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佩:98歲的郭永懷夫人和她的國(三)
李佩:98歲的郭永懷夫人和她的國
目錄:
(一)
2 黃金歲月
(二)
(三)
6 心中乾坤
(四)
8 為了忘卻的記憶
(三)
“我們回國主要是為了國家培養(yǎng)人才,為國內的科學事業(yè)打基礎,做鋪路人。我們這一代、你們以及以后的兩三代,要成為祖國力學事業(yè)的鋪路石子?!?br/>
——郭永懷
火鳳凰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不死鳥,是人世間的幸福使者,每五百年,它們就要背負著積累于人世間的所有不快和恩怨仇恨,投入烈火,并在灰燼中浴火重生,以更美好的生命換取人世間的吉祥和幸福。
李佩就是現實中的浴火鳳凰,歷盡世間悲歡離合,百折不撓,用生命的力量踐行自己和丈夫的育人理想,孜孜不倦。
1978年,鄧小平同志在全國科學技術大會上提出“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知識分子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熱情歡呼“科學的春天”已經到來。在高等院?;謴透呖疾痪?,教育部和科學院分別部署大規(guī)模招收研究生計劃。
時任中科大校長嚴濟慈提出“創(chuàng)寰宇學府,育天下英才”的建校目標,創(chuàng)辦了新中國第一個研究生院——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究生院,第一年招收了來自全國各地的800多名研究生。
受嚴濟慈之邀,李佩出任研究生院外語教研室負責人。她帶領剛分配到研究生院的三位北京大學的工農兵學員開始了籌建工作。“伯樂”開始尋找“千里馬”,她一方面想方設法找老師,一方面決定辦應用語言學研究生班,自己培養(yǎng)師資。
許多“右派”被李佩尋找出來,黃繼忠和許孟雄是其中兩位。黃繼忠畢業(yè)于燕京大學,后來被發(fā)配到銀川勞教,在勞改農場時被銀川師范大學發(fā)現,調入師大當英文教師。李佩獲知消息后,努力將黃繼忠戶口調入北京,請他在研究生院上課。許孟雄原是人民大學的英文老師,被劃成“右派”后離開了大學,1978年回到北京后在海淀區(qū)教育局辦的中學英文教師補習班上課,家住海淀區(qū)一個胡同的一間矮房子里,當李佩得知許孟雄在補習班上課每月只有40元的收入時,她請他到研究生院上課,每月付他80元的工資,每天上課時可派一輛車來接他。
許孟雄到研究生院上課后,李佩才得知他是當年英語學界的大名鼎鼎之人,早在20世紀60年代,英語學界就是“北許南葛”之說,“南葛”指上海復旦大學的葛傳,“北許”則是指中國人民大學的許孟雄。鄧小平1979年1月許訪問美國時的英文文件最后是請他把關的。
美國人Mary Van de Water是研究生院招聘的第一位外籍英文老師,她為李佩帶來了TOEFL試卷,李佩受到啟發(fā),在國內第一個用TOEFL方式出考題。
1978年,教育部公布在全國選派500名優(yōu)秀生公費出國深造,但名額還是太少。1979元旦中美正式實現邦交正?;?,10月,Mary向李佩建議開創(chuàng)“自費留學”途徑:
“中國學生不必等待所屬單位選拔公派留學,可以直接向美國大學寫信申請助學金?!?/p>
李佩獨具慧眼,立即意識到這是一條新的留學途徑。她說“我認為有道理,就請她在友誼賓館復印了幾百份美國大學研究生院的申請書。那時我還怕違背教育部規(guī)定,請示了主管學院后勤工作的副院長彭平,他聽了我的理由后,認為對學生有益不妨試一試,并說如果有學生付不出旅費,我們可以設法借錢給他們,將來再歸還。”
1979年寒假,Mary帶了200多封學生入學申請書到香港郵局寄出,因為怕國內郵局阻撓,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近百名同學從美國各大學獲得獎學金,漂洋過海留學美國,開啟當代中國自費留學潮。消息傳出后,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校學生也如法仿制。教育部知道這件事后,也承認這是一條培養(yǎng)人才的捷徑。
姚蜀平在文章《中國百年留學史(十)——改革開放后留學熱潮再起》中,贊美李佩這位傳奇女性的非常眼力和勇氣:“李佩此舉在當代中國留學史上,功不可沒!因為它為無門路的廣大青年開辟了前往國外留學深造的一條新路。我們注意到這些 自費生與歷史上的自費生不同;而美國大學提供的是助學金也與以往庚款留學生所獲獎學金不同——
1)這些自費生不是歷史上以前和以后有過的許多富家子弟,靠家庭提供留學費用的那類自費生。說他們是自費生實為區(qū)別于“公費生”——靠政府資助的那些學生。實際上他們的留學經費既不是靠自己家庭,也不是靠政府,而是靠所去留學國家的學校提供。學校允許他們免交學費,并提供一定數額的每月生活費;
2)他們拿的是助學金,即他們要充當指導教授的助教(AT)或助研(RT),以換得免交學費和每月一定數額的生活費以維生;說來具有半工半讀的性質,不過所作工作,無論是助教還是助研,都和自己專業(yè)相關。特別是助研,充當指導教授的助手時,會繼續(xù)獲得許多課堂上學不到的東西;后來的不少研究成果,也是學生和教授的合作結晶。而早期庚款留學生拿到是獎學金,也就是不必作工每月就可以獲得相當豐厚的津貼,這對他們全力以赴求學更有幫助,這也是那批庚款生個個杰出的原因之一。不過美國大學提供的助學金仍然高于國內官費生。以上個世紀80年代為例,公費生每月$400,美國大學助學金每月$1000。
1981年,國務院批準了教育部等單位的《關于自費出國留學的指示》及《關于自費出國留學的暫行規(guī)定》,明確自費與公費一視同仁,國內也開始舉辦托??荚?。
1979年,中科院邀請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諾貝爾獎獲得者李政道在北京舉辦講習班,嚴濟慈和李政道商討培養(yǎng)中國未來物理學家的問題,決定實施一項培養(yǎng)跨世界物理學家的計劃——CUSPEA項目(中美聯合報考赴美國物理研究生),該項目實施10年,915位中國最優(yōu)秀的物理學生留學美國一流大學。
然而,當時中國還沒有GRE和TOEFL考試,這是外國學生進入美國任何研究生院所必須通過的考試。李佩負責了歷屆CUSPEA項目英語筆試的出題和評卷工作,并參與了口語面試。因為通過考試的學生成績優(yōu)異,所以當初在美國部分大學的推薦信中,英文水平證明書中只要有李佩的簽名,都會得到認可。
朱學淵是中科院研究生院1978級學生,他在一篇文章中對李佩有傳神的描述:“李先生承庭家訓、學兼中西,是科學院里很難得的一個美國通。她日日奔波于中關村和林學院之間,應接國外知名學者,安撫外籍英文教師,有尊嚴而無傲氣;對同學們亦從無疾言厲色,那清逸的身影中有著一顆慈母般的心,是院里最有威望的人物之一?!?/p>
李佩總是站在前沿博采眾家之長改進英語教授,她在研究生院創(chuàng)建的英文班師資班后來成教育部辦師資班的原型。力學所研究員談慶明說:“李佩的眼光非常尖銳,觀點極高,極其認真,她的年紀大了,但始終走在前面?!?989年,美國一份語言教學研究雜志刊登的一篇論文,稱李佩為“中國應用語言學之母”。
1988年12月,在郭永懷犧牲20周年之際,力學研究所在前園為郭永懷塑了一尊雕像,李佩將郭永懷的骨灰盒從八寶山取出安放雕像下,同時安放的還有警衛(wèi)員牟方東,讓他們永遠安息在這片土地上。
詩人馬驊說:“生命之歌沒有年紀”!李佩在講臺上孜孜不倦在傳授著知識和智慧,1987年離休后,又開始忙碌于中關村社區(qū)的建設:組織中關村老年活動中心、關心老科學家的家庭困難,“幫助周圍的朋友們,讓他們生活得更好一些”,定期為中科院離退休老干部組織報告會……
正當她不知疲倦在工作時,災難再次降臨,1997年,郭芹因病在北京離開了人世。邊東子記錄了他最后一次與郭芹會面的情形——她用一雙誠懇的眼光望著我說:“寫寫我爸爸吧?!?/p>
這一年李佩80歲!正當周圍人們擔心如何安慰她時,堅強的李佩沒有因此缺一堂課,提著錄音機走上了講臺,只是人更清瘦了,聲音有些沙啞……
李佩情深義重。1968年12月15日,林鴻蓀在力學研究所的懷柔基地被隔離審查時自殺,終年43歲,李佩堅持讓楊友住在自己家中并悉心照料。2013年10月24日,在李佩和鄭哲敏的努力倡議下,在林鴻蓀逝世45周年之際,“緬懷林鴻蓀先生座談會”在力學所召開;親人們至今不知到林鴻蓀的遺體在何處,安放在八寶山的骨灰盒內存放的是一本書;25日是林鴻蓀88歲生日,會議組織安排了“重返懷柔”行程,他的親人們得到極大安慰。
在錢學森晚年臥床時,每年春節(jié)時,李佩和鄭哲敏都會組織當年在加州理工學院的朋友到錢先生家看望,而且每次出發(fā)之前,他們都想好有一個議題要與錢先生討論,比如中國高等教育問題、中國創(chuàng)新型人才的培養(yǎng)問題等。
2009年10月31日,錢學森逝世;11月3日,在凜冽的寒風中,91歲的李佩用白色的大披巾包著頭和鄭哲敏等前往錢家吊唁。她手中拿著林家翹先生的唁言:“錢老是我國航天航空之父……他的離去使我感到失去了一個最重要的良師益友”,她握著蔣英的手慰問。
李佩先生(左)與錢永真(中)、鄭哲敏(右)到錢學森家吊唁 李偉格/供圖
從2008年初開始,李佩尋找基金組織人員,翻譯出版《錢學森文集——1938~1956海外學術文獻》。她說:“為了宣傳錢學森,我會不惜名不力不惜一切代價把事情做好?!?011年11月18日,在錢學森誕辰百年之日,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舉行了《錢學森文集》(中、英文版)首發(fā)式。
2003年,麻省理工學院教授林家翹攜夫人回清華定居,李佩每年春節(jié)都會到清華看望老朋友,并介紹我采訪林先生,記錄他的學術思想;2007年2月28日,理論物理學家、“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彭桓武院士逝世,89歲的李佩和93歲的何澤慧一塊到八寶山送老朋友最后一程;2010年7月30日,應用數學家錢偉長院士逝世,7月31日,李佩在家里接受我采訪,談她對錢先生的記憶。
鸞鳳和鳴。李佩說,她這些年從事教學工作與當年郭永懷的觀念是一樣的。回國之初,郭永懷說過:振興中華,中國最缺少的是西文先進的科學和技術,所以當務之急是培養(yǎng)人才。
2008年,郭先生逝世40周年之際,李佩將自己的積蓄30萬元捐贈給中科大。2013年4月4日,郭永懷先生104歲誕辰之際,李佩決定將自己最珍貴藏品捐贈力學所:郭永懷生前使用的留英紀念印章、精美計算尺、浪琴懷表,以及1968年郭永懷犧牲時,中國民航北京管理局用信封包裝的郭先生遺物—被火焰熏黑的眼鏡片和手表。
2013年12月5日,在郭永懷逝世45周年之際,力學所隆重舉行郭永懷遺物捐贈儀式,并出版《高山仰止 大愛無疆——我們心目中的郭永懷和李佩先生》文集,李佩將30萬積蓄捐贈力學所。
2010年8月10日,李佩在家中接受王丹紅采訪。 王丹紅/供圖
“每一位力學所的老職工永遠都不會忘記,不論盛夏或嚴冬,不論是刮風或下雨,一位身材瘦長、頭戴鴨舌帽、低頭沉思著,大踏步地來往于力學所大樓和中關村13號之間的那位學者。郭先生就是這樣默默而高效地工作著”
——鄭哲敏
直到今日,從中關村13號到力學所大樓,李佩還走在這條路。
從1998年11月13日開始,到2011年6月10日周五下午的最后一次活動,在中科大廈禮堂和力學所主樓,李佩義務組織、主持了600余場中關村老年協會系列知識講座。最近一年多,因身體虛弱,每周開會時,才由照顧她多年力學所李偉格女士開車來接送她。
任知恕曾問李佩:打算干到什么時候?她說:直到干不動為止。我想起弗蘭西斯·培根說過的一句話:“我把這樣的品質稱為善,并把這種意向稱為原生的善。(Goodness I call the habit, and goodness of nature, the inclination.)”
20世紀90年代中期,商業(yè)建設大潮在中關村洶涌,13、14和15號樓也面臨拆遷命運。為了保留這些珍貴的文化精神遺產,科源小區(qū)的居民們,特別是“特樓”的李佩和何澤慧先生等,通過多種渠道呼吁保護這些建筑。努力終見成效,2012年,北京市政協通過動議案,決定將中關村“特樓”建成科學文化保護區(qū)。中關村的居民們感慨:多虧了這兩位老太太,她們真厲害!
2009年8月6日上午,國務院時任總理溫家寶來到中關村14號樓,看望何澤慧院士。這是就任總理以來,溫家寶連續(xù)第五年登門看望何先生。
溫家寶說:“何老,50多年過去了,您還一直住在這兒。我記得當初到您家里,屋里到處堆滿了書。我來的時候,您就給我一個小馬扎坐……”,在一次看望中,溫總理見何先生家已陳舊,走廊里堆滿了書,建議她搬個新家,但何先生說,在這里住慣了,哪兒也不去了,除非上八寶山。
何澤慧的女兒對溫總理說,父母從1955年起就住在這套房子里,迄今已逾半世紀,因這里有好多記憶。溫總理說:“這里留下了記憶,也留下了精神?!?/p>
1954年中國科學院實驗生物學研究所從上海遷到北京,生物學家、教育家貝時璋就和家人住在中關村14樓。貝老的孫女貝泠在爺爺身邊長大,在《回憶我的爺爺貝時璋》中寫道:“我最初對音樂的印象就是家里老式唱機里流淌出的‘藍色多瑙河’和‘天鵝湖’。上小學后我開始學鋼琴,爺爺每天下班回來都要聽我練琴,直到1988年我們搬走?!?/p>
2008年的一天,李佩讓我到貝先生家送一份資料。我第一次走進14樓,狹長的走廊兩旁共有六個房間,當時貝先生坐在客廳里,聲音宏亮,與在座的幾位研究人員討論問題。
2009年10月29日上午,107歲的貝先生在家中在睡夢里安詳辭世。在去世前一天,他還在家里和六位研究人員談創(chuàng)新。
在近60年的時間里,除了在科大的6年,李佩沒有離開過中關村的家,她告訴我:“現在,除了到力學所,我就呆在家里,哪兒都不去了?!?/p>
但她仍然關心世事、關心中國的科學事業(yè)。她每天通過看電視和自己的訂閱的報刊雜志了解時事。2008年5月,她在《科學新聞》雜志上看見我專訪清華大學教授施一公的文章---《施一公: 我被信仰追問 回國是最好的選擇》后,打電話約我到她家中詳細講述辭去美國大學教授職位分別回到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任教的施一公和饒毅的情況。她建議說:“科學院研究生院應該聘請施一公和饒毅作客座教授?!?/p>
2011年2月27日 ,當施一公和饒毅到李佩家拜訪時,這是跨越半個世紀兩代歸國留學生的歷史性會面。在兩個多小時的時間時,饒毅和施一公詢問了當年郭先生和她留學美國和決定回國時的情形,李佩和他們談起自己對現在大學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擔憂。還仔細詢問兩位是否到科學院研究生院講學?
2011年2月27,施一公、饒毅拜訪李佩。 世寧/攝
李佩還有夢。她呼吁將“特樓”保留為博物館,作為共和國第一代科學家命運和科學事業(yè)發(fā)展的見證。
2010年8月,我因回美國到李佩家中告辭,她告訴我,她曾經多次給中科院院長建議:
“第一,要談科學院,人家不會認為三里河的辦公樓代表科學院,它代表不了科學院,能代表科學院的是我們這幾幢樓,最初住在這里的老科學家們!第二,我給你算一算住在這幾幢樓里的老科學家,大概有80多位,這80多位里,有9位是1948年的中央研究院院士,有32人是中國科學院首批學部委員,有8位是“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怎么能隨便就將這些樓拆掉呢?在國外,最有文化歷史意義的老房子會保留起來,也許有新住房,但他們會在房子前鑲一個銘牌:誰的故居。我們也可以采取這種辦法嘛!”
臨走時,她簽名送我一本書:《中關村科學城的興起(1953~1966)》。
中關村北區(qū)正在經歷新一輪的改造。李佩的夢能實現嗎?一切尚未可知。
故居的保存、維護、管理運行等,是需要相當的成本,我記起了曾經在美國參觀過的愛因斯坦故居、海明威故居,以及在澳大利亞墨爾本參觀過的船長故居。
愛因斯坦故居位于普林斯頓大學內,是一幢建于1870~1880年間的獨幢白色木質小樓。愛因斯坦1933年10月到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工作,1935年8月買下這個花園小樓,他和家人一直住在這里,直到1955年逝世,他立遺囑:這所房子不用于紀念,“對我最好的紀念,就是保持房屋原來的用途——供人居住”。但這幢房子在愛因斯坦逝世后被注冊為美國歷史名勝,1976年被指定為美國國家歷史性標志建筑。2011年8月的一天,我和家人來到普林斯頓大學愛因斯坦故居,現在房屋有新主人,花園鐵柵大門中間有一個小小的銘牌,上面寫著私人住宅 (Private Resident)。
海明威故居位于佛羅里達西礁島(Key West),建于1851年。從1929年起,海明威和第二任妻子帕琳(Paulin)住在這里,1931年,帕琳的叔叔買下這幢房子的房產送給他們。帕琳一直住在這里,直到1951年去世;海明威在這里只住了7年,在這里完成了不朽名著《老人與海》。他1961年去世時后,房子出售給本地的女商人迪克遜太太。迪克遜太太是海明威的崇拜者,在這里住了三年后,她搬離主樓并將之開辦為海明威故居。如今海明威故居對公眾開放,靠出售門票和捐贈運行。2013年圣誕節(jié),我和家人在海明威故居參觀了大半天,在他的客廳、餐廳、廚房、臥室、書房、花園、游泳池……流連忘返。
2005年4月,應澳大利亞外交部邀請,我作為“國際科學記者澳大利亞訪問團”成員訪問澳大利亞兩周。在墨爾本開會期間,我專程到市中心的菲茨羅伊公園,參觀“庫克船長小屋”。英國航海家?guī)炜舜L是澳大利亞新大陸的發(fā)現者,他1774年4月29日乘坐“奮進”號進行金星觀察,從澳大利亞東海岸的植物灣登陸,宣布澳大利亞東海岸為英國王室所有。為了紀念庫克船長,澳大利亞人將庫克船長遠在英國郡的父母住處——庫克船長小屋,從每一塊墻磚、木門或所有家具,原封不動地搬到墨爾本菲茨羅伊公園重建,由市政府管理,免費向公眾開放。
寫這篇文章時,我不止一次想起65年前,李佩和郭永懷在綺色佳的第一個家。它建于1870年,經年的維修和內部更新改造,使這幢維多利亞風格的小樓得以保值增值,2006年,它的市場格為30萬美元,2010年為36萬美元。
李佩和郭永懷在Ithaca的家 李佩/供圖
Ithaca——綺色佳的名字來自希臘語。在偉大的荷馬史詩《奧德賽》中,Ithaca是英雄奧德修斯的故鄉(xiāng)。奧德修斯用“木馬計”攻克特洛伊城后,歷盡劫難,最終回到故鄉(xiāng)Ithaca,與妻兒團聚。在西方文化中,奧德修斯回到故鄉(xiāng)的歷史,也是磨煉人生回歸心靈故鄉(xiāng)的歷程。
遙想三幢“特樓”,我仿佛看見李佩的夢想實現了:改造后的中關村北區(qū),林立的高級住宅樓中央,靜靜佇立著三幢灰磚黑瓦大理石雕花陽臺朱紅色木窗格的小樓,它們是中國科學院的博物館,也是共和國科學巨匠們的精神高地。
魂兮歸來!
本文經李偉格女士并轉鄭哲敏、談慶明、李家春、戴世強、鄭哲敏、陳允明、王克仁等諸位先生審閱。劉志峰從北京寄來《高山仰止 大愛無疆——我們心目中的郭永懷和李佩先生》,致以最衷心的感謝。本文作者文責自負。
參考資料:
《郭永懷先生誕辰九十周年紀念文集》 氣象出版社
《郭永懷先生誕辰一百周年紀念文集》 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
蔡恒勝 柳懷祖 等著 《中關村回憶 》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胡亞東 鄭哲敏 嚴陸光等 口述 楊小林 訪問整理 《中關村科學城的興起 (1953-1966)》 湖南教育出版社
王德祿 杜開昔訪問 王德祿 程宏等 整理 《1950年代歸國留美科學家訪談》 湖南教育出版社
《錢學森手稿》 山西教育出版社
王元著 《華羅庚》(修訂版) 江西教育出版社
Iris Chang Thread of the Silkworm BasicBooks
王丹紅 《李佩 在平凡中傳奇》 原臷于2003年3月10日 《科學時報》
李家春 主編 《高山仰止 大愛無疆---我們心目中的郭永懷和李佩先生》 科學出版社
輸入數字編號閱讀近期熱文:
【157】突破CT極限:如何發(fā)現早期肺癌的苗頭?
【149】12年了,5萬美元獎金還沒分配出去:屠呦呦與國家科技獎勵辦的糾葛(續(xù))
【 7 】史料揭秘 :屠呦呦與國家科技獎勵辦的一次糾葛
【 22 】數學有多美?看看這位法國奇男子怎么說
【192】獨家 | 事關下個諾貝爾獎:美國科學界激辯基因修飾技術英雄榜
【189】謝宇:中西比較視域中的中國社會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