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墨烯基材料是解決淡水危機的靈丹妙藥嗎?
圖片來源:曼徹斯特大學
新研究發(fā)現(xiàn),氧化石墨烯在實驗室中能夠有效過濾水中97%的氯化鈉,它會成為解決淡水危機的靈丹妙藥嗎?
撰文 劉小鷗
編輯 丁家琦
據(jù)聯(lián)合國估計,到2025年,將有18億人生活在絕對缺水的地區(qū),同時約三分之二的人口將面臨用水緊張[1]。嚴格說來,我們的藍色星球并不缺“水”——地表超過七成面積被海洋覆蓋。人們守著這個巨大“寶庫”,卻無力掘出寶藏。
因此,不少發(fā)達國家開始投資發(fā)展海水淡化技術。利用膜材料進行選擇性分離是淡化的常用方法之一,典型的材料包括聚合物分離膜等。但目前的技術條件幾乎都存在問題,要么耗能巨大,要么對環(huán)境有負面影響等等[2]。
實驗中的新材料
在實驗室中,科學家探索著新型材料石墨烯家族在這一領域的應用可能。一種石墨烯衍生物也吸引了研究者的目光——氧化石墨烯(graphene oxide,也稱石墨烯氧化物)。氧化石墨烯的制備過程較為簡單,具有較大的應用可能。
之前,氧化石墨烯已經被證實能夠過濾一些納米顆粒及有機分子,但對尺寸更小的鹽卻束手無策。氯化鈉在水中溶解后,離子會被水分子簇擁,周圍形成一層“水膜”,即水合層。問題是,氧化石墨烯長時間浸泡在水中后會變形擴張,因此很難進行有效的分離。
氧化石墨烯膜系統(tǒng)機制示意圖。紅灰相間的代表水分子,而綠色與藍色圓點代表離子。左圖是浸泡變形的氧化石墨烯膜系統(tǒng),層間距變大而無法有效進行有效分離。右圖是新研究中處理后的膜系統(tǒng)。
圖片來源:參考材料[2]
最近,英國的一組科學家解決了這個棘手的問題。他們利用環(huán)氧樹脂在氧化石墨烯側面“筑墻加固”,不僅有效地阻止了變形,還能更精確地調控氧化石墨烯層間的間距[3]。
“當這個‘毛細管’尺寸十分接近水分子,大約1納米時,水分子就會像一列火車一樣有序地排列通過通道。”研究者拉胡爾·耐爾(Rahul Nair)在接受BBC采訪時介紹[4]。
從實驗室到流水線
目前,這種方法能夠有效過濾97%的氯化鈉。盡管看起來前景光明,但它暫時仍僅僅局限于實驗室。要知道,許多研究中的“潛力股”都敗在了邁向工業(yè)生產的環(huán)節(jié)。先前也有研究嘗試將石墨烯作為淡化膜,但因石墨烯制備難度大、成本高而止步不前。
雖然氧化石墨烯確實相對容易制備,可實現(xiàn)低成本的工業(yè)規(guī)模生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此外,應用層面的諸多問題仍有待解決。比如這種材料是否經得起長期的海水浸泡的考驗,以及如何在使用過程中清理污垢,或定期更換過濾材料。材料學家拉姆·德文納森(Ram Devanathan)認為,可以考慮在材料中加入一些納米顆?;蛘哂H水基,或許能提高膜系統(tǒng)的性能[2]。
接下來,科學家們計劃把這種新材料和現(xiàn)有材料作比較,挖掘這種新材料的更多潛力[3]。最終的目標是希望開發(fā)出一種低能耗高效的過濾膜系統(tǒng)[2]。
石墨烯時代到來?
在這篇論文的作者名單中,一個名字格外耀眼——安德烈·海姆(Andre Geim)。他與同事康斯坦丁·諾沃肖洛夫(Konstantin Novoselov)因在二維材料石墨烯領域的開創(chuàng)性實驗方法,共同獲得了201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海姆與諾沃肖洛夫贈送給瑞典諾貝爾博物館的石墨、石墨烯電晶體與“簽名款”膠帶。
圖片來源:nobelprize.org
當年海姆親自帶著愛徒諾沃肖洛夫,在實驗室中利用雙面膠帶反復粘貼揭開,從石墨薄片上剝離出了高質量的石墨烯,被媒體稱為“膠帶撕出的諾獎”[5](海姆也于2000年獲得了“搞笑諾貝爾獎”,成為首位同時獲得“兩個諾獎”的科學家,是位非常有趣的學者。)
最近幾年,石墨烯與“親戚們”石墨烯基材料一直是科研界的“大明星”。石墨烯表現(xiàn)出驚人的強度、優(yōu)越的導電導熱性等特點,在各個領域似乎都有它大施拳腳的可能。
但它“什么都好”,就是既貴又少。真正令科學家頭疼的是,獲得高質量的石墨烯十分困難,更別說大規(guī)模地制備生產。
2012年,諾沃肖洛夫與該領域的專家共同探討了石墨烯未來的發(fā)展道路[6]——盡管前途一片光明,但在走上工業(yè)流水線之前,石墨烯還稱不上是“游戲規(guī)則的改變者”。真正的石墨烯時代,可能還需要我們等一等。
參考文獻
[1] UN-Water (2013), ‘Water Scarcity Factsheet, UN, http://www.unwater.org/publications/publications-detail/en/c/204294;
[2] Devanathan, R. (2017), ‘Energy penalty for excess baggage’, Nature Nanotechnology;
[3] Abraham, J. et al. (2017), ‘Tunable sieving of ions using graphene oxide membranes’, Nature Nanotechnology;
[4] Rincon, P. (2017), ‘Graphene-based sieve turns seawater into drinking water’, BBC News, http://www.bbc.com/news/science-environment-39482342;
[5] Nobel Media AB (2010), ’Graphene – the perfect atomic lattice’, Nobelprize.org, https://www.nobelprize.org/nobel_prizes/physics/laureates/2010/press.html;
[6] Novoselov, K. S. et al. (2012), ’A roadmap for graphene’, Nature Vol. 490, 192-200.
《賽先生》第五輪選題發(fā)布,期待你來創(chuàng)作!
1.當我們說外語時,我們在說些什么?
2.我們的樂感從何而來?
3.人的指紋是在什么時候定型的?
4.“上癮”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5.男性有“大姨夫”?這種說法有道理嗎?
6.關于延緩衰老,科學家有何新發(fā)現(xiàn)?
7.真去了火星我們該種啥?
8.為什么人們會有“路怒癥”?
如果以上有你感興趣的選題,請迅速跟“小賽”(微信id:saixiansheng2017)微信聯(lián)系,也歡迎發(fā)郵件至 saixiansheng@zhishifenzi.com 與我們進一步溝通!
本頁刊發(fā)內容未經書面許可禁止轉載及使用。
投稿、授權等請聯(lián)系:saixiansheng@zhishifenzi.com
您可回復"年份+月份"(如201701),獲取指定年月文章,或返回主頁點擊子菜單獲取或搜索往期文章。

賽先生為知識分子公司旗下機構。國際著名科學家文小剛、劉克峰擔任《賽先生》主編。
我們相信,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賽先生”。
微信號:iscientists
▲長按圖片識別二維碼,關注我們
點擊“閱讀原文”,加入科學隊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