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葡萄牙都回家了,是因為必須贏的壓力太大嗎?
?絕代雙驕一夜共同出局
撰文 | 楊 梟
責(zé)編 | 陳曉雪
● ● ●
當(dāng)?shù)貢r間6月30日晚,世界杯1/8決賽,阿根廷和葡萄牙紛紛不敵對手,止步十六強。盡管兩人共拿下10次金球獎,然而獨木難支,梅西和C·羅這對當(dāng)今足壇的“絕代雙驕”雙雙出局,這不僅意味著他們本屆世界杯的征程到此結(jié)束,33歲的C·羅和31歲的梅西贏得足壇最高榮譽的夢想,也可能到此終止。
因為這可能是最后一屆世界杯,兩人肩上的壓力都可想而知。新古典主義經(jīng)濟學(xué)理論認(rèn)為,當(dāng)努力的凈回報最高時,個人會付出最大努力,從而會產(chǎn)生最佳的表現(xiàn)。然而事實似乎并不如想象的美好,《前沿心理學(xué)》(Frontiers in Psychology)最新的一項研究[1]表明,當(dāng)一場比賽“必須贏”,往往會因為過大的心理壓力導(dǎo)致失敗。
美國行為心理學(xué)家丹尼爾·阿里利(Daniel Ariely)在他的研究“非理性預(yù)測”[2]中提到了破釜沉舟的典故。公元前210年,項羽為報叔父項梁之仇,親率二萬精兵進攻秦國,渡漳水后,命令兵士鑿沉船只,打破煮食用的釜鑊,最后大敗秦軍。阿里利認(rèn)為,從期望效用理論的角度來看,項羽只是簡單地轉(zhuǎn)移了收益矩陣,簡單來講,就是讓軍隊的勝敗會對損失結(jié)果造成極大的偏差,因而動員了軍隊所有的精神和物質(zhì)資源,從而擊敗了他們的敵人。
但大量研究表明,過大壓力可能會適得其反,心理學(xué)界稱此為“窒息”。行為經(jīng)濟學(xué)家托馬斯·多門(Thomas Dohmen)[3]曾研究了德甲聯(lián)賽從1963年開始的每一次罰點球的結(jié)果。他發(fā)現(xiàn),當(dāng)球員在主場比賽時,會因為熱切的自家球迷而緊張得失點。
同樣,另一個關(guān)于NBA季后賽罰球的研究[4]發(fā)現(xiàn),如果球隊最后三十秒時落后一到兩分,罰球隊員的命中率會大約下降5%,六十秒內(nèi)落后一兩分,命中率會甚至下降到10%。
在這一最新的研究“壓力下窒息還是進球”[1]中,研究人員不再關(guān)注運動員個人的心理狀態(tài),而想要發(fā)現(xiàn)窒息是否會影響整個球隊。
他們收集了從1984到2016年33個NBA賽季的1930場季后賽比賽。在季后賽中,每兩個球隊打七局四勝賽制,有更好常規(guī)賽記錄的球隊主持前兩場,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主場優(yōu)勢。然后他們的對手舉辦三四場。之后,由主場優(yōu)勢團隊主持的第五場和第七場比賽(即2-2-1-1-1模式)。
他們發(fā)現(xiàn):在控制兩隊實力差距的前提下,如果這場比賽對于兩隊都并非至關(guān)重要,那么客隊只有33.4%的機會獲勝;而如果這場比賽對客隊來說必須贏,對主隊反而沒那么重要,這時客隊的獲勝幾率甚至?xí)档偷?5.5%。只有當(dāng)這場比賽對客隊不是特別重要,但是主隊生死攸關(guān)時,比賽才會出現(xiàn)主場優(yōu)勢喪失的場景。
由此可見,當(dāng)一支球隊背水而戰(zhàn),往往會因為過大的心理壓力而不幸輸球。
驚險與刺激恰恰也是足球吸引我們的一面,比賽中往往會發(fā)生許多意想不到的變數(shù),一個平常心往往會讓球隊發(fā)揮的更好。
阿根廷總統(tǒng)毛里西奧·馬克里(Mauricio Macri)曾在送別阿根廷國家隊時說道:“無論我們最終收獲什么,我們依然開心”。盡管我們的球隊可能不會贏得世界杯,但我們依舊愛它。
參考資料:
1. Galily Y. Choking or Delivering Under Pressure? The Case of Elimination Games in NBA Playoffs[J].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2018, 9: 979.
2. Ariely D. Predictably Irrational, The hidden forces that shape our decisions, 368p, 2009[J].
3. Dohmen T J. Do professionals choke under pressure?[J].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 Organization, 2008, 65(3-4): 636-653.
4. Cao Z, Price J, Stone D F. Performance under pressure in the NBA[J]. Journal of Sports Economics, 2011, 12(3): 231-252.
5. https://www.newyorker.com/elements/lab-notes/why-a-must-win-situation-is-a-losing-one
6. http://www.bbc.com/zhongwen/simp/sports-44672073
制版編輯 | 楊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