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靠移民,日本靠自己:誰才是真正的世界科學中心?
pixabay.com
撰文 | 孫玉濤(大連理工大學管理與經(jīng)濟學部教授)
國容毓(大連理工大學管理與經(jīng)濟學部研究生)
責編 | 程莉
● ● ●
每年的十月初都是諾貝爾獎的頒獎季,同時也是諾貝爾獎及相關話題討論最熱烈的時候。2018年的諾貝爾獎已經(jīng)陸續(xù)揭曉,各國表現(xiàn)仍然是公眾關注的焦點。毫無懸念,美國再次以6人獲獎占據(jù)榜首,英國、法國、加拿大等也均占得一個席位。值得關注的是,日本學者本庶佑憑借在癌癥免疫療法方面的突出貢獻,與美國學者詹姆斯·艾利森共享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本庶佑是第26位獲得諾貝爾獎的日本人,這是日本學者本世紀斬獲的第18個諾貝爾獎。
世界科學中心轉移了嗎?
2001年,日本推出了第二個科學技術基本計劃,明確提出日本在21世紀前50 年里獲得30個諾貝爾獎的目標。時間尚不到2/5,任務已經(jīng)完成了3/5。日本是當之無愧的諾貝爾獎“黑馬”,獲獎人數(shù)堪稱“井噴”。如果將諾貝爾獎作為一國科學實力的表征,那么是不是意味著美國作為世界科學中心的地位在下降,而日本有可能成為新的世界科學中心呢?
實際上,早在19世紀中葉,貝爾納就提出“世界科學中心”及其轉移問題。1962年,日本學者湯淺光朝將一國科學成果占同期世界科學成果的25%以上定義為“世界科學中心”,并揭示了世界科學中心轉移的“湯淺現(xiàn)象”,即從意大利轉移到英國,然后轉移到法國,再轉移到德國,最后轉移到美國。根據(jù)湯淺光朝的預測,美國的科學興隆期開始于1920年,將于2000年終止,在本世紀轉移到亞洲。
截止目前,世界科學中心從美國向亞洲轉移的預言尚未成為現(xiàn)實,但是本世紀美國諾貝爾獎得主數(shù)量的減少,以及日本獲獎者的“井噴現(xiàn)象”又預示著什么呢?
諾貝爾獎與世界科學中心轉移
目前將諾貝爾獎數(shù)量與國家之間建立聯(lián)系主要是采用獲獎者的國籍。實際上,科學家的國籍本身并不重要,其開展學習和工作等活動所在的國家更能反映一國的科學實力。為此,如果以諾貝爾獎獲獎者的獲獎時間及獲獎時工作國作為衡量指標,即在某一個特定時期若一國新增諾貝爾獎獲獎者數(shù)量超過新增獲獎者總數(shù)的25%,則該國可被視為該時期的“世界科學中心”,那么會有什么樣的結果呢?
以物理學為例,自1900年以來,世界科學中心僅在1918年發(fā)生過一次轉移,轉移次序是由德國、英國轉移至美國。1919 -2001年間,美國獲獎者數(shù)量占獲獎者總人數(shù)的比例一直處于增長態(tài)勢。正如前文所述,2001年以來,盡管美國獲獎者數(shù)量有所下降,但仍然占據(jù)世界第一的位置。為此,無論以研究成果還是以諾貝爾獎獲得者為表征,20世紀初期(1920年左右),世界科學中心由德國和英國轉移至美國的事實均得到證實,并且此后美國一直處于世界科學中心的位置,雖然21世紀以來地位有所下降。
世界科學中心轉移與科學家跨國遷移
運用諾貝爾獎獲得者衡量世界科學中心的一個優(yōu)勢是,可以把獲獎者遷移與世界科學中心轉移聯(lián)系起來。實際上,諾貝爾獲獎者跨國遷移非常普遍,1901-2011年間192名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中,73人進行過跨國遷移,平均比例38%,并且這一比例隨時間推移在不斷增長。
世界科學中心從英國和德國轉移到美國很大程度上受到科學家跨國遷移行為的影響。自1919年起,諾貝爾獲獎者跨國遷移主要是遷入美國,美國也在同一時期成為世界科學中心,并且其地位不斷增強。美國能夠從科學家跨國遷移中獲益,一定程度上取決于其開放和自由的科研環(huán)境,也不可忽略兩次世界大戰(zhàn)對歐洲和美國的影響。
2016年,美國國家政策基金會(National Foundation for American Policy)統(tǒng)計顯示,移民對于美國維持其在科學領域的全球領先地位至關重要。1901-1959年期間,美國移民在化學、醫(yī)學和物理學領域獲得了25項諾貝爾獎,在1960-2016年期間更是高達79項。以2016年為例,5位美國獲獎者中,除文學獎獲得者鮑勃·迪倫外,其余4位均為跨國遷入者。
若剔除國外遷入的獲獎者,只計算美國本土出生和學習工作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美國成為世界科學活動中心的時間將會推遲到二戰(zhàn)以后(1946年),推遲27年。
諾貝爾獎的日本模式
進入21世紀,特別是“911”事件之后,諾貝爾獲獎者跨國遷移方向呈現(xiàn)分散態(tài)勢,美國不再是唯一的遷入國,美國獲獎者人數(shù)有所下降,作為世界科學中心的地位有所下降。與此同時,德國、英國等在二戰(zhàn)中失去領先地位的國家有復蘇跡象,中國、日本等新興國家的科學研究呈蓬勃發(fā)展態(tài)勢,其中日本的表現(xiàn)尤其突出。
與美國不同,日本的諾貝爾獎獲得者中幾乎沒有移民,主要靠“自力更生”。截至目前,日本所有諾貝爾獲獎者均在本土完成本科教育,雖然有部分獲獎者選擇去國外深造或工作,絕大多數(shù)最終也都回到了母國。值得一提的是,東京大學和京都大學的表現(xiàn)極為突出,均誕生了10多位諾貝爾獎得主。日本獲獎者能夠在本世紀呈現(xiàn)井噴之勢,既得益于日本對基礎研究長期穩(wěn)定的支持、扎實的基礎教育和良好的科研環(huán)境,又得益于能很好地吸引和留住本土優(yōu)秀科學家。
一年又一年,今年的諾貝爾頒獎季已經(jīng)過去,真的希望明年、后年或者以后,我們更多地成為諾貝爾頒獎季的主演,而不是旁觀者。在全球化的知識經(jīng)濟時代,科學家的跨國遷移已經(jīng)逐漸成為各國全面增強科學實力的重要途徑。從美國和日本的經(jīng)驗可以看出,日本模式可能更適合中國,中國想建設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培養(yǎng)、吸引和留住優(yōu)秀科學家是關鍵。營造更友好地適合科學家做研究的環(huán)境是基礎,吸引優(yōu)秀科學家回國工作可能是最佳途徑。
注:本文基于相關研究結果改寫而成,詳見:孫玉濤,國容毓.世界科學活動中心轉移與科學家跨國遷移——以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為例[J].科學學研究,2018,36(07):1161-1169.
制版編輯 | 皮皮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