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冠病死率是流感的7-8倍?被數(shù)字掩蓋的深層次問題

簡單把香港的新冠病死率推導至內地,演繹疫情病死人數(shù),會掩蓋很多深層次問題 | 圖源:pixabay.com
?
●
○
4月22日,國家衛(wèi)生健康委疫情應對處置工作領導小組專家組組長梁萬年在接受總臺央視記者專訪時指出,奧密克戎絕對不等同于大號流感。央視的報道轉述梁萬年的話稱,從病死率來看,全球的流感平均病死率為0.1%,而奧密克戎變異株的病死率在香港卻高達0.75%,約為流感的7到8倍,“老年人群特別是80歲以上的老年人群(新冠)病死率超過10%,是普通流感的近百倍”。[1]
訪談從4月11號開始,歷時兩周。

訪談 | 張崢 陳曉雪
撰文 | 陳曉雪 張崢
責編 | 劉楚
制圖 | 王若男
● ● ●
顧問嘉賓
據(jù)香港衛(wèi)生署防護中心和醫(yī)院管理局數(shù)據(jù),從2021年12月31日到2022年4月20日,香港第五波疫情累計確診病例118.58萬例。
香港在2021年年中人口為739.5萬。按照這一數(shù)字,在這波疫情中,香港有16%的人口確診感染新冠病毒。
截至4月20日的數(shù)據(jù)[2],香港此波疫情累計死亡病例8973人(2021年12月31日至2022年4月20日),粗病死率為0.75%,遠高于流感0.1%的病死率,也高于新加坡和倫敦等城市報告的病死率。
香港的醫(yī)療救治條件和新加坡、倫敦等大部分發(fā)達地區(qū)不相上下,但第5波疫情新冠病死率如此之高,這是為什么呢?
梁萬年所說的香港的新冠病死率,其實是確診病死率(Case Fatality Rate,CFR),就是用報告的新冠死亡病例數(shù)量除以確診的感染人數(shù)。
確診病死率,主要與兩個數(shù)字相關,一是確診的感染人數(shù),二是確診感染者中死亡的人數(shù)。
首先從分母來看,唐金陵、金冬雁均認為,香港的實際感染人數(shù),要遠遠高于現(xiàn)在報告的確診數(shù)字。也就是說,病死率的分母被低估了,從而導致了病死率的高估。
而后來香港廣泛應用并納入確診統(tǒng)計的重要手段是抗原檢測,一方面存在漏診的可能,另一方面因為疫情初期抗原陽性需要核酸檢測復核,也使得很多實際感染新冠者未確診。
金冬雁介紹,香港政府在2月22日宣布可能從3月起實施全員核酸檢測,導致在2月4日已經宣布很快給全港市民免費派發(fā)抗原檢測試劑的計劃受阻。
“政府需將大部分精力用于準備全民核酸檢測,并將大量抗原檢測試劑囤積,準備留待在兩次核酸檢測的三到五天之間供市民使用?!?/span>
直到2月25日深夜,“經過評估和討論,特別是聽取了內地醫(yī)療專家的建議,政府宣布擬直接承認抗原檢測結果為確診標準,并適當減少核酸檢測”。
而在此期間,香港政府要求抗原陽性者由家人取得深喉唾液樣品收集瓶復檢核酸后確診,導致很多人有癥狀但沒有核酸確診。
“由于受到反對及質疑,抗原檢測申報平臺直至3月7日才開通。在3月15日回溯性承認18萬名2月26日至3月5日經抗原檢測陽性確診的感染者,大部分已康復?!?金冬雁說。
另外,金冬雁認為,也存在一些人即使抗原檢測陽性也不愿申報的情況。
這些因素,如果都考慮進去,唐金陵認為,估計香港的感染總數(shù)約是報告的4倍,應該是400萬以上。
而早在3月20日,香港第五波疫情報告累計感染個案103.5萬時 [6],香港大學微生物學教授袁國勇就表示,香港感染新冠病毒數(shù)字,多數(shù)在150萬至400萬人之間,估計可能有約250萬人已受感染。他給出這一感染區(qū)間的根據(jù),是香港公務員及醫(yī)管局約五分之一員工受感染,據(jù)此估算香港至少有150萬人感染,而香港大學醫(yī)學院數(shù)學模型推算當時香港感染人數(shù)近400萬。袁國勇表示,他認為實際數(shù)字是在兩者之間 [7]。
而關于新冠死亡病例,定義成為討論的焦點。金冬雁、田林瑋均認為,香港的定義要大大寬松于內地,甚至比世界衛(wèi)生組織的定義都要寬松,這必然會使得香港的新冠確診病死率高于內地和很多地方。
內地的新冠病死定義,有內地的流行病學研究者表示,目前還沒有相對統(tǒng)一的認識。國家衛(wèi)健委發(fā)布的全國法定傳染病報告發(fā)病、死亡統(tǒng)計表顯示,對于新冠的病名是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例如,2022年3月,內地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有41577人發(fā)病,2人死亡[3]。
最近上海關于本土死亡病例的通告,顯示逝者均為高齡且有長期基礎病,死亡的直接原因均為基礎疾病。這表明內地對于新冠死亡病例的統(tǒng)計方法可能也在發(fā)生變化,開始包括了伴隨新冠感染(die with COVID-19)的病例。
唐金陵表示,關鍵是在病人存在基礎疾病時,是死于新冠還是基礎疾病,常常不好判斷。
世界衛(wèi)生組織對于新冠死亡的定義,則比較含糊:“可疑和確診新冠病例中,因新冠導致死亡的病例定義為新冠死亡病例?!?nbsp;[4]
金冬雁介紹,香港是死者只要首次陽性樣本收集日期的28日內死亡,均計入新冠死亡個案,而不會區(qū)分究竟是死于新冠,還是死亡時伴隨新冠感染。
他舉例說,香港第五波疫情早期有5,437人離世,當局當時一直未有分析死者是死于新冠病毒,還是離世時伴隨新冠感染,“其中有因高處墜下離世的死者,驗出新冠病毒,亦計算上述總數(shù)中”。
唐金陵表示,感染新冠后死亡需要時間,一般認為用100個感染者中28天內死亡的比例來衡量病死率比較合適,這就需要對每一個感染者都觀察28天。
“即使都用這個方法,到目前為止,由于香港病人的平均觀察時間比上海更長、充分,因此也會造成病死率高于上海的假象?!?唐金陵說。
香港政府專家顧問、香港中文大學呼吸系統(tǒng)科講座教授許樹昌分析了不多于120宗在第五波疫情下的死亡個案,發(fā)現(xiàn)死于新冠病毒(die of)以及死亡時染有新冠病毒(die with)的個案約各占近四成,另外兩成難以分辨是否直接死于新冠 [5]。
田林瑋也表示,香港病死率的計算是“一個最大的估計值,最寬松的一個估計,只要有一丁點可能跟新冠病毒感染有關,就算做一例感染死亡”。至于香港對新冠死亡案例的統(tǒng)計方法,他認為“簡單直接,容易理解,可以看作各種因素歸總之后的絕對上界,但缺點是病死的具體原因和標準不同,對政策指導有相當大的模糊和灰色地帶?!?/span>
“這不是一個平均值,所以不要跟別處的平均值做比較??梢阅猛粋€定義的最大值和最大值做比較和借鑒才算公平?!?他指出。
香港這波奧密克戎疫情中,沒有接種新冠疫苗的老年人受打擊最大。
根據(jù)香港衛(wèi)生署防護中心和醫(yī)院管理局截止到4月20日的數(shù)據(jù),超過95%的新冠死者為60歲以上老年人,超七成新冠死者沒有接種任何新冠疫苗。[8]

左圖:病毒感染的機會,人人平等,沒有年齡偏好
右圖:新冠感染的死亡和住院方面,1)70歲以上的老年人,占了新冠死亡的87%;2)60歲以上老年人,占醫(yī)護資源的絕大部分(包括住院和ICU)。
本圖根據(jù)香港衛(wèi)生署衛(wèi)生防護中心在2022年4月14日的報告制作 | 制圖:王若男



數(shù)據(jù)顯示,60-69歲老人接種兩針劑滅活疫苗防死亡的有效性是87.6%,接種三針劑的有效性則達到了98.7%。與之相對應的,60-69歲老人接種兩針劑mRNA疫苗預防死亡的有效性為87.6%,三針劑則達到了98.9%。
而對于80歲以上老年人群體來說,接種兩針劑滅活疫苗防死亡的有效性是66.8%,接種三針劑的有效性則達到了99.2%。與之相對應的,80歲以上老人接種兩針劑mRNA疫苗預防死亡的有效性為88.2%,三針劑則達到了96%。
● 1月31日除夕,香港通告新增92宗新冠陽性檢測個案,初步陽性個案95宗,其中一名患者在香港圣公會林護長者之家任護理員,“該院舍的長者或須撤離”。[22]
● 2月3日正月初三,香港圣公會林護長者之家再增一宗病例,該病例與早前確診者在養(yǎng)老院不同區(qū)域工作。“該院舍60多名院友須接受檢疫?!?[23]
● 2月6日,全港新增342宗新冠陽性個案。至此,香港出現(xiàn)染疫個案而須撤離長者或康復院舍達十間。[24]
● 2月7日,全港新增607宗本地感染個案,涉及兩家養(yǎng)老院的長者和員工。[25]
● 2月9日,全港新增1153宗本地感染個案,超過五個養(yǎng)老院的老人和員工感染。[26]
● 2月12日,全港新增1,509宗本地感染個案,初步陽性個案超1,500宗,多間養(yǎng)老院有員工或院友感染,甚至出現(xiàn)暴發(fā)。[27]

圖3



圖4
“個人覺得(香港第五波疫情的高病死率)核心原因是香港在應對大規(guī)模新冠暴發(fā)上準備不足。” 中國科學院深圳理工大學講席教授、香港中文大學流行病學榮休教授唐金陵說。
在歷時兩周的訪談中,唐金陵教授的總結,得到了另外三位學者的認同。
唐金陵分析說,與新加坡、倫敦等城市相比,香港的疫情發(fā)展最快、最猛烈。“按人口比例來計算,香港的病死率是新加坡、倫敦和上海的好多倍。這意味著在短期內死亡的人數(shù)會很多,本來分散在一年或更長時間內的死亡被集中在一兩個月內來計算。” 因此,在比較不同地區(qū)全人口新冠死亡率(注意不是病死率)時,香港的死亡率也會被明顯被高估。
總而言之,香港在第5波疫情暴發(fā)之前疫苗接種率、第三針接種率和老年人接種率偏低,養(yǎng)老院出現(xiàn)集中暴發(fā)現(xiàn)象,初期的醫(yī)院擠兌(可致使醫(yī)護人員和救治器械相對不足、一些重癥病人不能及時入院、院內交叉感染等),這些都可能是致使病死率高的原因。另外,香港是老年人口比例最高的地方,他們受到的沖擊又最大,香港新冠的高病死率就不奇怪了。最后,核酸檢測不足(致使很多病人沒有被發(fā)現(xiàn)、計算病死率的分母被低估),也可能導致了病死率統(tǒng)計方面的高估。
“另外,在比較不同地區(qū)病死率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死于新冠是如何定義的,即新冠是直接致死原因(die of),新冠是伴隨死因(die with),或是二者都包括。其實,在大部分‘死于新冠’的病人中,新冠只是伴隨死因。然而,當存在基礎疾病時,是死于基礎疾病還是死于新冠,經常也不容易區(qū)分。” 唐金陵說。
唐金陵認為,“還值得一提的是,在大規(guī)模疫情爆發(fā)時,社區(qū)門診在分級診療、保證重癥病人能夠入院治療、減少重癥救治資源擠兌和降低病死率上具有重要的作用。在香港,社區(qū)門診主要是私營的,在這次疫情中發(fā)揮的作用值得總結和分析?!?/span>
感謝陳婉瑩教授提供的報紙照片。
制版編輯 | 姜絲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