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午夜福利无码不卡在线观看,性饥渴的农村熟妇

亚洲 a v无 码免 费 成 人 a v,性欧美videofree高清精品,新国产三级在线观看播放,少妇人妻偷人精品一区二区,天干天干天啪啪夜爽爽av

顧秉林:楊振寧與清華

2021/09/17
導讀
“他這輩子最后一件值得做的事情”。


READING
導  讀

今年,楊振寧先生即將迎來99周歲生日。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特此匯編《楊振寧先生百歲華誕文集》,涵蓋楊先生的科研風格、家國情懷、日常生活等多個方面。《賽先生》獲“新清華” 微信公眾號和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微信公眾號授權,將陸續(xù)轉(zhuǎn)發(fā)文集中的相關文章,以饗讀者,敬請期待。
今天,首篇文章是清華大學原校長、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顧秉林撰寫的文章《四分之一世紀的高研情》。讓我們跟隨其中的文字,沿著記憶細碎的光影,一起去回顧楊先生當年主導創(chuàng)立高等研究中心的歷程。

撰文丨顧秉林

圖片 | 何康 霍元東 張嘉奇 高研院

編輯 | 吳新姿 趙姝婧 余曉東


●              ●              

四分之一世紀的高研情

記楊振寧先生與高等研究中心的創(chuàng)立、發(fā)展


二十四年前的6月2日,75歲的楊振寧先生從王大中校長手中接過了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名譽主任的聘書,正式在這里開始了 “他這輩子最后一件值得做的事情”。

現(xiàn)在回顧楊先生創(chuàng)立高等研究中心的這一歷程,感慨頗多。



01

背景緣由


我們知道清華大學曾是一所綜合性大學,1952年院系調(diào)整后,清華變成了以工科為主的大學,重新把清華大學恢復為綜合性大學一直是清華歷屆領導的宿愿。可直到改革開放后的1982年,才恢復了分別由張禮與徐亦莊教授負責的物理系一、二部,1984年,學校請周光召先生幫助清華理科的復建工作,在他建議下一、二部合并為現(xiàn)代應用物理系,簡稱物理系,周先生親自任主任,劉乃泉教授任常務副主任。后來,周先生任理學院院長,熊家炯、陳皓明教授先后擔任物理系主任,期間在全系教職工的努力下,整個物理系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我是1994年4月?lián)挝锢硐抵魅蔚?,當時正值國家要啟動 “211工程”,即面向21世紀,在全國范圍內(nèi)重點建設100所左右的高等學校及一批重點學科,使之在教學質(zhì)量、科學研究、管理水平和辦學效益方面都有較大提高,在高等教育改革特別是管理體制改革方面有明顯進展,這是國家在世紀之交所實施的 “科教興國” 重大戰(zhàn)略。


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必須有一流的理科,1993年學校就開始討論理科發(fā)展思路,制定了《加強理科建設的幾點措施》,提出必須有一定經(jīng)費、編制,營造寬松的學術環(huán)境,支持少量教師從事純基礎理論研究,從而在理科建設方面異軍突起,形成清華大學特色,再現(xiàn)理科輝煌。

根據(jù)這一精神,1994年6月,我在專門向王大中校長匯報關于物理系的發(fā)展規(guī)劃時,談到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的體制及研究模式,建議成立類似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那樣的中心,吸引各個領域的一流學者、做純粹的尖端研究。王校長高度重視這一建議,希望我們繼續(xù)做出具體方案,于是我組織幾位前系主任張禮、熊家炯、陳皓明等人詳細研究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模式,在此基礎上,1996年2月,起草了 “關于建立我校理學院基礎性研究機構方案的設想”。1996年5—6月,清華大學校務會經(jīng)過幾次討論,起草并修改完成了“關于建立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的方案設想”;正式將中心定名為:“ Center for Advanced Study ,Tsinghua University(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擬決定聘請楊振寧先生為中心主任或?qū)W術委員會主任。這期間清華大學校長王大中與楊振寧先生取得了聯(lián)系,楊振寧先生很快就答應來清華大學專門商定籌建高等研究中心事宜。


02

籌備策劃


1996年6月中旬,楊振寧先生夫婦回到清華,與清華大學校長王大中、副校長梁尤能及理學院的我和廖沫真進行了三次深入的座談。在這三次會上,楊先生高度評價清華這一想法,并談到他在芝加哥和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學習、工作的體會,以及他在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時對中國學者的建議。他說:“我在芝加哥大學的那幾年,就經(jīng)常參加物理系和化學系教師的討論會……由于費米、泰勒出席,討論會總是談笑風生、氣氛活躍,絕對不會出現(xiàn)冷場?!?/span>(《楊振寧先生百歲華誕文集》上p15頁)1949年春,我特別渴望到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做博士后,因為那里有泡利和朝永振一郞等著名學者。同時還有許多才華出眾的青年理論物理學家,費米、泰勒好心地推薦了我。“1949年秋天,我到了普林斯頓。普林斯頓高等學術研究所只有約20位教授。都是知名學者……普林斯頓高等學術研究所的研究氣氛非?;钴S。主要是一群年輕人經(jīng)常討論,經(jīng)常辯論。當然也有劇烈的競爭。”(《楊振寧演講集》p122頁)我正是在那里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的成果。他還說:“我在石溪分校時曾對中國訪問學者說,要盡量把自己的知識面變廣一些,不要鉆牛角尖,要注重滲透性的學習?!?/strong>(《楊振寧演講集》p70-71頁)我想,楊先生講這段經(jīng)歷是希望將高等研究中心建成一個高水平的純學術性單位,營造一個寬松的學術環(huán)境,使得高水平的研究者能在其中潛心科研。正如,高研中心前主任聶華桐所說:“這是楊先生對高研中心最主要的貢獻?!?/strong>

此外,楊先生還特別強調(diào)了要有充足的經(jīng)費等。王大中校長表態(tài)“要把高等研究中心作為清華特區(qū)來抓”。會上楊先生詢問:為什么叫“研究中心”而不叫“研究院”,王校長說用“中心”體制靈活、便于交叉,國內(nèi)用得較多。在第一次會上楊先生沒有對擔任主任一事表態(tài)。后來的會上他說:“我目前還在國外,任務較多,不一定作中心的主任,還是加上‘名譽’為好?!睘榱讼覀兊囊蓱],他還說會幫我們物色主任人選。


既然楊先生表示不做主任,那么要成立高等研究中心,首當其沖的就是要盡快確定主任的人選,期間我們提出過許多人,包括請周光召先生出任,但他也覺得自己不合適,而向我們推薦了著名物理學家聶華桐教授。1997年1月,楊振寧先生第二次來清華談高等研究中心的籌備,我們向他匯報了周光召先生提議,聽后他說:“光召和我想到一起了!”并表示聶華桐教授誠懇、認真,是完全可以勝任的。當時華桐教授正在香港科技大學任職,楊先生立刻與華桐教授聯(lián)系,2月27日聶華桐教授就從香港來到清華大學,我陪華桐教授與王大中校長進行了商談,他表示非常愿意接受這個聘任、協(xié)助楊先生搞好高研中心。

3月中旬,我和尚在香港工作的華桐教授一起住進深圳的一家賓館,華桐教授專門帶來了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的手冊。我們根據(jù)先前學校既定、楊先生也確認的原則,經(jīng)過三天時間,一點一滴琢磨推敲起草了中心的章程。我回學校向領導匯報后,形成定稿,由我電郵給了華桐教授,華桐教授隨即電郵給了楊先生,楊先生表示同意,這樣才形成了保證學術環(huán)境寬松、引進人才一流、評價標準國際化、人事制度獨特的章程。章程確定的很重要的一條就是強調(diào)人員聘任要“堅持一流、堅持流動”,要遵循“精干、擇優(yōu)、流動”的原則和“創(chuàng)新、交叉、綜合”的主導思想,積極招聘國內(nèi)外的科學英才,保證人員結構合理和高活力、高效率。之所以采取這樣的機制,楊先生有他獨特的見解。他認為,一般來說一個研究領域的活躍期大約有20年,一個研究機構要始終保持很高的學術水準,需要不斷有新鮮血液的注入,這就要保持機構人員的流動性,否則這個機構的學術研究就無法活躍起來。同時,高等研究中心要為研究人員提供優(yōu)良的工作條件、寬松的學術環(huán)境和最優(yōu)秀的生源。

章程還包括中心運作機制的內(nèi)容,對此,楊先生特別強調(diào)了要保持中心良好的學術氛圍,為此這里的研究人員要有高度的學術自由,不需要有申請經(jīng)費的要求,也不需要有發(fā)表文章的要求,所有的事情都以學術為標準來討論和處理。

從中心建立之初到現(xiàn)在,我們能筑就一個以學術為中心的活潑寬松的工作環(huán)境和研究氛圍,使它獨具特色和魅力,這一切都與楊先生的堅持密不可分。

章程制定并經(jīng)楊先生肯定后,學校就進入了高研中心成立儀式的程序,經(jīng)過一番緊鑼密鼓的籌備,1997年6月2日,清華高等研究中心正式成立。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李嵐清到會祝賀,稱贊清華大學成立高等研究中心“非常有意義、有遠見”。國務委員宋健、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朱光亞、中國科學院院長周光召等,與來自美國、日本的3位諾貝爾獎獲得者,近50名中國科學院、工程院院士以及清華大學師生代表共400多人出席大會。清華大學校長、中科院院士王大中在會上表示,這個高等研究中心要努力發(fā)展成為具有國際水平的基礎研究基地,同時積極推動基礎科學與其它相關學科的交叉、滲透,促進清華大學整體學術水平的提高。在隨后進行的“21世紀基礎科學的展望研討會”上,楊先生和兩位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斯坦福大學物理學教授朱棣文、伯克利加州大學物理系教授沈元壤作了精彩的學術報告。楊先生在大會發(fā)言中說“我覺得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在以后10年、20年、50年之間,有在世界科技領域作出重大貢獻的可能?!?/span>

當晚,江澤民主席親切接見應邀出席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成立大會暨21世紀基礎科學的展望研討會的中外科學家,對清華高等研究中心成立表示祝賀和支持。(2001年04月29日清華新聞網(wǎng))

從1996年6月到1997年8月楊先生多次不辭辛苦來清華為高研中心的事情,從選聘人才、籌集經(jīng)費到專業(yè)方向和發(fā)展規(guī)劃,都積極出謀劃策。整個籌建過程中他與清華有關方面的通信、傳真及電子郵件就有幾十封。這一切足可見高研中心在他心目中的位置。正如他在1998年從王大中校長手中接受清華大學名譽教授時表示的:“愿在有生之年盡力幫助清華大學發(fā)展,尤其是使清華大學的理科重新建立起來?!?/strong>

03

運行保障


中心成立后,楊先生馬上開始為籌款操勞,他在討論高研中心籌建時就談過:“如果看世界上各個辦得很成功的地方,不管是學校、系或者是研究所,基本上最重要的一點當然是得有經(jīng)費,沒有充足的經(jīng)費是不可能成功的?!币虼怂e極在香港與美國為高研中心籌集資金,正是在他的努力下,1997年在美國注冊了清華大學北美基金會,1998年在香港注冊了 “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基金會有限公司”。(由于北美基金會業(yè)務主體發(fā)生變化,2015年北美基金會高研中心分賬戶與北美基金會分離,合并到香港基金會。)這一過程中,他一開始就帶頭捐了他和杜致禮在美國部分積蓄,后來又捐了一部分美國房地產(chǎn),以及他來清華工作前期的全部工資。正是楊先生榜樣的力量,許多楊先生的朋友都向高研中心捐了款。


楊先生親自找他的朋友、陳省身的學生賽蒙斯于2005年捐建了一座三層小樓,這為來高研中心工作的學者提供了很好的住宿條件。正是有這一資金和住房的保障,高研才得以順利運轉(zhuǎn)。

除了籌款,楊先生對高研中心大大小小的事情都非常用心,高研中心成立之初,開始是借經(jīng)管學院新樓辦公的,理科樓建成后才搬進理科大樓。他與聶華桐商量,從對幾名候選人比較中決定請啟功先生為中心提名,于是聶華桐請朋友董秀玉牽線聯(lián)系,啟功欣然寫下了 “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 幾個大字,并在楊先生到師大演講時親自交給了他。后來高研中心隨著規(guī)模的擴大和國際學術交流日益頻繁,2007年搬到科學館,并于2009年更名為高等研究院。大家都知道科學館是清華早期四大建筑之一,也是楊先生父親曾經(jīng)工作過、楊先生自小就經(jīng)常到過的地方。2005年學校決定修繕科學館,并把科學館給高等研究中心使用。楊先生非常高興,親自參與了科學館維修改造的方案設計。例如,他提到:高等研究中心是國際學術交流平臺,國外來訪學者最受不了的是衛(wèi)生間氣味,一定要設計好。為了要做到衛(wèi)生間無氣味,他親自動手畫設計圖送給我看。

高研中心搬到科學館后,楊先生經(jīng)常會過來,正是在那間掛著“仰觀宇宙之大,俯察粒子之微”對聯(lián)的辦公室里,他或潛心研究,或指導學生,或與同事及到訪學者共同討論……

04

延攬英才


楊先生說過,高研中心有了經(jīng)費以后,最重要的一點是找到幾名杰出人才,有的說一名就可以,不過至少得有一名,當然最好是有幾個關鍵性人物,并列舉了一些成功的范例。他自己首先在高研中心做了名譽教授,親自帶博士生,并提出了一些可聘請的人選,像初期的林家翹、方聞曾先后受聘于高研中心。


高研中心后來聘請過許多著名學者來校工作,最為典型的是曾經(jīng)榮獲“圖靈獎”——相當于“計算機科技界諾貝爾獎”——的姚期智教授。2004年6月26日,姚教授度過他在普林斯頓大學的最后一天,也告別了在那里長達18年的教學和研究生涯,攜夫人一同應邀來到清華大學。在談到為什么選擇來清華任教,他說:“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主任聶華桐教授和楊振寧教授一直盡心竭力的邀請我回去,我們暢談過很多次,我深深地為他們那種振興中國科學的精神所感動。同時,中國近年來的發(fā)展態(tài)勢實在令人刮目相看,要用發(fā)展的眼光看中國,我很愿意把自己投入到一個有發(fā)展的事業(yè)中去。”(《華裔教授》姚期轉(zhuǎn)赴清華任教《華聲報》2004年7月2日)

記得那是在2003年10月,姚教授在清華任計算機系講席教授組成員時,楊先生與聶華桐教授就與我談起,應爭取姚教授全時回國工作。楊先生說,姚先生是國際知名計算機科學專家、“圖靈獎”得主;他熱愛中國,在美國無后顧之憂,喜歡高研中心這里的學生和氛圍。為此,我專門與姚教授談過,正式邀請他在年富力強的時候回到清華工作。我還請華桐教授帶他看看可能住的房子,華桐教授告訴我,姚教授對房子很滿意,說可以為他喜歡音樂的夫人擺放鋼琴呢。

姚教授回到美國后,就辭去普林斯頓大學教職,賣掉了房子,接受高研中心的邀請回清華做全職教授。眾所周知,姚教授到高研中心后,除了大大促進高研中心的發(fā)展外,還為清華創(chuàng)立了交叉信息研究院,為全國計算機領域的發(fā)展及人才培養(yǎng)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更為重要的是他的加盟也為后來清華引進高端人才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像獲得2019年未來科學大獎(數(shù)學與計算機類)的王小云教授,就是他向我們推薦的。楊先生高度重視此事,很快把王小云教授請了過來,聘請她為“楊振寧講座教授”。這么多年以來, 高等研究院陸續(xù)聘請了姚期智、翁征宇、王小云、張守晟、張壽武、文小剛、何天倫、華泰立、李東海、林潮、趙午、于淥、蘇肇冰、歐陽鐘燦、沈向洋、郭百寧、翟薈、姚宏等多名各領域的頂尖人才。

很難通過公開的資料去統(tǒng)計,有多少位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學者回清華或者回國任教是受楊先生的邀請。但可以肯定的是,楊先生深知,這樣的學術回流有多么重要,因為這些學者會帶來國際上最新的發(fā)展、最值得注意的領域,帶來最稀缺、也是最重要的科學的“空氣”,亦或說是培養(yǎng)科學的“傳統(tǒng)”。他曾告訴澎湃新聞的記者,這也是他認為中國科學在發(fā)展路徑中以前所沒有的,現(xiàn)在還未建立起來的。( 澎湃新聞2017  2-23  )

正因為有了一流的高端人才,高研院才能夠在不太長的時間里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逐步在世界范圍內(nèi)延聘青年英才,并在理論凝聚態(tài)物理、冷原子物理、理論計算機、天體物理、密碼學等領域形成了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匯聚了一批國際一流學者,在國際上開始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和影響。如,祁曉亮師從翁征宇教授攻讀博士學位,畢業(yè)后到美國斯坦福大學物理系張守晟教授處做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為凝聚態(tài)物理中的拓撲現(xiàn)象和量子糾纏問題,在量子自旋霍爾效應、拓撲絕緣體及相關領域做出一系列原創(chuàng)性工作。

05

不忘初心


楊先生為了使清華大學的“理科重振輝煌”,一直把握著高等研究中心的正確發(fā)展方向。

楊先生十分強調(diào)高研院“重質(zhì)不重量”的發(fā)展思路,他說:“中國尖端科技的發(fā)展,一個非常容易犯的錯誤,就是質(zhì)量的把關不夠。清華的校領導與我都很清楚,科學研究的發(fā)展要重質(zhì)不重量,高研院不要變得太大,我們在這上面要把好關。現(xiàn)在高研院的學術研究氛圍很活躍,經(jīng)常請學者過來訪問,這才是正確的發(fā)展道路。”(2012清華高等研究院成立15周年專題新聞)

2012年,高研院以系列學術活動紀念高研成立15周年暨楊先生90歲華誕。那次有25名高研院的院友或教師做了高水平的學術報告。曾在高研院師從楊先生完成博士階段學習、如今又回到高研院任職的翟薈教授說:“在一個強調(diào)快速發(fā)展的時代,這里允許較慢地發(fā)展,這是非常不容易的。這對于有意愿、有心思潛心做學術研究的年輕人,是非常有吸引力的?!?而到了2017年,高研院成立20周年暨楊先生的95歲華誕系列學術活動中,姚期智、張守晟、王小云等名師與高研院畢業(yè)生共近50人做了學術報告。從中我們可以看到高研院的健康發(fā)展。

所以說,楊先生對高研院最關鍵的貢獻在于他所堅持的學術第一、質(zhì)量第一、氛圍第一。楊先生會對要聘任的每位研究人員,認真篩選,并總在我們向他介紹情況后的第一時間做出評價與回復;他非常關心高研院是否提供了寬松的學術氛圍。正是在這樣的氛圍下,無論是學者還是學生都特別專心的致力于自己的研究。記得,有一個周末的中午我遇見翟薈教授與他的學生端著飯碗在科學館外討論區(qū)的黑板上邊寫邊爭,直到傍晚他們還在那里……還有一次,高研院組織大家乘坐高鐵去參觀紅旗渠,我時不時地看看車窗外的風景,可坐在我前邊的翁征宇教授卻一直邊思考邊在一個硬殼本上寫寫畫畫。我想這就是楊先生制定的學術準則與楷模榜樣的力量,更是高研院要一直傳承并發(fā)揚光大的。楊先生說:“我認為高研院自成立以來,路走的是非常正確的,而且也是非常成功的?!毙录夹g革命向科學界提出了一系列挑戰(zhàn)性新課題,也為21世紀的基礎科學研究提供了新的機遇。面對挑戰(zhàn)和機遇,高等研究院將沿著這條道路繼續(xù)前行,努力加快前進步伐,逐步發(fā)展成為具有國際水平的、在國內(nèi)外有重要影響的基礎研究基地,最終成為世界性的學術研究中心。

2019年,楊先生獲得了“求是終身成就獎”。這是一個極具份量的獎項,此前僅2012年有求是基金會元老顧問、“兩彈一星”元勛周光召先生獲此殊榮。這次楊先生以“最高的科學成就、令人高山仰止的家國情懷以及為祖國科學事業(yè)所做出的貢獻”而獲獎。我想楊先生獲此獎項完全是實至名歸:楊先生不僅在科學領域不斷突破,作出不朽的貢獻,他的人格魅力、家國情懷也令人高山仰止,他的學術成就、精神和風范深深影響了幾代中華學人。特別是從20世紀70年代初至今的半個世紀里,可以說,他以個人的影響力推動著中國的科學發(fā)展。作為高等研究院名譽院長,他在這四分之一世紀的時光里一直踐行 “愿在有生之年盡力幫助清華大學發(fā)展” 特別是 “使清華大學的理科重振輝煌”,這正是他在努力做好“這輩子最后一件值得做的事情”,“為祖國科學事業(yè)所做貢獻” 的最好詮釋。


參與討論
0 條評論
評論
暫無評論內(nèi)容
《賽先生》微信公眾號創(chuàng)刊于2014年7月,創(chuàng)始人為饒毅、魯白、謝宇三位學者,成為國內(nèi)首個由知名科學家創(chuàng)辦并擔任主編的科學傳播新媒體平臺,共同致力于讓科學文化在中國本土扎根。
訂閱Newsletter

我們會定期將電子期刊發(fā)送到您的郵箱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