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骨折怎么預防?新研究支持質(zhì)疑
撰文 | 乜 風
責編 | 何東明 葉水送
● ● ●
在家打個噴嚏,造成腰椎骨折,這已不是奇聞,很大一部分人是骨質(zhì)疏松患者,尤其是在老年人之中。
骨質(zhì)疏松(Osteoporosis)已成為最常見的慢性疾病之一,大多數(shù)患者在早期沒有癥狀,隨著人體骨質(zhì)的逐步流失而出現(xiàn)全身關節(jié)疼痛,最終發(fā)展成為骨質(zhì)疏松性骨折,即脆性骨折。
隨著老年人群的迅速增長,骨質(zhì)疏松和脆性骨折病人將急劇增加,對社會造成重大的經(jīng)濟負擔。近年來,青少年出現(xiàn)骨折的情況也不少見,因此開展尋找脆性骨折的相關風險因素顯得很有意義。
8月29日,英國醫(yī)學雜志(BMJ)在線發(fā)表了題為“脆性骨折的遺傳風險和臨床風險因子評估”的研究文章。此研究是在骨質(zhì)疏松遺傳研究國際合作組織GEFOS Consortium(http://www.gefos.org/)中完成,是迄今世界上最大規(guī)模脆性骨折全基因組關聯(lián)分析研究。通訊單位是荷蘭伊拉斯姆斯醫(yī)學中心、加拿大麥吉爾大學等,西湖大學鄭厚峰教授團隊為這項研究的共同第一作者。
鄭厚峰一直致力于復雜疾病易感基因研究,在骨折遺傳風險因素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曾應用meta分析和全基因組關聯(lián)分析的方法,首次發(fā)現(xiàn)高加索人群腕部骨質(zhì)疏松、骨折和骨厚度的易感基因,并參與英國萬人基因組計劃(UK10K project,http://www.uk10k.org/),挖掘影響骨質(zhì)密度的罕見變異。
早前有研究發(fā)現(xiàn),脆性骨折的易感基因大部分落在骨密度的易感基因中,提示骨密度與脆性骨折有較多的遺傳相關性。于是研究者變換了研究思路,從骨密度與脆性骨折風險的因果關系分析來著手。
新研究納入了可能作為脆性骨折發(fā)病風險的其他因素,包括風濕性關節(jié)炎、炎癥性腸病、Ⅰ/Ⅱ型糖尿病、冠狀動脈疾病、促甲狀腺激素水平、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空腹血糖含量、性成熟年齡、絕經(jīng)年齡(女性)、手握力、維生素D水平、乳制品鈣攝入量,加上兩個部位的骨密度等共15個風險因素,運用孟德爾隨機化的方法(Mendelian randomization),分析這些風險因素和脆性骨折的相互因果關系。
?人體的骨量隨著年齡增長呈現(xiàn)先增,后降的趨勢
經(jīng)研究,研究者得到了關于骨折風險因素的幾個很有意思的新發(fā)現(xiàn)。骨密度才是脆性骨折最大的影響因素,而經(jīng)常認為的危險因素,低維生素D水平與低乳制品鈣攝入量,在此次研究中發(fā)現(xiàn)它們與脆性骨折并無因果相關性。
所以,通過干預,提升骨密度是預防骨折的重要措施。其中包括注意生活方式,如適量運動(散步)、多曬太陽等。青年人更加需要了解骨健康的重要性,在青年時候達到的骨密度峰值,會影響到一個人日后的骨密度和骨折風險。骨密度峰值越高,老年骨密度也會在一個相對較高值,從而降低骨折風險。因此,在青年時期有計劃地訓練和提高骨密度,有利于預防老年骨質(zhì)疏松和骨折。
一般來說,補充維生素D是預防和治療骨質(zhì)疏松和骨折臨床指南的一部分。但維生素D處于正?;蛘呗缘退降睦夏耆?,此次研究發(fā)現(xiàn),維生素D水平和骨折風險沒有因果相關性。另外,有研究發(fā)現(xiàn),較高的血清鈣水平是冠心病的一個危險因素。
由此看來,社區(qū)里處于相對健康狀態(tài)的老年人,常規(guī)補充維生素D和鈣劑并不是必要的。2017年,JAMA發(fā)表的一篇文章結(jié)果同樣支持此論斷。但是對于骨質(zhì)疏松和骨折病人,在進行抑制骨吸收治療之前,應該檢查骨密度和維生素D水平,并補充維生素D和鈣劑。
其它因素,如性成熟年齡滯后、絕經(jīng)期年齡提前和手握力降低,與脆性骨折有一定程度的關聯(lián)性,但需要進一步驗證。在這項研究中,其他的風險因素和脆性骨折也沒有明顯的因果相關性。
“西湖大學正在進行的WBBC項目第一期目標,即建立一個青年人研究隊列,旨在研究骨密度峰值的影響因素和遺傳因素?!编嵑穹灞硎?,“我們將驗證的假設是:既然骨密度是骨折的最大影響因素,而老年時期補充維生素D和鈣劑又不能降低骨折風險,那么是否在青年時期干預維生素D和鈣劑的補充(或干預其他因素),提高老年后的骨密度,從而預防老年骨質(zhì)疏松和骨折?!?nbsp;
相關參考文獻:
1)Trajanoska K, Morris JA, Oei L, Zheng HF et al. Assessment of the genetic andclinical determinants of fracture risk: genome wide association and mendelianrandomisation study. BMJ xxxxxx
2) Rivadeneira F et al. Twenty bone-mineral-density loci identified bylarge-scale meta-analysis of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ies. Nat Genet. 2009Nov;41(11):1199-206.
3) Estrada K et al. Genome-wide meta-analysisidentifies 56 bone mineral density loci and reveals 14 loci associated withrisk of fracture.Nat Genet.2012 Apr 15;44(5):491-501.
4) Zheng HF et al. Whole-genome sequencingidentifies EN1 as a determinant of bone density and fracture. Nature. 2015 Oct1;526(7571):112-7.
5) Schuit SCE et al. Fracture incidence andassociation with bone mineral density in elderly men and women: the RotterdamStudy. Bone 2004; 34: 195–202.
6) Zhao JG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Calciumor Vitamin D Supplementation and Fracture Incidence in Community-Dwelling OlderAdult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AMA, 2017. 318(24): p.2466-2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