荒郊曠野,四周是大片的農田或墳地,多數公共汽車路過都不停留;中關村也沒有糧店、菜市場、派出所、醫(yī)院、郵局和中小學等公共設施,生活很不便。李佩選擇留在中關村工作,出任新成立的西郊辦公室副主任,1957年1月上班: “都是一些公共事務,管的事情很雜,碰到什么事反正都得管,我記得辦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找派出所,人家陸續(xù)住進來都要辦戶口啊,請他們到中關村辦公,讓科研人員少跑路……”


回國之初,13、14、15號樓都是新建成的,院子里該管的事很多,時任西郊辦公室主任梁書懷找了幾位科學家夫人組成家屬委員會,由李佩親自領導。居委會里有趙忠堯夫人、梁樹權夫人,鄧叔群夫人、呂叔湘夫人、趙九章夫人等,這些“學部委員”夫人們把這三幢樓管理得井井有條。



1957年1月,汪德昭、李慧年夫婦春節(jié)在李佩家。



2 黃金歲月

當你啟程前往婍色佳  愿你的道路漫長 充滿奇跡  充滿發(fā)現

——希臘詩人康斯坦丁·卡瓦菲斯


李佩1918年出生在北京的一個書香之家,父親早年留學英國學習礦業(yè),希望實業(yè)救國。從小學三年級開始學英文,英文老師是燕京大學的畢業(yè)生。中學是在離家不遠美國教會學?!逼剿搅⒇悵M女子中學,美國老師上英文和音樂兩門課。


貝滿女中1864年由美國基督教公理會創(chuàng)建,創(chuàng)始人是來中國的傳教士艾莉莎·貝滿夫人,是北京最早引進西文教育的學校,它與慕貞女中、匯文女中和育英女中被譽為京城“四大教會名?!?。貝滿女中的校訓“敬業(yè)樂群”出自《禮記·學記》,要求學生們既要敬重學業(yè),不斷前進,又要樂于生活在同學中彼此和睦相處,切磋琢磨,努力提高。


1947年2月,30歲的李佩赴美國康奈爾大學工業(yè)與勞工關系學院學習。在這里,她遇見了郭永懷,他們相識、相愛、結婚、成家立業(yè),女兒郭芹在這里出生成長,郭永懷成為馳名世界的應用數學家、力學家,在這里的十年是他們生命中的黃金時光。


康奈爾大學由紐約州參議員埃茲拉·康乃爾和安德魯·迪克森·懷特創(chuàng)建于1865年,康乃爾將他位于紐約上州中部小城綺色佳(Ithaca)的農場用于校園基地,并為大學提供了50萬美元的第一筆個人捐款,1865年,紐約州參議院批準該校為紐約州贈地大學,獲得資格接受州政府的長期資助。


在東部八所常春藤盟校中,康奈爾大學是唯一一所在美國獨立戰(zhàn)爭后創(chuàng)辦,第一所實行性別平等的男女合校,招收學生不分身份、信仰和種族;唯一一所采用公私兼并的研究型大學。大學最初以農工學院為特色,其酒店管理學院和工業(yè)與勞工關系學院為全美首創(chuàng),至今仍然在世界大學中排名前茅。


康奈爾大學與中國科學淵源久遠,它是最早一批接受中國留學生的美國大學。1910年,胡適和趙元任同時考上第二批庚子賠款公費留學,就讀于康乃爾大學。1912年,任鴻雋和楊杏佛赴康奈爾大學留學。1915年,任鴻雋和同在康奈爾大學的留學生胡明復、趙元任、楊杏佛、周仁、秉志等創(chuàng)辦了《科學》雜志,1915年10月25日,中國科學社在康奈爾大學成立。


康奈爾大學位于美麗的小城綺色佳。任鴻雋在《五十自述》中寫道:“吾以民國元年(1912年)冬間出國,到美恰為耶誕前后,同時赴美者凡十一人,同到康奈爾大學者則唯楊君杏佛一人。吾等何以獨赴康校?以同行諸人志習政治經濟及社會科學者為多,獨吾與楊君志在科學,康校在,固以擅長科學著稱,且胡君適之已先在此校,時時繩康校風景之美以相勸誘,吾等遂決計就之。及今緬想前事,吾固甚幸決策之未謬也”,“康校所在地為紐約省之伊薩卡城(Ithaca)。此城人口僅一萬余而康校之學生人數已占五六千,蓋美國普通之所謂大學城(College town)也。其地風景既佳,人民淳樸,無貧富階級之懸殊,故常能路不拾遺,夜不閉戶?!?/p>


郭永懷1945年在加州理工學院獲得博士學位后,在大學被聘為研究員,與已是加州理工學院副教授的錢學森合作,繼續(xù)從事航空動力學研究。1946年,馮·卡門的優(yōu)秀學生西爾斯(W·R·Sears)在康乃爾大學創(chuàng)建航空研究院,特聘郭永懷任教并共同主持研究院工作。與此同時,錢學森也應邀成為麻省理工學院副教授。因為康奈爾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都在東部,距離西部的加州理工學院近3000公里,于是,那年秋天,兩人駕車橫跨美國旅行。錢學森在紀念郭永懷的文章中說:“有這樣的知己的同游,是難得的,所以當他到了康奈爾而留下來,而我還要一個人駕車繼續(xù)東行到麻省理工學院時,我感到有點孤單?!?/p>


1947年冬,郭永懷任康奈爾大學副教授。


李佩在1947年到達康奈爾大學后不久,在一次學術會上聽一位華裔學者做航空學方面的報告時,發(fā)現這位身材修長、學識淵博的學者居然是自己在西南聯(lián)大讀書時就聽說過的學長郭永懷,兩人因此相識,并彼此傾慕!然而,在此之前,從北京大學到西南聯(lián)合大學,冥冥之中他們生命的軌跡早已交會。


李佩1936年從貝滿女中畢業(yè)后,考上了北京大學經濟學系。這一年,郭永懷自北京大學物理系畢業(yè)后留校,跟隨物理學家饒毓泰作助教和研究生。


李佩入學后一年,“七七事變”爆發(fā),學校停課,因父親在天津開灤煤礦工作,她回到天津租界的父母家住了半年后,和兩個女同學從天津坐海船經香港和越南,再坐火車到了昆明,在西南聯(lián)合大學讀書三年。1938年5月,郭永懷在“高夢旦獎學金”的資助下,進入西南聯(lián)大半工半讀,并跟隨周培源從事湍流理論的研究工作。


1939年7月24日—8月2日,世界基督教青年大會在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召開,李佩作為西南聯(lián)合大學的唯一代表,隨龔普生為團長的中國青年代表團赴會,龔在新中國成立后任外交部國際司副司長。這年夏天,郭永懷參加中英庚款基金會第七屆留英公費考試,與錢偉長、林家翹以總分相同而同時被錄取,因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在歐洲爆發(fā),三人于1940年9月到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應用數學系攻讀研究生。


1941年,李佩從西南聯(lián)大畢業(yè)后,在重慶的中國勞動協(xié)會分會工作,參加了諸多進步活動,參與創(chuàng)辦工人夜校和工人托兒所;1945年11月,她赴法國巴黎,參加第一次世界婦女大會暨國際民主婦女聯(lián)合會成立大會,代表中國婦女在大會上發(fā)言;1946年8月,中國勞動協(xié)會重慶分會被國民黨取消,李佩決定赴美留學。


1941年5月,郭永懷和林家翹在多倫多大學獲得碩士學位后,共同來到美國加州理工學院。郭永懷師從航空泰斗西爾多·馮·卡門(Theodore von Kármán),1945年獲得博士學位,并被聘為加州理工學院研究員,1946年,他與錢學森合作完成重要論文“二維可壓縮亞、超聲速混合流動和上臨界馬赫數”。


他們開始交往。她發(fā)現他熱愛攝影、對古典音樂情有獨鐘;他帶她認識自己在加州理工學院的精英朋友:錢學森、林家翹、錢偉長、鄭哲敏、馮元貞、莊逢甘等。她與他們成為了一生的朋友。


60多年后,李佩還記得與錢學森相識的經過:那是在1947年,我和老郭認識不久,一天,他告訴我,“我有兩個最好的朋友到康奈爾大學來參加學術會議,明天我要請他們到家吃飯,我買了一只雞,你幫我把雞湯燒好”,后來我一看,進來的一個是錢學森,一個是林家翹。這也是我第一次見到他們兩人,那天他們聊得很高興。


李佩與郭永懷結婚照。


1948年春天,他們在綺色佳結婚,1951年,女兒郭芹出生后,李佩受康奈爾大學語言學系主任Shadack教授的邀請,為外派外交官的學生們上中文課。


他們的小家位于綺色佳市中心,這是一幢建于1870年的維多利亞風格的四層花園別墅,主樓前門有帶頂和白色木質雕花圍欄的漂亮門廊,室內是廚房餐廳和客廳,二樓有四間臥室,并帶有大大的露臺,頂層是閣樓,底層是地下室。小家環(huán)境非常好,距離南北兩邊的喀斯卡迪拉溪(Cascadilla Creek)瀑布溪(Fall Creek)不足1英里,步行15分鐘就可抵達著名的綺色佳瀑布(Ithaca Fall);東臨康奈大學校園三個街區(qū),西邊是步行范圍內的博物館、圖書館、咖啡館、餐館和中小學校。


他們的生活寧靜,富足,幸福。李佩將家布置溫馨舒適,他們會在晚餐后一塊喝咖啡、聽音樂、散步,招待朋友、同事和學生;郭永懷的創(chuàng)造力如泉水噴涌,他幾項重要的學術成果就是在那時做出來的。


郭永懷早年抱著科學救國的思想出國留學。在新中國成立前夕,他參加了“留美中國科學工作者協(xié)會”康奈爾分會,時常將活躍分子請到家中討論祖國的命運和未來。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后,回國探親的李佩也給他帶來了祖國發(fā)展的消息,他萬分激動。(李家春 李成智 《郭永懷》一文, 刊登于《郭永懷文集》


1949年夏天,錢學森應加州理工學院校長Lee DuBridge邀請,回加州理工學院就任名譽講座正教授、古根海姆噴氣推進研究中心主任。當他和夫人蔣英帶著不滿1歲的兒子永剛驅車西行路過康奈爾時,兩家人相聚。錢學森在文章說:“蔣英也再次見到我常稱道的郭永懷和李佩同志,這次聚會還有Sears夫婦,都是我們在加州理工學院的熟朋友。我們都是我們的老師Theodore von Kármán的學生,學術見解很一致,談起來逸趣橫生,這時,郭永懷同志已對跨聲速氣動力學提出了一個新課題......這就是PLK方法中Kuo(郭)的來源,現在我們稱奇異攝動法,這項工作是郭永懷同志的又一重大貢獻?!痹谶@次聚會中,郭永懷在康奈爾大學的校園中為錢學森、蔣英拍攝一張經典照片。


錢學森與蔣英在康奈爾校園。


兩家的再次會面是在1953年冬天。郭永懷利用學術休假年帶家人到加州理工學院講學做研究,與著名英國力學家萊特希爾(James Lighthill)和錢學森等進行學術討論,發(fā)表論文《中等雷諾數下繞平板的不可壓縮黏性流動》,錢學森將這一成果命名為PLK方法。PLK方法得到廣泛應用,萊特希爾和日本東京大學谷一郞教授專門來信邀請郭永懷前去講學。在這次訪問中,郭永懷和李佩第一次見到了正在加州理工學院做助教的鄭哲敏博士。


他們與胡適先生也熟悉。胡適先生青年時代在康爾大學留學6年,之后曾任國立北京大學校長。1953年7月,胡適攜夫人江東秀到回母校康奈爾大學,在老朋友韋蓮司的家中小住近一個月。李佩記得:“胡夫人很會做菜,胡適常請我們到他的住所吃飯,那時我們就很熟悉了。”1956年,獲知他們要回國時,胡適來到綺色佳李佩家中,勸說他們最好留在美國,“但我們說,你說的太晚了,我們都已訂好船票了?!?/p>


時光飛逝。30多年后,1987年3月,已是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外語教研室主任的李佩,帶隊到美國學術訪問,時任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數學部主任顏基義隨行,他在《有一種大愛 行走在天地間的雙行道》上記錄了這次訪問:“當時李佩先生年近七旬,但她始終精神飽滿,態(tài)度平和,舉止嫻雅,氣宇逸卓......正是因為李佩先生和康奈爾大學非常尋常的關系,校方給李佩先生極高禮遇:在校園最著名的建于1891年的麥克雷塔樓(McGraw Tower)會見和宴請我們。席間不分主客,傾情交談,拾起歷史,高望未來。”


我不知道李佩當時的心情,麥克雷塔樓距離她當年在綺色佳的家不到1英里,她是否曾站在塔樓頂向西眺望?看一看40多年前的家!


這次訪問,校方贈送李佩一幅有麥克雷塔樓和瀑布的綺色佳風景畫。至今,這幅畫一直掛在李佩在中關村家的客廳里。


郭永懷在康奈爾大學時的博士研究生Alfred Ritter在回憶文章中說,自己1948年進入康奈爾大學航空工程研究院攻讀博士,與導師郭永懷的關系如父如子,自己的妻子與李佩也成為好友,兩人常常在航空工程研究院的各種社交活動中相遇。Ritter最后一次見到郭永懷是在1956年,郭永懷帶家人回國途經芝加哥時。1998年初,在與郭永懷、李佩最后一次會面42年后,已是阿拉巴馬州亨茨維爾技術中心主任的Ritter,應邀到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訪問并作學術報告,這是他第一次訪問中國。在北京,他拜訪了李佩,在漫長的交談中回顧了在康奈爾大學的美好時光、老朋友和記憶!


本文系《知識分子》專欄作者王丹紅長篇報道《李佩:98歲的郭永懷夫人和她的國》之一。回復數字“20”提取系列文章。下期文章講繼續(xù)為您講述郭永懷、李佩夫婦回國后投身新中國科學事業(yè)的激情歲月,以及接連經歷文革浩劫和生離死別重創(chuàng)的人生遭遇。部分老照片由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李偉格提供,特志感謝。

參與討論
0 條評論
評論
暫無評論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