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個中國殺手與特朗普同獲“搞笑諾獎”

眾所周知我們中國人比較喜歡獲得“諾獎”,哦,諾貝爾獎。而外國人,哦,在哈佛大學頒發(fā)搞笑諾貝爾獎已經(jīng)好多年了。
在今年的搞笑操作中,特朗普分享了搞笑諾獎“醫(yī)學教育獎”。令人“興奮”的是,國人這次也并未缺席,五位殺手用一系列令人眼花繚亂的套娃式分包操作喜提了今年的“管理科學獎”(見本推送的最后一條)。
最后卻不是最不重要的,向大家預告一下,十月初,《知識分子》和《賽先生》都將及時播報正宗諾貝爾獎,敬請關(guān)注。
獲獎者:史蒂芬·瑞博(Stephan Reber)、西村武史(Takeshi Nishimura)、朱迪斯·賈尼施(Judith Janisch)、馬克·羅伯特森(Mark Robertson)和特庫姆塞·費奇(Tecumseh Fitch)
科學搞笑實錄:
對動物世界充滿好奇心的瑞博一群人一直都對鱷魚的叫聲念念不忘,
瑞博團隊想解析鱷魚叫聲的共振峰——聲音頻譜中能量相對集中的一些區(qū)域,不但決定音質(zhì),也反映聲道的物理特征。他們將一只揚子鱷放入充滿氦氣和氧氣的密封箱子里,引誘其發(fā)出叫聲,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吸入氦/氧氣體改變了鱷魚聲譜的共振峰分布,高能頻段向更高頻率移動,它們的叫聲變高變尖。

實驗過程圖示
獲獎者:伊萬·馬克西莫夫(Ivan Maximov)和安德里·波托斯基(Andriy Pototsky)
科學搞笑實錄:
法拉第告訴人們,液體在上下振動時,表面會產(chǎn)生駐波。那富含液體的生物呢?毫無疑問,無論選擇哪種實驗動物,我們都需要先讓它不斷振動、扭動或是擺動自己的體位。馬克西莫夫和波托斯基選擇了渾身柔軟無骨、肌膚Q彈、體內(nèi)水很多的蚯蚓作為造波對象。實驗開始,先來前戲——用酒精將躺在盤上的蚯蚓灌醉,令其意亂情迷,情難自已地不斷振動身體;接著正戲上演——蚯蚓振著振著就振出了法拉第波的體位……
獲獎者:米蘭達·賈科敏(Miranda Giacomin)和尼古拉斯·魯爾(Nicholas Rule)
科學搞笑實錄:
想知道你有多么迷戀自己嗎?兩位眉毛心理學大師告訴你:看看自己的眉形!賈科敏與魯爾深信自戀者的眉毛自有其與眾不同之處?;诖祟A設(shè),他倆招募了幾百名志愿者(東亞人、白人、黑人都有),并在實驗室里給他們做擺拍以及自戀人格測試,最終發(fā)現(xiàn)眉毛特征與自戀人格之間確實存在特定關(guān)聯(lián):那些自戀者的眉毛往往辨識度很高,例如比別人的更厚實、更濃密、更棱角分明或形狀更獨特。
獲獎者:理查德·維特(Richard Vetter)
科學搞笑實錄:
正所謂“只有同行才是赤裸裸的仇恨”。蜘蛛研究大師理查德·維特雖然已從加州大學河濱分校退休,但仍懷有對8腿蜘蛛的狂熱,以及對那些害怕8腿蜘蛛的同行們的冷峻態(tài)度。他的一個研究方向是“蜘蛛對人類社會的心理影響”,于是他打著科研的旗號展開了對同行們的無情鞭笞。
通過對41位昆蟲學家的問卷調(diào)查,維特了解到一半以上的同行之所以害怕研究蜘蛛,原因在于它們比昆蟲多了2條腿?!皩τ谒麄儊碚f,只是多了2條腿,事情就大不一樣了?!痹诰S特平淡的戲謔講述中,我們欣賞到了昆蟲心理學透過從業(yè)人員映射出的諾獎級別的黑色幽默。


獲獎者:尼恩克·維林克(Nienke Vulink)、達米安·德尼斯(Damiaan Denys)和阿諾德·范隆(Arnoud Van Loon)
科學搞笑實錄:
世上有這么一個群體,他們對于雜音有著一種負面的敏感:你吃飯吧唧嘴,他們蹙眉生厭;你大力敲鍵盤,他們煩躁不安;你拖鞋啪啪啪,他們血壓飆升——他們就是恐音癥(misophonia)群體。
維林克等人設(shè)計了一套認知行為療法(CBT)用于恐音癥治療。他們招募了90名恐音癥患者參與CBT實驗,最終發(fā)現(xiàn)有48%的受試者病情明顯好轉(zhuǎn)。
獲獎者:梅丁·埃倫(Metin Eren)、米歇爾·比伯(Michelle Bebber)、詹姆斯·諾里斯(James Norris)、阿麗莎·佩羅(Alyssa Perrone)、阿什莉·魯特科斯基(Ashley Rutkoski)、邁克爾·威爾遜(Michael Wilson)和瑪麗·安·拉甘蒂(Mary Ann Raghanti)
科學搞笑實錄:
北極的江湖流傳著因紐特人用自己的糞便做成冰刀屠殺狗狗的傳說。但明察秋毫的實驗派人類學家們無法容忍亦真亦假的江湖傳聞,尤其是當這個傳說明顯可以被實驗證偽的時候。來自美國肯特州立大學的埃倫等人自己動手,拉屎造冰,然后檢驗冰刀的切割肉類的能力,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屎冰刀的童話就如同朱朝陽的證詞般虛妄——刀每次都會在尚未完成切割之時就化掉。
今年的管理學獎頒給了五位中國“殺手”:奚廣安、莫天祥、楊康生、楊廣生和凌顯四。
不過,由于他們還在監(jiān)獄里,所以目前沒有人能來領(lǐng)獎。
表面上,這只是2019年的一起謀殺未遂案,但其實這是一個終極套娃的故事。
雇主出資200萬元,雇傭殺手甲殺人;
甲收到200萬元后,出資100萬雇傭殺手乙;
乙收到100萬元后,出資27萬雇傭殺手丙;
丙收到27萬元后,出資20萬雇傭殺手丁;
丁收到20萬元后,出資10萬雇傭殺手戊。
簡單來說,就是雇主雇傭甲雇傭乙雇傭丙雇傭丁雇傭戊去殺人,每個人中間還賺了點差價,堪稱外包界的模范選手。
但事實上,這場謀殺案沒辦成,因為殺手戊覺得,10萬元不值得他動手。
所以他找了“暗殺對象”本人談判,一起偽造死亡現(xiàn)場,免費拿得10萬元,最終沒有人死亡。
今年因為疫情影響,頒獎人沒法到現(xiàn)場領(lǐng)獎,頒獎活動改為線上,時間為9月17日下午6:00(美國東部時間)。
文章轉(zhuǎn)自《世界科學》,有修改;資料來源:Improbable Research。
制版編輯 | 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