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先生》創(chuàng)辦六周年有感:理性的種子根植十四億國民,道阻且艱

從左到右:波爾、奧本海默、費曼和費米(曼哈頓計劃)
撰文 | 梁力行
● ● ●
眨眼間,《賽先生》公眾號已經創(chuàng)辦了6年。一路走來,不無坎坷,有些報道的內容或值得商榷,但總體上來講,《賽先生》堅持住了自己的理念和底線。在謠言和謊言齊飛的年代,《賽先生》成了不少朋友比較信賴的新媒體,這些信賴得之不易,祝賀《賽先生》!
許多像我這樣從海外回來的人,對《賽先生》需走的路也有了更切身的體會。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科學的進步舉世矚目,但作為中華兒女,我們總希望前進的步伐能再快一些,更快一些,有時候甚至是怒其不爭。面對不太友好的當前形勢,我們或多或少會對將面臨的挑戰(zhàn)有更深刻的認識。對于復雜多變的未來,我們并不能盲目樂觀。中國的“賽先生”(科學)要登上世界之巔,我們需要做的事還有很多,方式也急需與時俱進。
在我看來,賽先生要在中國扎根,有三個方面需要重視。
首先,需要擁有更加廣袤包容的文化氛圍,允許不同風格、不同個性的科學家的存在。對于年輕科學家,請盡量保留他們棱角,而不是同化他們。在科學研究方面,請給予年輕人更大的信任度,因為他們才可能是推動這個時代的后浪。
應該少一些條條框框的限制,多一些切切實實的鼓勵,允許年輕人“think outside the box”。希望國家在政策方面能夠有所傾斜,支持年輕一代勇敢嘗試從0到1的工作,而不是人云亦云,隨波逐流。畢竟,如果年輕人都沒了沖勁、沒有雄心,中國科學也就沒有了希望!
其次,賽先生在中國的發(fā)展還缺乏深厚的文化根基,因此建立世界一流的科學軟文化和氛圍刻不容緩。但是,科學文化的建立不能一蹴而就,很可能需要幾代人的共同努力。歷史早已給我們提供了先例:德國的物理學曾經引領世界,但二戰(zhàn)后隨著大批科學家的離去,致使其元氣大傷,即使60年后的今天,德國也沒能重回領頭羊的位置。以史為鑒,我們應當警醒。
雖然科學的軟文化很難具體定義,但國內的弊端還是可窺得一二的。
比如,國內尖銳的學術批評太少,業(yè)內評審的表面文章又太多。大物理學家泡利(Pauli)可以直抒胸臆地評鑒他人的文章“not even wrong”(連錯誤都談不上),甚至毫不留情地譏笑一些垃圾文章。費曼(Feynman,圖1) 也曾無所顧忌地當面指責到訪Los Alamos(曼哈頓計劃所在地)的波爾(Bohr)教授(量子力學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胡說八道”。波爾教授不以為忤,反倒很是欣賞費曼,之后甚至專門尋求他的意見,這是何等的胸襟[見引文1,2]!
第一,我常想,如果中國學術界也出現(xiàn)像泡利和費曼這樣“不夠圓滑”的人才,能否被容忍、被委以重任乃至脫穎而出?轉而想想,連蘇聯(lián)的物理學全才朗道(Laudau) 這樣桀驁不馴的年輕人都拜師在波爾門下,不正是由于波爾這種兼容并包的廣闊胸襟么?同樣,也正是這批追隨波爾的年輕人,讓哥本哈根學派名揚世界。
第二,再比如,中國人多有諾獎情結。諾獎雖好,卻不宜成為唯一追逐的目標。即使偶有得獎,我們還是要對自己與發(fā)達國家的差距,有個清醒的認識,畢竟,中國出了個姚明,卻并不能代表CBA趕超NBA了。何時我們能對得獎保有平常心,說明我們的科學工作獲得國際肯定已經成為新的常態(tài),到那時,我們才能有底氣的告訴全人類,我們已經踏入了世界前列。在此之前,請讓我們回歸科學研究本身的樂趣,在好奇心驅動下穩(wěn)步前行!

哥本哈根學派:前排左起,波爾,海森堡,泡利,喬治·伽莫夫,朗道,Kramers (攝于1930年)
當然,新的科學文化的建立會很難、很慢,但如果每個科學家都保持樂觀、做出努力,持之以恒,潛移默化,總會有成效的。
其三,我們還需要花更大的力氣、更有效地開展科普工作?,F(xiàn)在的偽科學越來越多,在一些自媒體的加持下,大有泛濫之勢。我也常收到所謂的“民科”稿件,總體說來,他們的理論常常含糊且宏大,似乎無所不包,但多只基于初等數(shù)學,缺乏系統(tǒng)的推演,無法預言,難以證偽。所以,要讓賽先生的理念在中國這片土地扎根,讓理性思維的種子根植十四億國民,道阻且艱,但,行則將至!
最后,祝?!顿愊壬吩睫k越好,成為照亮前路的一點星星之火!
注:2020.8.14號初稿、2020.10.13號終稿。
參考文獻
1.R. P. Feynman, R. Leighton, 1997, Surely You Must Be Joking (publisher: W. W. Norton & Company)
2.https://medium.com/thoughtsonstartups/100-years-of-new-atom-theory-celebrated-in-its-homeland-6e17970fd9c
制版編輯 | 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