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堂在线最新版资源www中文,天堂av亚洲av国产av电影,熟女人妻少妇精品视频

亚洲 a v无 码免 费 成 人 a v,性欧美videofree高清精品,新国产三级在线观看播放,少妇人妻偷人精品一区二区,天干天干天啪啪夜爽爽av

朱邦芬、施一公、潘建偉、饒毅賀楊振寧百歲華誕

2021/09/30
導讀
百年風華楊振寧
    10.1
知識分子
The Intellectual

繪圖 | 王若男


百年風華楊振寧


饒毅 | 仁者壽:楊振寧先生

《楊振寧先生百歲華誕文集》內(nèi)頁 | 供圖:饒毅
本文是饒毅應邀在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出版的《楊振寧先生百歲華誕文集》發(fā)表的文章。

  

撰文|饒毅


●              ●              

參考《論語》,是寫楊振寧先生的捷徑。
 
不僅題目立即有了、六個小標題有了四個,而且每一次見楊先生的感覺,用《論語》早就寫過的話來形容:“君子哉若人”。




我認識的最聰明的人




《論語》非常重視人際關系的智慧,但不太重視智力的聰明,這個小標題只好自擬。
 
楊振寧先生是我認識的最聰明的人。
 
楊先生的多項杰出科學成就被物理學家公認。
 
楊先生的聰明和智慧在平時的、非科學的交往就可以感到。我現(xiàn)在比較后悔,每次不僅當時認真聽楊先生講話,而且應該事后記錄。但實際只記錄過一次,以至于不容易說清楚為什么認為楊先生最聰明。也許只能依賴感覺,來自于二、三十次見面和百余郵件(我的計算機缺2011年之前的郵件,保留的郵件有72份來自楊先生)。
 
雖然我也認識少數(shù)數(shù)學家、物理學家、化學家和計算機科學家,但能判斷的主要是生物學家,所以對比有樣本局限性。
 
生物諾獎得主中有自認為笨的。與純數(shù)學、理論物理相比,生物和很多行業(yè)一樣不需要高智商。如果有足夠長時間的積累,大多數(shù)人都能做得很好(甚至杰出)。生物學領域也有比較聰明的,有些能做好研究,但被耽誤的也不少,因為智力在生物的作用較小。如果施一公哪天因生物學研究獲諾獎,并非用其智力的強項。
 
DNA雙螺旋的共同發(fā)現(xiàn)者美國生物學家Jim Watson(沃森,1928-),比楊振寧先生小六歲。沃森的科學貢獻非常突出。大多數(shù)人公認沃森和英國物理學家Francis Crick(克里克,1916-2004)于1953年提出雙螺旋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生物學工作。雖然我覺得其重要性次于1944年Avery等提出DNA是遺傳物質(zhì)的工作,但毫無疑問,DNA雙螺旋確實至關重要。
 
沃森的幾本書很多人讀過。我用他主編的《基因的分子生物學》教過學生。2017年,沃森訪問過清華大學,楊先生和他同臺。2018年,他們兩人也都訪問過西湖大學。沃森夫婦到我家做過客。沃森和楊先生在一起的時候,很難不被比較。出生更晚的沃森在邏輯思維、語言表達和反應速度等方面,不如楊先生頭腦更清楚。比較他們兩人年輕時的著述、講話,也覺得楊先生更勝一籌。 




君子懷德




楊先生關心大事,世界的、中國的、科學的大事。
 
對世界和中國的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楊先生有自己獨到的洞見。有些很深刻,有些很有趣,有時讓人豁然開朗,有時讓人感到高屋建瓴、雄視天下。
 
楊先生完全從公心出發(fā),理性分析,得出自己的觀點。
 
孔夫子的“君子坦蕩蕩”,適用于中國歷代人物中類似楊先生者,對他們氣質(zhì)的描述是傳神之筆。
 
楊先生對于社會的看法,有引起誤解的情況。例如,我猜測,有些他表達的是他覺得合理的速度和步伐,而被人以為那是他認為終極目標。
 
楊先生不因為個人利益而影響他對公事的看法。我感覺他有一個誤解。他覺得在反對北京對撞機之后,鄧小平先生對他不高興,因此1980年前后幾年沒有見楊先生。我猜想,當時中國百廢待興,中國領導人事情多了很多,減少了如果沒有特別事情討論而禮節(jié)性見外賓的頻率。但這一誤解絲毫不影響楊先生極為推崇鄧小平。
 
對中國科學的發(fā)展和未來,楊先生更是長期多方面支持和幫助。近年我熟悉的兩件事情都有楊先生的支持。
 
2016年,我參加發(fā)起未來科學大獎,并確定了第一批科學家委員會9位中的7位。對于這一給在大陸、香港、澳門、臺灣做出重要科學貢獻的大獎,從醞釀到頒獎,楊先生都非常支持。施一公和我請楊先生參加了2017年1月17日的第一次頒獎儀式。
 
2018年,馬化騰和我提議建立 “科學探索獎”。對于這一支持中國年輕科學家的獎項,楊先生不僅成為發(fā)起人之一,而且連續(xù)兩年參與提名候選人、支持后輩青年科學家。2019年我請楊先生參加11月2日的頒獎典禮,97歲的楊先生不僅到場而且發(fā)表講話。11月4日,楊先生還專門發(fā)郵件肯定“科學探索獎”。
 
楊先生的教導、激勵、參與和道義監(jiān)督,對建立和堅持中國最公平、最有榮譽含量的科學獎,非常重要。




君子喻于義




楊先生看問題,從大義。
 
有楊先生在的場合,眾人能從他的言談得到精神的享受和思想的升華。
 
用論語的詞匯,楊先生 “文質(zhì)彬彬”。對大型對撞機,楊先生幾十年來不贊成,但都是理念性的,基于他對物理發(fā)展的理解、對于大型對撞機意義的認識。他的批評對事不對人。而且,楊先生沒發(fā)起公開辯論,只是在被公開拉進辯論、并感到自己被置于不妥當?shù)睦斫庵泻?,才被迫公開表明態(tài)度。
 
2016年,楊先生和王貽芳在《知識分子》發(fā)表公開辯論,有截然不同的看法,是當年中國科學界影響較大的事件。雙方都沒有在文章之外施加影響。2019年,王貽芳獲未來科學獎的物質(zhì)科學獎。楊先生不僅事先、事后從未批評我們評獎委員會發(fā)錯了獎,而且親自參加頒獎儀式。這是楊先生君子風范的自然流露。
 
“君子泰而不驕”。楊先生并不固執(zhí)己見,更不居高臨下。我在香港和北京,都見過《走向未來叢書》的主編與楊先生討論、爭論。有一次對方聲音急促、臉都紅了,但楊先生絲毫不介意。楊先生對其回國,提供了很大的幫助。




君子成人之美




楊先生得獎那年,我的三舅在北大物理系讀大五,他和全中國的物理學師生都深受鼓舞。大姨父是理論物理學家和核物理學家,1980年代在德國期間,楊先生到過其導師的研究所。姨父和教大學物理的姨媽也曾于1991年去美國拜訪過楊先生。


楊先生建議物理教學要融合物理學史,姨媽用了確實很有效果。楊先生對科學史的了解超出物理學,他也了解華人電生理學家凌寧、中國生理學家馮德培等生物學方面的相關歷史。楊先生曾任美國著名的Salk生物學研究所顧問委員會委員,在面臨重大方向的爭議時,他力排眾議力推研究所堅持基礎、追求卓越。
 
我自己在2006年之后,才有機會近距離了解楊先生,經(jīng)常見證楊先生習慣性從多方面幫助他人、提攜年輕人。
 
我最早聽說田剛和夏志宏,是因為讀到楊振寧先生1990年代公開稱贊田、夏兩位的數(shù)學成就突出。楊先生的評價讓不少人關注田、夏。十年后,我才先后在西北大學見到夏志宏、到北大見到田剛。
 
物理學家張首晟曾給我講述楊振寧先生如何與他長篇通訊,討論物理學問題。楊先生在多種場合肯定張首晟的物理學成就。
 
2006年,邵逸夫獎的生物獲獎者王曉東在香港科技大學發(fā)表演講。我正好在港科大。午飯時,楊先生讓王曉東叫我過去,這是我第一次有幸與楊先生交談。不久,我去清華大學楊先生住所,也見到翁帆和物理學家聶華桐,后同去丙所晚飯。
 
楊先生多種場合和方式給予我寶貴的支持,也委婉地給予教誨。2011年我介紹屠呦呦和張亭棟的文章出來后、2020年我敘述新冠疫情對我家庭影響的文章出來后,楊先生都發(fā)郵件予以肯定。楊先生偶爾溫和的點撥和我妻子經(jīng)常的提醒,是近年我發(fā)現(xiàn)需要多反省自己、多傾聽他人意見的兩大原因。
 
楊先生對清華無私奉獻。他也支持北大,例如參與我在北大的教學工作。我曾開設本科生《科學是什么》選修課。第一堂是請楊先生開講,對北大本科生是很好的教導。
 
楊先生兩次讓我代替他去參加國際科學活動。日本那次我因為既沒有美國護照、也沒有中國護照而未能成行。參加的那次,其他國家去的都是諾獎得主,我和女兒享受了一次諾獎得主的 “待遇”。施一公回國后,趙仁濱不久帶孩子回國。楊先生、翁帆也參與兩校幾家人歡迎一公、仁濱定居清華。一公的文章敘述了楊先生對他諸多支持的一部分。




君子周而不比




楊先生提倡 “君子以文會友”。2007年我全職回國后,楊先生提議以兩校教授為主,小型聚會交流。
 
我安排了來自北大、清華、科大、科學院、北京醫(yī)院的學者,輪流在北大、清華聚會。每次先有交流,一人主講,后面討論,晚餐。



第一次是在清華高等研究院,楊先生開講。楊先生的演講和他的文化性文章一樣,清新雋永。
 
這些交流,讓我受益匪淺,建設了科學的文化,增長了見識,了解多個學科、不同的人。
 
但是,楊先生 “周而不比”。雖然我們很多人都非常尊敬和崇拜楊先生,但他不對我們施加其他影響。
 
作為《知識分子》的主編之一(編者注:本文寫于2021年9月初,9月18日饒毅卸任《知識分子》主編,改任《知識分子》編委),早期我參與較多,后來編輯部本身做的很好,我的參與逐漸減少,到后來不用參與。
 
有些比我還年輕的華人,因《知識分子》發(fā)表有作者署名的文章而猛批我,橫眉冷對,甚至從此不來往。其中好幾篇文章我事先并沒看過,何況作者文責自負,發(fā)表的文字不代表主編或者編輯部就同意。如果發(fā)表的文章都代表編輯部的觀點,那就是一個很差的平臺。如果《知識分子》發(fā)表的都是我個人同意的觀點,它就應該關門大吉。
 
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楊振寧先生從來沒有因為崇敬他的后輩參與的刊物發(fā)表什么文字而以任何方式表示不高興。楊先生也從未以任何方式施加任何影響。這是楊先生的君子風范使然,令人欽佩。
 
有一篇文章,事后發(fā)現(xiàn)里面有內(nèi)容似乎影射楊先生。還有一篇文章,事先就看得出對楊先生有較大的偏見。但我們在尊重文責自負的作者和擔心楊先生意見兩難中,最后按公平的編輯方針按作者的原文刊出。這兩篇文章,楊先生都絲毫沒有怪罪我們。其實第二篇的題目和內(nèi)容都很明顯,楊先生不可能不注意到。我想,一方面是楊先生大度,另一方面也是有足夠自信,并不擔心一篇文章就能改變歷史的事實。




楊先生的保守




旅美英國物理學家 Freeman Dyson 稱楊先生的物理研究風格為 “保守的革命者”。
 
對楊先生的保守,我有些許體會。
 
1996年左右,我在美國任教期間,用傳真給楊先生發(fā)了一個建議,希望他能夠參與倡議中國建設研究型大學。那時我的想法是以中國科學院為基礎,因為高等學校似乎力量不夠。楊先生回復傳真就一句話,大意是太早了。


我后來直接給周光召先生提議,得到的回復是應該讓高等學校建設研究型大學。當然,我那時覺得高等學校的研究還差的比較遠,所以沒有聯(lián)系教育系統(tǒng)。但1999年中國開始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從最初的口號,到十幾年后中國確實在研究型大學建設過程中邁進了很大的步伐。這一例子,楊先生和我對中國發(fā)展的預計都比實際要慢。準確地說,楊先生比我更保守。
 
2012年,楊先生90歲。碰巧意大利猶太裔神經(jīng)生物學家、第一位百歲諾獎得主 Rita Levi-Montalcini 以102歲高齡發(fā)表研究論文。我為此寫了一篇介紹,寄給楊先生。楊先生回復他剛發(fā)表一篇物理學論文。我祝愿他能夠打破意大利生物學家的記錄,105歲發(fā)表論文。
 
楊先生當時回復:有信心95歲。
 
事實已經(jīng)再次證明,楊先生太保守了。
 
2020年夏天,楊先生、翁帆和我們夫婦午餐,楊先生三個小時思路清晰、毫無倦意,精力和狀態(tài)明顯優(yōu)于我。如果我不更新預期,那就是對自己缺乏信心。


而且,時代在前進、健康在改善,一公的爺爺就要110周歲了。
 
我應該反省自己:也不要太保守,把十年前對楊先生105歲寫文章的愿望,更新為現(xiàn)在對楊先生110歲寫文章的期盼。

 

2021年9月5日 

制版編輯 盧卡斯

參與討論
0 條評論
評論
暫無評論內(nèi)容
知識分子是由饒毅、魯白、謝宇三位學者創(chuàng)辦的移動新媒體平臺,致力于關注科學、人文、思想。
訂閱Newsletter

我們會定期將電子期刊發(fā)送到您的郵箱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