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景點的100種死法,再不保護就晚了?。澜绲厍蛉?/h3>
2017/04/21
導(dǎo)讀
有些地方再不去看可能就晚了。
今年對旅行愛好者可謂打擊連連,不少正在計劃下一次遠行的游客或許都有類似的經(jīng)歷——

計劃總沒有變化快。在人為活動與不可抗的自然力的雙重作用下,不少著名景點已經(jīng)從地球上消失,或者岌岌可危。有些地方再不去看可能就晚了。
撰文 劉小鷗
編輯 韓琨
自然侵蝕篇
馬耳他“藍窗”
今年3月8日,馬耳他總理約瑟夫·馬斯喀特(Joseph Muscat)的一條推特代表了全世界“驢友”的心聲——“心碎!”眼一閉一睜,馬耳他的國寶級景點突然就沒了。
和人們提到法國便會想到埃菲爾鐵塔一樣,位于戈佐島的“藍窗”(Azure Window)被視為馬耳他的地標(biāo)。著名美劇《權(quán)力的游戲》也曾在此取景。

曾經(jīng)的“藍窗”,圖中紅色劃線區(qū)域坍塌后消失。(原圖來源:Berit Watkin/CC-BY 2.0)
作為石灰?guī)r的天然拱,“藍窗”常年受海水沖刷。2013年,當(dāng)?shù)匾患夜窘?jīng)過3個月的調(diào)查后認為,暫時并無有效措施能夠令 “藍窗”免受自然侵蝕,坍塌在“未來十年內(nèi)”在所難免——目前看來,這種估計還是太保守了[1]。出于安全考慮,自2016年底,政府已禁止游客走上“窗框” [2]。
3月7日,也就是坍塌的前一天,狂風(fēng)襲擊了戈佐島,甚至造成戈佐島的水運航路中斷。遭到嚴(yán)重侵蝕的“藍窗”完全承受不起如此洗禮,終于向全世界作別 [3]。
氣候變化篇
海水變暖:澳大利亞大堡礁
4月伊始,澳大利亞的科學(xué)家?guī)砹肆钊私^望的消息。他們綜合2016與2017年兩次航空測量發(fā)現(xiàn),大堡礁已有三分之二發(fā)生嚴(yán)重白化,范圍延綿1500千米,僅最南部約三分之一的部分暫時幸免于難 [4]。
視頻來源:ARC Centre of Excellence for Coral Reef Studies
健康的珊瑚與蟲黃藻(Zooxanthellae)共生,呈現(xiàn)出繽紛的色彩。但當(dāng)海水環(huán)境改變,包括溫度升高、鹽度改變及其他化學(xué)或光學(xué)條件等變化時,受到環(huán)境壓力的珊瑚會選擇“拋棄”藻類而變得慘白,并因此開始“餓肚子”。如果蟲黃藻不再“回心轉(zhuǎn)意”,珊瑚很有可能會餓死。
今年澳大利亞的夏季溫度創(chuàng)新高,外加熱帶氣旋“黛比”的襲擊雪上加霜,泡在“溫水”中的珊瑚承受著多重環(huán)境壓力。與此同時,逐年增多的游客也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曾有研究發(fā)現(xiàn),人們使用的防曬霜中的某些化學(xué)成分會對珊瑚造成傷害[5]。 這已是大堡礁自1998年以來第四次發(fā)生嚴(yán)重白化事件。
參與航空測量的研究者詹姆士·克里(James Kerry)表示,雖然珊瑚白化并不等于死亡,但在白化嚴(yán)重的區(qū)域,珊瑚損失應(yīng)該十分嚴(yán)重。
“即便是生長最快的珊瑚,也需要至少十年才能完全恢復(fù),而2016年受損的珊瑚至今沒有絲毫恢復(fù)的跡象。” [4]一些學(xué)者悲觀地認為,大堡礁可能已經(jīng)進入“臨終階段”[6]。
降雪減少:阿爾卑斯山
去年12月,瑞士降雪量達到100多年來的同期最低水平,阿爾卑斯山地區(qū)的積雪量也明顯低于往年平均水平。這令許多慕名前來的滑雪者“無雪可滑”,在這種尷尬情境之下,酒店或滑雪場只好采取措施將游客轉(zhuǎn)移到有積雪的區(qū)域,或者利用人工積雪進行補充。

2016年12月,瑞士一家滑雪場因無雪而關(guān)閉。(圖:美國環(huán)保署)
根據(jù)氣象記錄,目前瑞士雪季的開始已經(jīng)比1970年推遲了12天,而結(jié)束則提早了26天,整個周期縮短了一個多月。瑞士聯(lián)邦理工學(xué)院的氣候?qū)W家估計,本世紀(jì)末,阿爾卑斯常年積雪的海拔范圍將會升高500至700米,雪季會繼續(xù)縮短,而海拔3000米以下地區(qū)很可能更頻繁地下雨而非降雪 [7]。
海平面升高:馬爾代夫
近些年,馬爾代夫幾乎是“奢侈游”的代名詞,豪華酒店、蜜月行程、私人訂制層出不窮。但在氣候變暖、海平面上升的大背景下,以馬爾代夫為代表的海拔較低的太平洋與印度洋的島嶼都將面臨淹沒或無法居住的風(fēng)險 [8]。

若平面繼續(xù)上升,印度洋與太平洋一些島嶼,及加勒比海地區(qū)島嶼將會受到嚴(yán)重影響。亞洲與非洲部分海岸也將受到威脅。(圖片來源:參考材料[8])
地質(zhì)災(zāi)害篇
山體滑坡:菲佛峽谷大橋
美國民謠中,有太多吟唱加州公路的作品——它代表著自由、無拘無束。其中最負盛名的“一號公路”更是美西自駕游中必不可少的行程。

山體滑坡導(dǎo)致橋體受損嚴(yán)重。(圖片來源:KQED)
今年2月,加州連降暴雨,“一號公路”菲佛峽谷大橋(Pfeiffer Canyon Bridge)路段發(fā)生山體滑坡,導(dǎo)致大橋結(jié)構(gòu)受損,該路段被暫時關(guān)閉。這座大橋建于1968年,是公路中最著名的景點之一,也是前往度假勝地“大索爾”(Big Sur)的必經(jīng)之路。經(jīng)過檢查評估,專家宣布菲佛峽谷大橋結(jié)構(gòu)的損壞已經(jīng)無法修復(fù)。大橋已于上月徹底拆除 [9]。
大地震:尼泊爾加德滿都
眾所周知,喜馬拉雅地區(qū)是世界上地質(zhì)最活躍的區(qū)域之一。板塊間的“斗爭”造就了珠穆朗瑪峰,也使這一帶地震頻發(fā)。如今在喜馬拉雅山脈,人們?nèi)阅苷业酱罅勘坏卣鸫輾У墓潘碌冉ㄖz跡。在歷史上,尼泊爾也多次遭到大地震重創(chuàng)。
兩年前的加德滿都7.8級大地震造成大量人員傷亡,對加德滿都及附近的大量古建筑來說也是滅頂之災(zāi)。著名的世界文化遺產(chǎn)杜巴廣場(Durbar Square)在震后面目全非,巴桑塔布爾塔(Basantapur Tower)頂部也幾乎完全損壞 [10]。

震后的杜巴廣場,大量建筑嚴(yán)重受損。(圖片來源:Kiran1994/CC-BY-SA 3.0)
2016年底,《加德滿都郵報》報道了災(zāi)后重建的近況。重建工作需要大量資金支持,并輔以高效有序的行政管理,這對目前的尼泊爾來說并非易事 [11]。如果你對位于地震帶的著名古跡感興趣,可真的要“只爭朝夕”了。
地表沉降:“水城”威尼斯
運河環(huán)繞的威尼斯可謂眾多文藝青年心中的圣地。但很多人并不知道,這座美麗的城市正在逐漸下沉。尤其在20世紀(jì)中葉,由于地下水開采過度,沉降一度更為嚴(yán)重。
上個世紀(jì)里,威尼斯相較海平面的相對海拔降低了0.23米,其中土地沉降與海平面上升各占一半。盡管幅度并不算大,但由于其原先地勢偏低,沉降已經(jīng)使水城的洪災(zāi)發(fā)生頻率增加了7倍,居民和游客都深受其擾,部分歷史遺跡也遭到破壞 [12]。

近年來,威尼斯洪災(zāi)嚴(yán)重。(圖:Julie Mac/Flickr CC-BY 2.0)
然而也有令人欣慰的消息,近期有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威尼斯的地下力學(xué)環(huán)境暫時處于相對穩(wěn)定的狀態(tài) [12]。不過,就目前看來,洪水的影響已無法逆轉(zhuǎn)。
火山活動:冰島
火山離我們普通人的生活非常遙遠,相信很多人對中國境內(nèi)有沒有活火山都會產(chǎn)生疑問(當(dāng)然是有的,但非常少,且主要分布于邊陲地區(qū),如黑龍江、吉林、云南、新疆等地)。但對位于大西洋上的冰島來說,火山是“抬頭不見低頭見”的朋友。冰島境內(nèi)的火山超過百座,冰島也因此發(fā)展出先進的地?zé)崮茉垂こ?。但火山畢竟不是好惹的??萍及l(fā)展至今,人類對火山噴發(fā)仍然束手無策。2010年埃亞菲亞德拉火山(Eyjafjallaj?kull)噴發(fā)幾乎導(dǎo)致歐洲航空陷入癱瘓。活躍的火山活動對火山附近的景點同樣是巨大的威脅。

冰島赫克拉火山(圖片來源:Borkur Sigurbjornsson CC-BY 3.0)
就拿冰島最著名的赫克拉火山(Hekla)來說,1970年至2000年間,赫克拉每十年就會“準(zhǔn)點”報到一次——1970、1980、1991、2000。
2010年,所有人都等著她(確實是“她”,這個名字在冰島語中是女性)再次光臨,她卻“爽約”了——21世紀(jì)以來至今,還沒有噴發(fā)。不斷有研究者預(yù)測,赫克拉會再次噴發(fā),時不時監(jiān)測到的活躍狀態(tài)也都讓人不敢放松警惕 [13]。
赫克拉附近因噴發(fā)而埋葬的“冰島版龐貝”——斯特恩維京農(nóng)場遺跡(St?ng Viking Farm)現(xiàn)在是冰島最著名的歷史名勝之一?!巴讲教焯谩碧m德曼納勞卡高地(Landmannalaugar)距火山僅30千米。這些景點的命運都在赫克拉的“掌控”下。
但她究竟什么時候再次到來,沒人知道。
人類活動篇
湖泊萎縮:死海
死海在希伯來語中被稱作“鹽?!?,其水體鹽分極高,具有非常獨特的生態(tài)系統(tǒng)。死海并不是海,而是一個封閉湖,它的主要水源來自約旦河以及周邊一些季節(jié)性河流。
在注入死海的同時,約旦河還肩負著養(yǎng)育沿岸居民的使命,由于河流沿岸居民大量用水,從上世紀(jì)30年代起,死海的水位以平均每年將近1米的速度下降,面積也不斷縮小 [14]。
為了拯救死海,約旦河流域的三個主要國家——以色列、巴勒斯坦與約旦開始了一系列合作,包括建設(shè)管道將紅海水引入死海,希望能夠減緩萎縮。
死海僅僅是眾多正在消失的湖泊的其中一員。例如在城市化的壓力下,原先柬埔寨最大的城市濕地萬谷湖(Boeung Kak Lake)為了發(fā)展而犧牲。在2010年,萬谷湖已有90%的面積被填入沙石用于開發(fā)建設(shè) [15]。而就在我們身邊,我國著名的洞庭湖、鄱陽湖均在逐年縮小。隨著淡水危機日益嚴(yán)重,越來越多的湖泊將面臨消失的命運。
世界這么大,還是抓緊時間去看看吧!
參考資料:
[1] Martin, I. (2013), ‘The Azure Window is still safe… for now’, Times of Malta;
[2] Times of Malta (2016), ‘€1500 fine if you step on Azure Window from now on’;
[3] Times of Malta (2017), ‘The Azure Window is lost and gone forever’;
[4] ARC Centre of Excellence for Coral Reef Studies (2017), ‘Two-thirds of Great Barrier Reef hit by back-to-back mass coral bleaching’;
[5] Lohr, J. et al. (2007), Characterization of a Latent Virus-Like Infection of Symbiotic Zooxanthellae, Appl. Environ. Microbiol. 73, 2976-2981;
[6] Christopher Knaus and Nick Evershed (2017), ‘Great Barrier Reef at 'terminal stage': scientists despair at latest coral bleaching data’, The Guardian;
[7] Albanese, C. et al. (2017), ‘Switzerland Just Had the Worst Month for Skiing in 100 Years’, Bloomberg;
[8] Nicholls, R. J. & Cazenave, A. (2010), ‘Sea-Level Rise and Its Impact on Coastal Zones’, Science 328, 1517;
[9] Bay City News (2017), ‘Pfeiffer Canyon Bridge demolition complete in Monterey County’, KRON4;
[10] BBC Asia (2015), ‘Nepal's Kathmandu valley treasures: Before and after’, BBC;
[11] Khatiwada, D. (2016), ‘Year Ender 2016: Build Back Right’, Kathmandu Post;
[12] Al-Weshah, R. A. (1999), ‘The water balance of the Dead Sea: an integrated approach’, Hydrol. Process. 14, 145-154;
[13] Tosi, L. et al. (2002), ‘Evidence of the present relative land stability of Venice, Italy, from land, sea, and space observations’,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29(12), 1562;
[14] Klemetti, E. (2016), ‘Is Iceland’s Hekla volcano really about to blow?’, Wired;
[15] Fawthrop, T. (2011), ‘Phnom Penh residents score landmark victory over proposed land grab’, The Guardian.
賽先生2017科普創(chuàng)作協(xié)同行動
第六輪選題征集
(投票截止時間為4月23日14時)
如果以上你都不感興趣,請給我們留言,大聲說出你的選題!
本頁刊發(fā)內(nèi)容未經(jīng)書面許可禁止轉(zhuǎn)載及使用。
投稿、授權(quán)等請聯(lián)系:saixiansheng@zhishifenzi.com
您可回復(fù)"年份+月份"(如201701),獲取指定年月文章,或返回主頁點擊子菜單獲取或搜索往期文章。

賽先生為知識分子公司旗下機構(gòu)。國際著名科學(xué)家文小剛、劉克峰擔(dān)任《賽先生》主編。
我們相信,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賽先生”。
微信號:iscientists

▲長按圖片識別二維碼,關(guān)注我們

點擊“閱讀原文”,加入科學(xué)隊長
今年對旅行愛好者可謂打擊連連,不少正在計劃下一次遠行的游客或許都有類似的經(jīng)歷——
計劃總沒有變化快。在人為活動與不可抗的自然力的雙重作用下,不少著名景點已經(jīng)從地球上消失,或者岌岌可危。有些地方再不去看可能就晚了。
撰文 劉小鷗
編輯 韓琨
自然侵蝕篇
馬耳他“藍窗”
今年3月8日,馬耳他總理約瑟夫·馬斯喀特(Joseph Muscat)的一條推特代表了全世界“驢友”的心聲——“心碎!”眼一閉一睜,馬耳他的國寶級景點突然就沒了。
和人們提到法國便會想到埃菲爾鐵塔一樣,位于戈佐島的“藍窗”(Azure Window)被視為馬耳他的地標(biāo)。著名美劇《權(quán)力的游戲》也曾在此取景。
曾經(jīng)的“藍窗”,圖中紅色劃線區(qū)域坍塌后消失。(原圖來源:Berit Watkin/CC-BY 2.0)
作為石灰?guī)r的天然拱,“藍窗”常年受海水沖刷。2013年,當(dāng)?shù)匾患夜窘?jīng)過3個月的調(diào)查后認為,暫時并無有效措施能夠令 “藍窗”免受自然侵蝕,坍塌在“未來十年內(nèi)”在所難免——目前看來,這種估計還是太保守了[1]。出于安全考慮,自2016年底,政府已禁止游客走上“窗框” [2]。
3月7日,也就是坍塌的前一天,狂風(fēng)襲擊了戈佐島,甚至造成戈佐島的水運航路中斷。遭到嚴(yán)重侵蝕的“藍窗”完全承受不起如此洗禮,終于向全世界作別 [3]。
氣候變化篇
海水變暖:澳大利亞大堡礁
4月伊始,澳大利亞的科學(xué)家?guī)砹肆钊私^望的消息。他們綜合2016與2017年兩次航空測量發(fā)現(xiàn),大堡礁已有三分之二發(fā)生嚴(yán)重白化,范圍延綿1500千米,僅最南部約三分之一的部分暫時幸免于難 [4]。
視頻來源:ARC Centre of Excellence for Coral Reef Studies
健康的珊瑚與蟲黃藻(Zooxanthellae)共生,呈現(xiàn)出繽紛的色彩。但當(dāng)海水環(huán)境改變,包括溫度升高、鹽度改變及其他化學(xué)或光學(xué)條件等變化時,受到環(huán)境壓力的珊瑚會選擇“拋棄”藻類而變得慘白,并因此開始“餓肚子”。如果蟲黃藻不再“回心轉(zhuǎn)意”,珊瑚很有可能會餓死。
今年澳大利亞的夏季溫度創(chuàng)新高,外加熱帶氣旋“黛比”的襲擊雪上加霜,泡在“溫水”中的珊瑚承受著多重環(huán)境壓力。與此同時,逐年增多的游客也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曾有研究發(fā)現(xiàn),人們使用的防曬霜中的某些化學(xué)成分會對珊瑚造成傷害[5]。 這已是大堡礁自1998年以來第四次發(fā)生嚴(yán)重白化事件。
參與航空測量的研究者詹姆士·克里(James Kerry)表示,雖然珊瑚白化并不等于死亡,但在白化嚴(yán)重的區(qū)域,珊瑚損失應(yīng)該十分嚴(yán)重。
“即便是生長最快的珊瑚,也需要至少十年才能完全恢復(fù),而2016年受損的珊瑚至今沒有絲毫恢復(fù)的跡象。” [4]一些學(xué)者悲觀地認為,大堡礁可能已經(jīng)進入“臨終階段”[6]。
降雪減少:阿爾卑斯山
去年12月,瑞士降雪量達到100多年來的同期最低水平,阿爾卑斯山地區(qū)的積雪量也明顯低于往年平均水平。這令許多慕名前來的滑雪者“無雪可滑”,在這種尷尬情境之下,酒店或滑雪場只好采取措施將游客轉(zhuǎn)移到有積雪的區(qū)域,或者利用人工積雪進行補充。
2016年12月,瑞士一家滑雪場因無雪而關(guān)閉。(圖:美國環(huán)保署)
根據(jù)氣象記錄,目前瑞士雪季的開始已經(jīng)比1970年推遲了12天,而結(jié)束則提早了26天,整個周期縮短了一個多月。瑞士聯(lián)邦理工學(xué)院的氣候?qū)W家估計,本世紀(jì)末,阿爾卑斯常年積雪的海拔范圍將會升高500至700米,雪季會繼續(xù)縮短,而海拔3000米以下地區(qū)很可能更頻繁地下雨而非降雪 [7]。
海平面升高:馬爾代夫
近些年,馬爾代夫幾乎是“奢侈游”的代名詞,豪華酒店、蜜月行程、私人訂制層出不窮。但在氣候變暖、海平面上升的大背景下,以馬爾代夫為代表的海拔較低的太平洋與印度洋的島嶼都將面臨淹沒或無法居住的風(fēng)險 [8]。
若平面繼續(xù)上升,印度洋與太平洋一些島嶼,及加勒比海地區(qū)島嶼將會受到嚴(yán)重影響。亞洲與非洲部分海岸也將受到威脅。(圖片來源:參考材料[8])
地質(zhì)災(zāi)害篇
山體滑坡:菲佛峽谷大橋
美國民謠中,有太多吟唱加州公路的作品——它代表著自由、無拘無束。其中最負盛名的“一號公路”更是美西自駕游中必不可少的行程。
山體滑坡導(dǎo)致橋體受損嚴(yán)重。(圖片來源:KQED)
今年2月,加州連降暴雨,“一號公路”菲佛峽谷大橋(Pfeiffer Canyon Bridge)路段發(fā)生山體滑坡,導(dǎo)致大橋結(jié)構(gòu)受損,該路段被暫時關(guān)閉。這座大橋建于1968年,是公路中最著名的景點之一,也是前往度假勝地“大索爾”(Big Sur)的必經(jīng)之路。經(jīng)過檢查評估,專家宣布菲佛峽谷大橋結(jié)構(gòu)的損壞已經(jīng)無法修復(fù)。大橋已于上月徹底拆除 [9]。
大地震:尼泊爾加德滿都
眾所周知,喜馬拉雅地區(qū)是世界上地質(zhì)最活躍的區(qū)域之一。板塊間的“斗爭”造就了珠穆朗瑪峰,也使這一帶地震頻發(fā)。如今在喜馬拉雅山脈,人們?nèi)阅苷业酱罅勘坏卣鸫輾У墓潘碌冉ㄖz跡。在歷史上,尼泊爾也多次遭到大地震重創(chuàng)。
兩年前的加德滿都7.8級大地震造成大量人員傷亡,對加德滿都及附近的大量古建筑來說也是滅頂之災(zāi)。著名的世界文化遺產(chǎn)杜巴廣場(Durbar Square)在震后面目全非,巴桑塔布爾塔(Basantapur Tower)頂部也幾乎完全損壞 [10]。
震后的杜巴廣場,大量建筑嚴(yán)重受損。(圖片來源:Kiran1994/CC-BY-SA 3.0)
2016年底,《加德滿都郵報》報道了災(zāi)后重建的近況。重建工作需要大量資金支持,并輔以高效有序的行政管理,這對目前的尼泊爾來說并非易事 [11]。如果你對位于地震帶的著名古跡感興趣,可真的要“只爭朝夕”了。
地表沉降:“水城”威尼斯
運河環(huán)繞的威尼斯可謂眾多文藝青年心中的圣地。但很多人并不知道,這座美麗的城市正在逐漸下沉。尤其在20世紀(jì)中葉,由于地下水開采過度,沉降一度更為嚴(yán)重。
上個世紀(jì)里,威尼斯相較海平面的相對海拔降低了0.23米,其中土地沉降與海平面上升各占一半。盡管幅度并不算大,但由于其原先地勢偏低,沉降已經(jīng)使水城的洪災(zāi)發(fā)生頻率增加了7倍,居民和游客都深受其擾,部分歷史遺跡也遭到破壞 [12]。
近年來,威尼斯洪災(zāi)嚴(yán)重。(圖:Julie Mac/Flickr CC-BY 2.0)
然而也有令人欣慰的消息,近期有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威尼斯的地下力學(xué)環(huán)境暫時處于相對穩(wěn)定的狀態(tài) [12]。不過,就目前看來,洪水的影響已無法逆轉(zhuǎn)。
火山活動:冰島
火山離我們普通人的生活非常遙遠,相信很多人對中國境內(nèi)有沒有活火山都會產(chǎn)生疑問(當(dāng)然是有的,但非常少,且主要分布于邊陲地區(qū),如黑龍江、吉林、云南、新疆等地)。但對位于大西洋上的冰島來說,火山是“抬頭不見低頭見”的朋友。冰島境內(nèi)的火山超過百座,冰島也因此發(fā)展出先進的地?zé)崮茉垂こ?。但火山畢竟不是好惹的??萍及l(fā)展至今,人類對火山噴發(fā)仍然束手無策。2010年埃亞菲亞德拉火山(Eyjafjallaj?kull)噴發(fā)幾乎導(dǎo)致歐洲航空陷入癱瘓。活躍的火山活動對火山附近的景點同樣是巨大的威脅。
冰島赫克拉火山(圖片來源:Borkur Sigurbjornsson CC-BY 3.0)
就拿冰島最著名的赫克拉火山(Hekla)來說,1970年至2000年間,赫克拉每十年就會“準(zhǔn)點”報到一次——1970、1980、1991、2000。
2010年,所有人都等著她(確實是“她”,這個名字在冰島語中是女性)再次光臨,她卻“爽約”了——21世紀(jì)以來至今,還沒有噴發(fā)。不斷有研究者預(yù)測,赫克拉會再次噴發(fā),時不時監(jiān)測到的活躍狀態(tài)也都讓人不敢放松警惕 [13]。
赫克拉附近因噴發(fā)而埋葬的“冰島版龐貝”——斯特恩維京農(nóng)場遺跡(St?ng Viking Farm)現(xiàn)在是冰島最著名的歷史名勝之一?!巴讲教焯谩碧m德曼納勞卡高地(Landmannalaugar)距火山僅30千米。這些景點的命運都在赫克拉的“掌控”下。
但她究竟什么時候再次到來,沒人知道。
人類活動篇
湖泊萎縮:死海
死海在希伯來語中被稱作“鹽?!?,其水體鹽分極高,具有非常獨特的生態(tài)系統(tǒng)。死海并不是海,而是一個封閉湖,它的主要水源來自約旦河以及周邊一些季節(jié)性河流。
在注入死海的同時,約旦河還肩負著養(yǎng)育沿岸居民的使命,由于河流沿岸居民大量用水,從上世紀(jì)30年代起,死海的水位以平均每年將近1米的速度下降,面積也不斷縮小 [14]。
為了拯救死海,約旦河流域的三個主要國家——以色列、巴勒斯坦與約旦開始了一系列合作,包括建設(shè)管道將紅海水引入死海,希望能夠減緩萎縮。
死海僅僅是眾多正在消失的湖泊的其中一員。例如在城市化的壓力下,原先柬埔寨最大的城市濕地萬谷湖(Boeung Kak Lake)為了發(fā)展而犧牲。在2010年,萬谷湖已有90%的面積被填入沙石用于開發(fā)建設(shè) [15]。而就在我們身邊,我國著名的洞庭湖、鄱陽湖均在逐年縮小。隨著淡水危機日益嚴(yán)重,越來越多的湖泊將面臨消失的命運。
世界這么大,還是抓緊時間去看看吧!
參考資料:
[1] Martin, I. (2013), ‘The Azure Window is still safe… for now’, Times of Malta;
[2] Times of Malta (2016), ‘€1500 fine if you step on Azure Window from now on’;
[3] Times of Malta (2017), ‘The Azure Window is lost and gone forever’;
[4] ARC Centre of Excellence for Coral Reef Studies (2017), ‘Two-thirds of Great Barrier Reef hit by back-to-back mass coral bleaching’;
[5] Lohr, J. et al. (2007), Characterization of a Latent Virus-Like Infection of Symbiotic Zooxanthellae, Appl. Environ. Microbiol. 73, 2976-2981;
[6] Christopher Knaus and Nick Evershed (2017), ‘Great Barrier Reef at 'terminal stage': scientists despair at latest coral bleaching data’, The Guardian;
[7] Albanese, C. et al. (2017), ‘Switzerland Just Had the Worst Month for Skiing in 100 Years’, Bloomberg;
[8] Nicholls, R. J. & Cazenave, A. (2010), ‘Sea-Level Rise and Its Impact on Coastal Zones’, Science 328, 1517;
[9] Bay City News (2017), ‘Pfeiffer Canyon Bridge demolition complete in Monterey County’, KRON4;
[10] BBC Asia (2015), ‘Nepal's Kathmandu valley treasures: Before and after’, BBC;
[11] Khatiwada, D. (2016), ‘Year Ender 2016: Build Back Right’, Kathmandu Post;
[12] Al-Weshah, R. A. (1999), ‘The water balance of the Dead Sea: an integrated approach’, Hydrol. Process. 14, 145-154;
[13] Tosi, L. et al. (2002), ‘Evidence of the present relative land stability of Venice, Italy, from land, sea, and space observations’,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29(12), 1562;
[14] Klemetti, E. (2016), ‘Is Iceland’s Hekla volcano really about to blow?’, Wired;
[15] Fawthrop, T. (2011), ‘Phnom Penh residents score landmark victory over proposed land grab’, The Guardian.
賽先生2017科普創(chuàng)作協(xié)同行動
第六輪選題征集
(投票截止時間為4月23日14時)
如果以上你都不感興趣,請給我們留言,大聲說出你的選題!
本頁刊發(fā)內(nèi)容未經(jīng)書面許可禁止轉(zhuǎn)載及使用。
投稿、授權(quán)等請聯(lián)系:saixiansheng@zhishifenzi.com
您可回復(fù)"年份+月份"(如201701),獲取指定年月文章,或返回主頁點擊子菜單獲取或搜索往期文章。

賽先生為知識分子公司旗下機構(gòu)。國際著名科學(xué)家文小剛、劉克峰擔(dān)任《賽先生》主編。
我們相信,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賽先生”。
微信號:iscientists
▲長按圖片識別二維碼,關(guān)注我們
點擊“閱讀原文”,加入科學(xué)隊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