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科學,他被蟄了1000次
這位昆蟲學家和化學家非常愿意把自己的肌膚獻給昆蟲的口器。當然,這并不是因為他享受被蜇咬的快感,而是出于對科學真知的渴求:昆蟲的攻擊所帶來的疼痛感是怎樣的?為什么會產(chǎn)生疼痛?產(chǎn)生方式又如何?
“我被人起過各式各樣的綽號,但‘被蜇之王(King of Sting)’和‘刺痛鑒賞家(The Connoisseur of Pain)’是我自己最喜歡的兩個稱呼。”著名昆蟲學家、施密特刺痛指數(shù)(Schmidt Sting Pain Index)的建立者賈斯汀·施密特(Justin Schmidt)絕對配得上這兩個頭銜。
施密特表示,自己可能被蜇咬了上千次。這里需要提點一下“蜇”的定義——昆蟲用刺吸式口器刺擊目標。施密特刺痛指數(shù)只評價來自螞蟻、黃蜂和蜜蜂的蜇刺之痛,像毛毛蟲、蒼蠅或蜘蛛之類的普通叮咬產(chǎn)生的疼痛不在討論之列。
m
帥氣的賈斯汀·施密特本人
“我是一名化學家,我也一直在尋找與昆蟲相關的化學研究項目。我那會兒在佐治亞州,被一只收獲蟻(西方收獲蟻,學名Pogonomyrmex occidentalis)咬傷……傷口確實很疼。我當時打定主意——自己的奇妙化學旅程就要從這里出發(fā)了?!笔┟芴鼗貞?。
他開始嘗試了解毒液和疼痛背后的科學?!拔矣媱澅容^一堆能帶給人各種不同刺痛感的昆蟲,看看它們有哪些化學層面的差異。但在這個過程中,你必須一邊經(jīng)受小黃蜂(yellow jacket)、胡蜂(paper wasp)、火蟻(fire ant)以及獨居黃蜂(solitary wasp)的毒針伺候,一邊嚴謹?shù)赜涗浵绿弁吹目旄小!?/span>
出于科學家的嚴謹,施密特“意識到自己可以給刺痛感從1到4評級,1級最輕,4級最猛。我想從痛苦的體驗里得到一些有用的東西?!?nbsp;
施密特刺痛指數(shù)由此而來。
火蟻的刺擊只能帶來1級的痛:尖銳的刺穿感,有點像瞬間的電流刺激;不是很嚴重,會持續(xù)幾分鐘。小蜜蜂(sweat bee,體長僅4至8mm的迷你級蜜蜂)同樣只能貢獻1級刺痛。小黃蜂、大黃蜂,以及其他體型更大的蜜蜂位列2級。
那能帶來4級刺痛的昆蟲是誰呢?施密特說道:
“4級絕對會讓你痛到生活不能自理——你會感覺似乎每條神經(jīng)都在牽著全身顫抖。那是地獄級的痛苦。不過,大多數(shù)人不必擔心會遭遇到這些地獄使者。它們是稀缺的精英;在我生平品鑒過的80種昆蟲中,僅三種可堪4級:戰(zhàn)士黃蜂(Synoeca),沙漠蛛蜂(Tarantula Hawks),以及子彈蟻(Bullet Ant)。
其中子彈蟻的蜇刺之痛可以升華到4+級別——“純粹而激烈,仿佛有根8厘米的生銹鐵釘直入你的腳后跟,如同一片燒紅木炭緊貼你的赤腳掌。”
沙漠蛛蜂的攻擊會帶給你一陣猛烈眩暈式的疼痛,時長5分鐘;戰(zhàn)士黃蜂的蜇刺好像火山爆發(fā),而且一爆發(fā)就是兩個鐘頭。”

施密特的研究重點是昆蟲為什么會蜇刺,具體如何展開攻擊,以及毒液的化學性質
“我花了35年的時間在世界各地尋找能夠與子彈蟻一較高下的蟲子,卻連能接近它水平的都找不到。它的蜇刺會帶給你一陣又一陣、不斷增加的劇痛;痛感可持續(xù)12到36個小時,甚至更久。”
這里需要說明,施密特并不是有目的、有安排地被蜇刺——他的刺痛大多都于工作中偶然而來。
施密特說道:“我不確定自己有沒有膽子告訴別人‘聽著,我今天要出去接受子彈蟻的洗禮’。真實的故事是我看到了一只螞蟻,心想自己用得上它,因為它體內(nèi)涌動著一些非常有趣的化學性質;接著在捕捉它們的過程中犯錯,不得不接受4+級的懲罰?!?/p>
施密特對毒液化學的研究提供了一些重要的應用。
他說道:“我們正努力的一個方向是找出引起慢性疼痛的疼痛受體。例如,沙漠蛛蜂的蜇刺之痛會影響人體特定的受體?;诖?,我們可以建立體外模型:對組織培養(yǎng)物中的受體施以沙漠蛛蜂的毒液,使其產(chǎn)生疼痛反應;然后開展藥物測試,看看哪種藥物分子能有效阻斷疼痛發(fā)生?!?/p>
在施密特看來,刺痛可以幫助我們找到解決大問題的關鍵?!疤弁词且环N令人驚奇的感覺……我認為它是幫我們擺脫麻煩的一種方式。它不是一種真實的傷害,而是在警告我們傷害即將發(fā)生,已經(jīng)發(fā)生,或正在發(fā)生?!?/p>

施密特將他在野外被刺痛的體驗用作疼痛量表的數(shù)據(jù)
除了數(shù)據(jù)和分析,施密特與刺痛間的關系還充盈著詩意。他在《野外的刺痛》(The Sting of the Wild)一書中,秉承著“昆蟲以痛刺我,而我報之以詩”的態(tài)度,詩性描繪疼痛的美學。
前文提到子彈蟻的刺痛“純粹而激烈,仿佛有根8厘米的生銹鐵釘直入你的腳后跟,如同一片燒紅木炭緊貼你的赤腳掌”,實為譯者添油加醋的胡翻亂翻,施密特的原話詩意盎然:
“Pure, intense, brilliant pain,
like walking over charcoal,
and a 3-inch nail embedded in your heel.”
“純粹的,劇烈的,明亮的疼痛,
就像在燒炭上行走,
然后在腳后跟嵌入3英寸的釘子。”
施密特還這樣寫道:“人類是音樂,是詩歌,是藝術,是語言。我希望人們可以更完整地理解刺痛感,這也是我進行此類詩歌化描繪的原因。相比于冷冰冰的‘4級刺痛’,‘好像火山爆發(fā)’這樣的比喻更容易幫閱讀者建立起感性認知?!?/p>
除了研究刺痛,施密特還致力于保護昆蟲以及引領人類與昆蟲和諧共處的事業(yè)。他說道:
“它們和我們一樣生活在這個星球上,和我們一樣都是地球的一部分。每只昆蟲都為維護生態(tài)系統(tǒng)發(fā)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大黃蜂為包括西紅柿和黃瓜在內(nèi)的許多蔬菜授粉。螞蟻控制著害蟲的數(shù)量。小黃蜂能控制蒼蠅的數(shù)量。胡蜂會吃掉那些正在花園里蠶食西紅柿的大角蟲(big horn worm)。
昆蟲通常不需要我們,但我們需要它們。如果地球上的昆蟲都死絕了,那么整個生命系統(tǒng)都將難以維系?!?nbsp;

施密特鼓勵人們不要懼怕昆蟲,而是去感謝它們在維護生態(tài)系統(tǒng)方面的關鍵作用
根據(jù)《生物保護》(Biological Conservation)雜志于2019年發(fā)布的一份報告,超過40%的昆蟲物種可能會在未來幾十年內(nèi)滅絕。主要原因包括棲息地的喪失,農(nóng)藥的使用和氣候變化。昆蟲滅絕或許會毀滅其他地球生命:在近4億年的時間里,昆蟲一直是地球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核心構件,也是農(nóng)業(yè)體系的里底層要素,是人類生存之必需。
施密特給自己定的任務是向其他人傳播對自然的熱愛,消除他們對昆蟲的恐懼,幫助他們學會欣賞昆蟲世界之美,感激昆蟲的重要貢獻。
“對我來說,昆蟲非常美麗。看著螞蟻獨特的行走方式,難道你無法產(chǎn)生一點兒驚奇嗎?要知道我們這些兩條腿兒的都做不到時時協(xié)調一致前進,它們有六條腿誒,這簡直就是運動的藝術!”
“看那片蝴蝶,翅膀開合,靛藍閃爍,又倏忽而逝。看那只甲蟲,濃縮了堅固強韌的迷你體魄,猛地亮出翅膀——是體長的三倍有余;接著便沖向它的天空?!?img data-ratio="4.5" src="http://pic.zhishifenzi.com/4/8z/zsfz1597492807.9568599.jpg" data-type="jpeg" data-w="20" style="text-align: center;width: 20px;height: 20px;box-sizing: border-box;" width="20px"/>
資料來源:He's been stung 1,000 times -- for science
制版編輯 | 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