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蛋白質與結構:國內外學者共敘結構生物學領域開創(chuàng)性研究成果
?會議現(xiàn)場(常志東攝)
2019年11月9日至11日,由生命科學學院(清華大學結構生物學高精尖中心、北京生物結構前沿研究中心)與美國《科學》雜志聯(lián)合主辦的“新蛋白質與結構”國際學術研討會(“2019 Tsinghua-Science Symposium on Novel Proteins and Structures”)在清華大學大禮堂隆重召開。本次大會由清華大學施一公、王宏偉、李海濤、陳柱成和朱聽5位教授共同發(fā)起,邀請到包括諾貝爾獎得主在內的31位國際知名專家學者進行了精彩的學術報告,吸引近千名注冊聽眾共赴一場“蛋白質與結構”的智慧盛宴!
大會在中心常務副主任王宏偉教授和《科學》雜志科研主編瓦爾達·文森(Valda Vinson)博士熱情洋溢的致辭中隆重開幕。31位代表國際頂尖學術水平的專家學者圍繞“蛋白質設計與工程”(Protein design and engineering)、“結構生物學新技術”(Emerging techniques in structural biology)、“新蛋白質結構”(New protein structures)和“剪接體功能機制”(Functional mechanism – splicing)四大主題紛紛做了精彩而意義深刻的學術報告,現(xiàn)場觀眾提問發(fā)言者絡繹不絕,引發(fā)了會場內外熱烈的討論。大會最后在中心主任施一公教授情真意切的總結中圓滿落幕。
?施一公教授(常志東 攝)
現(xiàn)擷取會議部分精彩內容,整理付梓,以饗讀者。
在“蛋白質設計與工程”專題中,華盛頓大學大衛(wèi) 貝克(David Baker)教授做了題為《蛋白質從頭設計時代的來臨》的報告。報告中,他詳細講述了蛋白質從頭設計的原理及其實驗室近期完成的變構蛋白的從頭設計與實驗驗證。此外,清華大學的朱聽教授、英國劍橋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的菲利普·霍利格爾(Philipp Holliger)教授、芝加哥大學斯蒂芬·肯特(Stephen Kent)教授、普林斯頓大學(Tom Muir)教授等8位科學家就蛋白質設計與工程相關內容分別發(fā)表了精彩的學術報告。
在“結構生物學新技術”專題中,清華大學的王宏偉教授做了題為《推進冷凍電鏡單顆粒(技術)》的報告。王教授通過幾個案例介紹了如何利用冷凍電子顯微鏡對生物大分子進行單粒子分析(SPA)的技術瓶頸與突破口。這些結果可進一步應用于冷凍電磁成像策略和成像處理方法的優(yōu)化。北京大學的謝曉亮教授在其報告《解碼人類功能基因組》中,介紹了其研究團隊近期在三個相關研究領域取得了進展。此外,馬克斯·普朗克生物化學研究所的沃爾夫岡 鮑邁斯特(Wolfgang Baumeister)教授、劍橋分子生物學實驗室克里斯托弗·魯索(Christopher Russo)教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杜江峰教授和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yī)學中心白曉辰教授也帶來了精彩的學術報告。
?清華大學饒子和教授(常志東 攝)
在“新蛋白質結構”專題中,清華大學饒子和教授發(fā)表了題為《非洲豬瘟病毒結構與組裝機制研究》的報告。饒教授手持一個類似俄羅斯套娃結構的3D模型為大家詳細介紹了非洲豬瘟病毒顆粒的結構。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癥中心丁肖·帕特爾(Dinshaw Patel)教授介紹了III型CRISPR-Cas監(jiān)測復合物的3種酶活性,并強調anti-CRISPR蛋白在抑制CRISPR-Cas的宿主防御通路上的功能。此外,牛津大學的3位科學家:章佩君教授、莉斯·卡彭特(Liz Carpenter)教授和戴爾·威格利(Dale Wigley)教授以及清華大學的李海濤教授、陳柱成教授也做了精彩的報告。
?麻省理工學院菲利普·夏普(Phillip Sharp)教授 (常志東 攝)
在“剪接體功能機制”專題中,諾貝爾生理學醫(yī)學獎獲得者、麻省理工學院菲利普·夏普(Phillip Sharp)教授做了題為《凝聚體對轉錄和RNA剪接至關重要》的報告。夏普教授指出蛋白質和RNA之間的多價、弱協(xié)同作用形成了在基因調控中至關重要的凝聚體。這些微小的凝聚體,在性質上是短暫的,卻與增強激活轉錄息息有關。
清華大學的施一公教授在其報告《原子分辨率下的RNA剪接》中,詳細介紹了其團隊的研究進展,至今,其團隊一共解析出了10個不同狀態(tài)的剪接體高分辨的三維結構,這10個狀態(tài)的剪接體完整覆蓋了剪接通路,首次將剪接體介導的RNA剪接過程完整的串聯(lián)起來,從而為理解RNA剪接的分子機理提供了最清晰、最全面的結構信息。
此外,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付向東教授、芝加哥大學Jonathan Staley教授、中國科學院王澤峰教授、清華大學的沈曉驊教授以及西班牙加泰羅尼亞高等研究院(ICREA)Juan Juárez 教授均作出了十分精彩的報告。
基礎研究是科學發(fā)展的基石,沒有基礎學科“深蹲助跑”,便無法實現(xiàn)原始創(chuàng)新和科學進步的“跳躍起飛”。本次會議邀請到的許多科學家在各自的研究領域深耕多年,做出許多開創(chuàng)性的研究成果。他們的精彩報告中既包括對以往研究成果的系統(tǒng)性總結,還包括許多未發(fā)表的新技術與新成果。令廣大聽眾既領略到基礎研究的無窮魅力,也體會到科學研究過程中的艱辛不易。相信此次會議會激勵青年學生與青年學者更好地投身基礎科學研究,為促進我國蛋白質結構乃至生命科學的進步與發(fā)展做出貢獻。
注:本文轉載自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