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码人妻久久一区二区三区免费,天天狠天天透天干天天怕∴

亚洲 a v无 码免 费 成 人 a v,性欧美videofree高清精品,新国产三级在线观看播放,少妇人妻偷人精品一区二区,天干天干天啪啪夜爽爽av

香港新冠病死率是流感的7-8倍?被數(shù)字掩蓋的深層次問題

2022/04/27
導讀
    4.27
知識分子The Intellectual

簡單把香港的新冠病死率推導至內地,演繹疫情病死人數(shù),會掩蓋很多深層次問題 | 圖源:pixabay.com


  導讀

?


4月22日,國家衛(wèi)生健康委疫情應對處置工作領導小組專家組組長梁萬年在接受總臺央視記者專訪時指出,奧密克戎絕對不等同于大號流感。央視的報道轉述梁萬年的話稱,從病死率來看,全球的流感平均病死率為0.1%,而奧密克戎變異株的病死率在香港卻高達0.75%,約為流感的7到8倍,“老年人群特別是80歲以上的老年人群(新冠)病死率超過10%,是普通流感的近百倍”。[1]

這些數(shù)字在社交媒體登上熱搜榜,但如果仔細解讀香港防疫過程和數(shù)據(jù),這一數(shù)據(jù)顯然存在諸多特定背景條件,比如非常之低的老年人群疫苗接種率、養(yǎng)老院大規(guī)模疫情暴發(fā)、以及核酸檢測不足帶來的確診感染人數(shù)的低估等。香港的數(shù)據(jù)已經表明,60歲以上打滿三針新冠疫苗預防死亡的有效率高達98%,而香港全人口接種兩針劑新冠疫苗以上人群的粗病死率約為0.1%,與流感相當。另外,當我們談論80歲以上老年人群的新冠病死率,也不宜直接以10%的病死率與流感的全人口平均病死率比較,而應該與同年齡段、同基礎疾病條件下的流感病死率比較。 的確,新冠病毒不是大號流感。就像張文宏醫(yī)生說的,即使這個變種毒性很弱,也是“會咬人”的。但若簡單把香港的病死率數(shù)字推導至內地,演繹疫情病死人數(shù),會掩蓋很多深層次問題。在香港第五波疫情進入平緩階段,社會逐步開放之時,知識分子專家委員會委員,原上海紐約大學計算機教授、現(xiàn)亞馬遜云服務(AWS)上海AI研究院院長張崢和《知識分子》編輯陳曉雪,就香港第五波疫情新冠病死率發(fā)生的原因,組織訪談公共衛(wèi)生專家,病毒學家,希冀我們能在新一波的疫情到來之前,有所總結,有所反思。訪談專家包括香港大學李嘉誠醫(yī)學院生物醫(yī)學學院教授金冬雁,中國科學院深圳理工大學講席教授、香港中文大學流行病學榮休教授唐金陵,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公共衛(wèi)生學院流行病學系系主任張作風,香港大學公共衛(wèi)生學院副教授田林瑋。

訪談從4月11號開始,歷時兩周。


相關閱讀













訪談27位香港老年人:他們?yōu)楹挝茨芙臃N新冠疫苗?香港第五波疫情人命代價太沉重,局面如何得到扭轉?| 觀點

香港第五波新冠疫情有哪些教訓?對于上海疫情防控有何啟示?


訪談 | 張崢   陳曉雪

撰文 | 陳曉雪   張崢

責編 | 劉楚

制圖 | 王若男


●                   ●                    


解讀嘉賓


金冬雁,香港大學李嘉誠醫(yī)學院教授,主要從事病毒與分子腫瘤學的基礎研究。
唐金陵,中國科學院深圳理工大學講席教授,香港中文大學流行病學榮休教授。

顧問嘉賓


張作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公共衛(wèi)生學院流行病學系系主任
田林瑋,香港大學公共衛(wèi)生學院副教授


據(jù)香港衛(wèi)生署防護中心和醫(yī)院管理局數(shù)據(jù),從2021年12月31日到2022年4月20日,香港第五波疫情累計確診病例118.58萬例。

 

香港在2021年年中人口為739.5萬。按照這一數(shù)字,在這波疫情中,香港有16%的人口確診感染新冠病毒。

 

截至4月20日的數(shù)據(jù)[2],香港此波疫情累計死亡病例8973人(2021年12月31日至2022年4月20日),粗病死率為0.75%,遠高于流感0.1%的病死率,也高于新加坡和倫敦等城市報告的病死率。

 

香港的醫(yī)療救治條件和新加坡、倫敦等大部分發(fā)達地區(qū)不相上下,但第5波疫情新冠病死率如此之高,這是為什么呢?




寬松的定義與統(tǒng)計


梁萬年所說的香港的新冠病死率,其實是確診病死率(Case Fatality Rate,CFR),就是用報告的新冠死亡病例數(shù)量除以確診的感染人數(shù)。

 

確診病死率,主要與兩個數(shù)字相關,一是確診的感染人數(shù),二是確診感染者中死亡的人數(shù)。

 

首先從分母來看,唐金陵、金冬雁均認為,香港的實際感染人數(shù),要遠遠高于現(xiàn)在報告的確診數(shù)字。也就是說,病死率的分母被低估了,從而導致了病死率的高估。

香港第五波疫情在2月中旬迅速擴散,2月17日單日新增新冠確診病例6116例,當時已有逾兩萬確診感染者,公立醫(yī)院、隔離設施床位爆滿,核酸檢測能力無法跟上,實際存在很多隱形感染者未被查到。

唐金陵認為,核酸檢測能力的不足,在客觀上使得香港確診人數(shù)少于實際感染人數(shù)。

 

后來香港廣泛應用并納入確診統(tǒng)計的重要手段是抗原檢測,一方面存在漏診的可能,另一方面因為疫情初期抗原陽性需要核酸檢測復核,也使得很多實際感染新冠者未確診。

 

金冬雁介紹,香港政府在2月22日宣布可能從3月起實施全員核酸檢測,導致在2月4日已經宣布很快給全港市民免費派發(fā)抗原檢測試劑的計劃受阻。

 

“政府需將大部分精力用于準備全民核酸檢測,并將大量抗原檢測試劑囤積,準備留待在兩次核酸檢測的三到五天之間供市民使用?!?/span>

 

直到2月25日深夜,“經過評估和討論,特別是聽取了內地醫(yī)療專家的建議,政府宣布擬直接承認抗原檢測結果為確診標準,并適當減少核酸檢測”。

 

而在此期間,香港政府要求抗原陽性者由家人取得深喉唾液樣品收集瓶復檢核酸后確診,導致很多人有癥狀但沒有核酸確診。

 

“由于受到反對及質疑,抗原檢測申報平臺直至3月7日才開通。在3月15日回溯性承認18萬名2月26日至3月5日經抗原檢測陽性確診的感染者,大部分已康復?!?金冬雁說。

 

另外,金冬雁認為,也存在一些人即使抗原檢測陽性也不愿申報的情況。

 

這些因素,如果都考慮進去,唐金陵認為,估計香港的感染總數(shù)約是報告的4倍,應該是400萬以上。

 

而早在3月20日,香港第五波疫情報告累計感染個案103.5萬時 [6],香港大學微生物學教授袁國勇就表示,香港感染新冠病毒數(shù)字,多數(shù)在150萬至400萬人之間,估計可能有約250萬人已受感染。他給出這一感染區(qū)間的根據(jù),是香港公務員及醫(yī)管局約五分之一員工受感染,據(jù)此估算香港至少有150萬人感染,而香港大學醫(yī)學院數(shù)學模型推算當時香港感染人數(shù)近400萬。袁國勇表示,他認為實際數(shù)字是在兩者之間 [7]。

 

而關于新冠死亡病例,定義成為討論的焦點。金冬雁、田林瑋均認為,香港的定義要大大寬松于內地,甚至比世界衛(wèi)生組織的定義都要寬松,這必然會使得香港的新冠確診病死率高于內地和很多地方。

 

內地的新冠病死定義,有內地的流行病學研究者表示,目前還沒有相對統(tǒng)一的認識。國家衛(wèi)健委發(fā)布的全國法定傳染病報告發(fā)病、死亡統(tǒng)計表顯示,對于新冠的病名是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例如,2022年3月,內地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有41577人發(fā)病,2人死亡[3]。

 

最近上海關于本土死亡病例的通告,顯示逝者均為高齡且有長期基礎病,死亡的直接原因均為基礎疾病。這表明內地對于新冠死亡病例的統(tǒng)計方法可能也在發(fā)生變化,開始包括了伴隨新冠感染(die with COVID-19)的病例。

 

唐金陵表示,關鍵是在病人存在基礎疾病時,是死于新冠還是基礎疾病,常常不好判斷。

 

世界衛(wèi)生組織對于新冠死亡的定義,則比較含糊:“可疑和確診新冠病例中,因新冠導致死亡的病例定義為新冠死亡病例?!?nbsp;[4]

 

金冬雁介紹,香港是死者只要首次陽性樣本收集日期的28日內死亡,均計入新冠死亡個案,而不會區(qū)分究竟是死于新冠,還是死亡時伴隨新冠感染。

 

他舉例說,香港第五波疫情早期有5,437人離世,當局當時一直未有分析死者是死于新冠病毒,還是離世時伴隨新冠感染,“其中有因高處墜下離世的死者,驗出新冠病毒,亦計算上述總數(shù)中”。

 

唐金陵表示,感染新冠后死亡需要時間,一般認為用100個感染者中28天內死亡的比例來衡量病死率比較合適,這就需要對每一個感染者都觀察28天。

 

“即使都用這個方法,到目前為止,由于香港病人的平均觀察時間比上海更長、充分,因此也會造成病死率高于上海的假象?!?唐金陵說。

 

香港政府專家顧問、香港中文大學呼吸系統(tǒng)科講座教授許樹昌分析了不多于120宗在第五波疫情下的死亡個案,發(fā)現(xiàn)死于新冠病毒(die of)以及死亡時染有新冠病毒(die with)的個案約各占近四成,另外兩成難以分辨是否直接死于新冠 [5]。

 

田林瑋也表示,香港病死率的計算是“一個最大的估計值,最寬松的一個估計,只要有一丁點可能跟新冠病毒感染有關,就算做一例感染死亡”。至于香港對新冠死亡案例的統(tǒng)計方法,他認為“簡單直接,容易理解,可以看作各種因素歸總之后的絕對上界,但缺點是病死的具體原因和標準不同,對政策指導有相當大的模糊和灰色地帶?!?/span>

 

“這不是一個平均值,所以不要跟別處的平均值做比較??梢阅猛粋€定義的最大值和最大值做比較和借鑒才算公平?!?他指出。




老年人疫苗接種率偏低


香港這波奧密克戎疫情中,沒有接種新冠疫苗的老年人受打擊最大。


根據(jù)香港衛(wèi)生署防護中心和醫(yī)院管理局截止到4月20日的數(shù)據(jù),超過95%的新冠死者為60歲以上老年人,超七成新冠死者沒有接種任何新冠疫苗。[8]


圖1 (點擊查看大圖)

左圖:病毒感染的機會,人人平等,沒有年齡偏好

右圖:新冠感染的死亡和住院方面,1)70歲以上的老年人,占了新冠死亡的87%;2)60歲以上老年人,占醫(yī)護資源的絕大部分(包括住院和ICU)。

本圖根據(jù)香港衛(wèi)生署衛(wèi)生防護中心在2022年4月14日的報告制作 | 制圖:王若男


與此相對應的一個背景是,第五波疫情開始前的2021年12月,香港60-69歲、70-79歲、80歲以上老年人,分別有35%、50%、80%沒有接種任何一劑新冠疫苗 [9]。而同期的英國、新加坡和新西蘭,60歲以上老年人接種疫苗率均超過了90% [10-11]。

事實上,在香港使用的新冠疫苗,包括滅活疫苗和mRNA疫苗,均已經表現(xiàn)出很好的防重癥和死亡的效果:全程接種,尤其是接種加強針后,可以大幅降低感染新冠的病死率。

根據(jù)香港截止到4月20日的統(tǒng)計,從全年齡組看,香港打兩針疫苗之后感染新冠的人群中的粗病死率0.16%,打三針疫苗則為0.04%,遠遠低于不打疫苗的2.97%和只打一針疫苗的0.97%。接種兩針劑疫苗以上的新冠病死率,則約為0.1%,與流感相當。

香港大學 Benjamin J. Cowling 團隊一篇尚未同行評議的預印本論文,對香港第五波疫情疫苗接種的效果進行了研究,分析顯示:對于60歲以上的老年人,無論是mRNA疫苗(BioNTech)還是科興滅活疫苗(Sinovac),全部接種三針后,預防新冠感染死亡的有效性均達到了98%。[12]

圖2 圖源:economist.com/coronavirus-pandemic


他們的研究還發(fā)現(xiàn),接種兩針劑預防死亡的保護效果與一針劑相比有提升,但第三針劑的保護效果可以說是大幅提升?!督洕鷮W人》利用Benjamin J. Cowling 團隊的數(shù)據(jù)做圖,顯示了不同疫苗和劑量在不同的年齡段預防死亡的有效性(有效比例):圓點表示中心估計值,橫線表示95%可信區(qū)間(誤差范圍)。

數(shù)據(jù)顯示,60-69歲老人接種兩針劑滅活疫苗防死亡的有效性是87.6%,接種三針劑的有效性則達到了98.7%。與之相對應的,60-69歲老人接種兩針劑mRNA疫苗預防死亡的有效性為87.6%,三針劑則達到了98.9%。


而對于80歲以上老年人群體來說,接種兩針劑滅活疫苗防死亡的有效性是66.8%,接種三針劑的有效性則達到了99.2%。與之相對應的,80歲以上老人接種兩針劑mRNA疫苗預防死亡的有效性為88.2%,三針劑則達到了96%。


而對于預防重癥來說,無論是接種三針劑滅活疫苗,還是mRNA疫苗,都表現(xiàn)出很好的效果,在所有的60歲以上老人中,有效性均超過了95%,比一針劑和兩針劑有大幅提升。

金冬雁指出,香港需要大力推動疫苗的接種,尤其是老年人和免疫力低下人群的接種,來保護他們。

他介紹,在第五波疫情中,香港有一段時間因準備全民核酸檢測沖擊到其他工作,但對疫苗接種的影響并不算嚴重,疫苗接種的節(jié)奏有所加快,也加強了少兒和老人兩大群組的疫苗接種,政府甚至通過動員商界提供抽獎機會,例如抽機票、房子、酒店、汽車等等,來鼓勵老年人接種疫苗。

唐金陵補充說,因為疫苗要接種一兩周后才會產生預期的保護作用,而香港這次疫情上升速度極快,在疫情期間進行的補加接種措施對本次疫情的控制起的作用可能不大。

(這)再一次說明預先把接種做好、做足的重要性?!?nbsp;唐金陵說。

針對疫苗接種率偏低這一致命弱點,香港從2月24日起開始,通過疫苗通行證計劃推動疫苗接種。[13]

“疫苗通行證” 政策要求,所有12歲或以上人士進入餐廳、游戲機中心、浴室、健身中心、美容院等服務場所、學校、大學、政府及公營機構辦公室、公營醫(yī)院、養(yǎng)老院、殘疾人士院舍等場所均需要出示疫苗接種記錄。[14]

3月底,香港又推行家居疫苗接種計劃,上門為70歲以上老人、行動不便人士接種新冠疫苗。[15]

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截止到4月20日,香港12歲以上人群接種兩針劑疫苗的比例上升到86.8%,接種三針劑疫苗的比例上升到45.8%。

而在脆弱的老年人群體,60-69歲老年人接種兩針劑疫苗的比例為85.4%,接種三針劑疫苗的比例為50%;70-79歲老年人接種兩針劑疫苗的比例為75.6%,接種三針劑疫苗的比例則為38.9%;80歲以上老年人接種兩針劑疫苗的比例為49%,接種三針劑疫苗的比例則為15.2%。

令人擔憂的是,盡管香港已經加速疫苗接種,但因為前期差的太遠,目前老年人的疫苗接種率和新加坡、倫敦等地相比依然偏低,甚至低于內地水平。

金冬雁表示,滅活疫苗要打兩針,產生的抗體才與一針mRNA疫苗相近,三針與兩針mRNA相近,因此他建議通過測抗體來檢測老年人對新冠病毒的免疫力。

“兩周測不到(抗體)就再打,直至抗體較高。三針四針都可以,由醫(yī)生指導。否則沒抗體還是沒保證?;镜某霭l(fā)點就是視老人為免疫缺陷人士?!?nbsp;金冬雁說。

張作風對此表示認同:“這應該是最好的方法?!?nbsp;不過,唐金陵也提示,已經有研究顯示打第四針的效果并不比第三針更好,而且抗體水平并不能很好地預測保護率。




老年人為何不積極接種疫苗?


根據(jù)香港衛(wèi)生防護中心屬下的兩個科學委員會在2021年1月7日發(fā)表的建議書,香港本計劃將優(yōu)先為養(yǎng)老院或殘疾人士院舍的住客及職員、醫(yī)護人員及必要服務人員、60歲以上長者,以及16-59歲的慢性病人四類有較高感染風險的人士接種新冠疫苗。[16]

有批評人士認為,疫苗接種計劃實際執(zhí)行中,先打的依然是普通人,養(yǎng)老院被推后了。[17]

也有批評認為,香港在1月底院舍暴發(fā)疫情初期,并沒有及時調整策略,動員上門接種,而是宣傳 “疫苗通行證” 為全港市民接種,這也可能分散了接種的資源。

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是,從2021年2月開始,香港用了一年的時間來推進疫苗接種,老年人為什么不積極接種疫苗?

2021年9月,主要負責香港疫苗接種計劃民意調查部分的香港浸會大學新聞系助理教授張引曾表示,老年人認為自己身體差或長期病患或年紀大不適合接種疫苗,另外就是比較擔心疫苗的安全性、副作用和后遺癥。[18]

而香港政府專家顧問、香港中文大學呼吸系統(tǒng)科講座教授許樹昌在接受BBC采訪時表示,部分媒體對挪威接種輝瑞/BioNTech疫苗后死亡個案的夸大報道、老年人子女的猶豫和一些本地全科醫(yī)生的建議,都可能是老年人疫苗猶豫的原因。

最近,香港大學公共衛(wèi)生學院一個未經同行評議的研究 [19]對香港27位沒有接種新冠疫苗的老年人進行深度訪談后,認為缺少醫(yī)生、家人和政府的支持,是老年人疫苗猶豫的主要背景原因。

該研究指出,老年人雖然展示出對醫(yī)生的極大信任,但就是否接種疫苗,他們從醫(yī)生那里獲得的支持非常有限。研究顯示,27位完成訪談的老人,除非他們自己詢問醫(yī)生,沒有一位收到了醫(yī)生關于接種新冠疫苗的推薦或建議。而在所有主動咨詢醫(yī)生的老人中,只有一位收到了確定的推薦意見,其他人表示,他們在和醫(yī)生談完依然會猶豫,因為醫(yī)生給出的建議模棱兩可。

對此,田林瑋表示,很多醫(yī)生會因為老年人可能存在基礎病,擔心疫苗的副作用評估該老年人不適合打疫苗,實際上香港大學藥理學院的研究 [20],通過香港的數(shù)據(jù)已經表明老人有沒有基礎疾病,不影響打針之后的副作用大小。

“這樣的發(fā)現(xiàn),政府應該用來宣傳擴大老人接種率。但是現(xiàn)實中的關注度和教育宣傳效果有多大,不知道?!?/span>

大多數(shù)完成訪談的老人,表示他們的家人傾向于由他們自己決定是否接種疫苗。另外,他們前往疫苗接種地點時缺乏家人的切實支持,例如沒有響應老年人請求去疫苗接種點的需求。也有老年人擔心,如果接種疫苗后出現(xiàn)不良反應,會給家庭帶來負擔。

該研究還認為,政府給老年人的支持也不夠?!皝碜哉男畔⒈徽J為是混亂和不充分的,這導致了老人產生被 ‘忽視’ 或沒有參與疫苗接種決策過程的感覺。”

該研究還提到,人們對于衰老根深蒂固的負面看法,對死亡聽天由命的態(tài)度,健康素養(yǎng)較低,活在當下的視角,對西方生物醫(yī)學的負面態(tài)度,以及對疫苗外圍信息的依賴等,也都不同程度地影響到老人是否接種疫苗的決策。

該研究的作者建議,解決老年人對疫苗接種有顧忌的問題,應側重于解決他們猶豫的心理根源,加強其與家庭、醫(yī)生和政府的聯(lián)系,讓他們參與到疫苗接種的決策中來。其次,還應實施相關的干預措施,糾正他們對衰老的消極自我認知并幫助他們形成積極的未來時間觀念。在與老年人的溝通上,應提供更多周邊私人相關信息的關懷,滿足老年人對周邊信息處理的偏好,消除他們對新冠疫苗現(xiàn)有的誤解。


  養(yǎng)老院集中暴發(fā)  


4月20日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香港8973位新冠死者中,有56%為院舍人士。也就是說,院舍新冠死亡人數(shù)超過5000人。

院舍,在香港主要包括養(yǎng)老院(香港一般稱為安老院)和殘疾人士院舍(為殘疾人士提供服務的社區(qū)服務機構)。

唐金陵指出,香港養(yǎng)老院出現(xiàn)集中暴發(fā)現(xiàn)象,老年人多患有基礎疾病,再加上養(yǎng)老院老年人接種率偏低,是新冠病死率較高的另一重要原因。這是香港疫情的一個重要教訓。

香港養(yǎng)老院第一個新冠陽性案例,出現(xiàn)在1月22日 [21]。

1月23日,香港通報22日葵涌邨社區(qū)暴發(fā)疫情導致170宗新冠陽性或初步陽性檢測個案,部分個案涉及醫(yī)院和養(yǎng)老院員工。

此后,隨著疫情的擴散,尤其是春節(jié)臨近,聚會活動增加,香港的養(yǎng)老院逐漸淪陷,不斷有員工和老人感染的消息傳來——


 1月31日除夕,香港通告新增92宗新冠陽性檢測個案,初步陽性個案95宗,其中一名患者在香港圣公會林護長者之家任護理員,“該院舍的長者或須撤離”。[22]

 2月3日正月初三,香港圣公會林護長者之家再增一宗病例,該病例與早前確診者在養(yǎng)老院不同區(qū)域工作。“該院舍60多名院友須接受檢疫?!?[23]

 2月6日,全港新增342宗新冠陽性個案。至此,香港出現(xiàn)染疫個案而須撤離長者或康復院舍達十間。[24]

 2月7日,全港新增607宗本地感染個案,涉及兩家養(yǎng)老院的長者和員工。[25]

 2月9日,全港新增1153宗本地感染個案,超過五個養(yǎng)老院的老人和員工感染。[26]

 2月12日,全港新增1,509宗本地感染個案,初步陽性個案超1,500宗,多間養(yǎng)老院有員工或院友感染,甚至出現(xiàn)暴發(fā)。[27]

……

據(jù)統(tǒng)計,第五波疫情暴發(fā)至今,香港暴發(fā)疫情的養(yǎng)老院達到787個,占所有養(yǎng)老院的98%。[39]

令養(yǎng)老院疫情暴發(fā)雪上加霜的,是養(yǎng)老院老年人超低的疫苗接種率

2月6日,香港安老院事務委員會主席、疫苗接種計劃專責工作小組成員的行會成員林正財表示,香港養(yǎng)老院長者和殘疾院舍約有8萬人 [28],這些人大多都沒有接種疫苗。

根據(jù)香港勞工及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在3月27日發(fā)表的文章,2021年12月底,香港養(yǎng)老院的疫苗接種率只有約22%。[29]

對于保護養(yǎng)老院老年人,提高養(yǎng)老院的疫苗接種率,香港不是沒有意識,但的確進度緩慢。

羅致光用 “揼石仔”(揼石,指用棒槌將石頭打碎)來形容香港推進院舍人士疫苗接種的過程,意指困難重重。

2021年2月23日,香港啟動 “院舍外展接種先導安排”,安排醫(yī)生和社區(qū)疫苗接種中心到養(yǎng)老院接種疫苗,但養(yǎng)老院老年人反應冷淡:十家養(yǎng)老院,同意接種的老年人只有約兩成,這兩成又有超九成被醫(yī)生評估為不適合接種疫苗。最終在2021年4月中旬,1200位養(yǎng)老院老年人,只有21人接種了疫苗。

2021年2月28日,香港啟動全面院舍外展接種工作,在768間養(yǎng)老院及324間殘疾人士院舍組織疫苗接種,最終評估只有三分之一適合并接種外展安排接種疫苗的院舍。4月13日,1903名院舍人士接種疫苗,僅占院舍人士的2.4%。

到了2021年7月16日,香港再次邀請院舍人士開展新一輪接種。由于院舍人士家人的反對,以及部分院舍人士因健康等原因不愿接種疫苗,到了9月底,院舍人士接種第一針疫苗的比例只有15%。

之后,香港通過為醫(yī)生提供補貼、提供健康講座和咨詢服務給院舍人士以及家人,引入私營醫(yī)療機構,分區(qū)參與院舍外展接種等措施,推進院舍的疫苗接種工作。

到了2021年12月底,22%的院舍人士接種了第一針劑疫苗。

遺憾的是,香港很快就迎來了第五波疫情,幾近被奧密克戎擊垮。




醫(yī)院擠兌


當奧密克戎跑得更快,疫情快速上升,醫(yī)院遭受巨大壓力,重癥病人無法得到及時救治,也可能導致了病死人數(shù)的增加。

盡管香港醫(yī)院管理局通過重啟亞洲國際博覽館的備用社區(qū)隔離設施(500張病床,包括20個獨立負壓病房)等數(shù)個展館的社區(qū)治療設施 [30],將竹篙灣檢疫中心改作社區(qū)隔離設施、啟動北大嶼山醫(yī)院香港感染控制中心的816張隔離病床等措施來擴大老年人感染者、集中輕癥感染者的集中隔離空間 [31],但依然難以跟上陽性病例數(shù)的飆升。

2月13日,香港新增1347宗新冠陽性檢測個案,兩宗由外地輸入,其余為本地感染;初步陽性個案約2,000宗。衛(wèi)生署衛(wèi)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主任張竹君指出,根據(jù)七日移動平均線數(shù)字,香港本地感染個案每兩至三日便倍增,由2月6日、7日平均約200宗,升至近日約800至900宗。[32]

當天,香港醫(yī)院管理局總行政經理(綜合臨床服務)李立業(yè)表示,現(xiàn)時陽性和初步陽性個案患者人數(shù)已嚴重超出公立醫(yī)院負荷,隔離設施也已飽和。

李立業(yè)表示,醫(yī)院管理局為了使長者和兒童病人能盡快入院治療,并確保醫(yī)療系統(tǒng)和緊急服務不會崩潰,決定對于確診病人分流——優(yōu)先安排病情嚴重的新冠感染患者、長者和兒童病人入院,而較年輕、病情穩(wěn)定、癥狀輕微的患者暫時在家中等候。

而到了2月16日,香港醫(yī)院管理局表示,香港新冠陽性病例激增到逾4000例,隔離病床使用率達到九成,近接收上限,部分病人需要在戶外等候。[33]

根據(jù)香港電臺網站報道,香港醫(yī)院管理局的數(shù)據(jù)顯示,2月16日當天,公立醫(yī)院的內科住院病床的使用率平均為95%,其中威爾斯醫(yī)院病房使用率高達108%。另外,將軍澳醫(yī)院、聯(lián)合醫(yī)院、明愛醫(yī)院、瑪嘉烈醫(yī)院、天水圍醫(yī)院及屯門醫(yī)院,當天的內科病床都已爆滿或超出100%使用率的水平。[34]

到了2月19日,已有病患因等ICU床位時間過長而導致死亡的悲劇發(fā)生。據(jù)明報報道,香港公立醫(yī)院深切治療部(ICU)病床使用率已經達到六七成,另外有需要洗腎的感染患者沒等到進ICU已經離世。

圖3


2月26日,香港第五波疫情新冠確診案例累計超過7萬人,急救服務面臨嚴峻壓力。當天的新聞發(fā)布會通報稱,消防處救護人員確診268人,410名救護人員被列為密切接觸者而不可執(zhí)勤,平日下午5時應有約260輛救護車提供服務,當天只有182輛,減少三成,下午4時有650宗個案正等候救護車,最長一宗等候逾26小時。[35]

而在公立醫(yī)院負重不堪時,養(yǎng)老院也擔憂出院的老年人還有傳染性,可能帶來院舍疫情的反彈,因而拒收這些老年人。

圖4


香港的私立醫(yī)院也未能在第一時間向公立醫(yī)院伸出援手。直到3月15日,香港13家私立醫(yī)院宣布將提供1000張床位和相關人手,接收醫(yī)院管理局轉介的非新冠肺炎病人。[36] 

對于香港部分公立醫(yī)院床位爆滿的情況,金冬雁表示,當時根據(jù)與內地對接及通關需要,香港疫情剛開始時大批復陽及核酸檢測CT值大于30、無傳染性的病人繼續(xù)占用病床,導致不合理占用寶貴醫(yī)療資源,也是部分原因。

CT是 Cycle Threshold Value 的縮寫,中文翻譯為循環(huán)數(shù)閾值,是核酸檢測時,實驗人員將反應管內樣本可能存在的新冠病毒核酸不斷擴增復制,直到可以檢測出病毒為止的循環(huán)次數(shù)。通俗理解,擴增的次數(shù)越多,代表樣本中病毒的含量約少,傳染性越弱。

新加坡在2021年2月的一個研究,對本地幾十個 “疑似二度感染” 的病患進行了研究,發(fā)現(xiàn)他們復陽檢測的CT值都高于30甚至35,但他們體內已無活病毒。也就是說,當CT值為30時,初愈者的核酸檢測陰性,雖然可能仍在脫落病毒碎片,但不會對社區(qū)構成顯著公共衛(wèi)生風險。[37]

而在內地,對于恢復期感染者,國家衛(wèi)健委對新冠病毒核酸檢測陰性一直采用的標準是CT值>40,直到3月15日發(fā)布《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九版)》,將恢復期感染者核酸檢測CT值≥35作為出院或解除隔離標準,理由是國內有關研究顯示,處于恢復期的感染者在核酸CT值≥35時,樣本中未能分離出病毒,密切接觸者未發(fā)現(xiàn)被感染的情況。[38]

不過,金冬雁不認為香港的公立醫(yī)院有醫(yī)療擠兌,“但媒體甚至有些專家有不同意見”,理由是“香港醫(yī)管局普通病床約3萬張,ICU約300張,任何時間沒有100%”。

他表示,醫(yī)院后來根據(jù)內地建議增加了幾家指定醫(yī)院,輕癥有23家指定政府診所,老人及其他高危人群有優(yōu)先,公立醫(yī)院則留一半醫(yī)護處理非新冠疾病,以減少醫(yī)院擠兌的情況。

同時,香港醫(yī)院管理局向私家醫(yī)院買并預留1000個床位供非新冠病人入住,解決非新冠患者的醫(yī)療需求。

他指出,香港早先對于輕癥感染者的收治,也因為現(xiàn)實所迫,“從應收盡收到完全不住院”,直到后來政府給出居家指引,形成了事實上的輕癥感染者 “居家抗疫”。這極大地緩解了公立醫(yī)院的壓力。

“其實(感染者)后來大部分在家,只有一小部分去了方艙、各醫(yī)院、北大嶼山醫(yī)院香港感染控制中心及亞洲博覽館社區(qū)治療設施等?!苯鸲阏f。

“香港醫(yī)院擠兌只發(fā)生在病人數(shù)快速上升的早期,原因是沒有及時做好分級診療,還是遵循了之前的策略——所有病人都入院隔離和治療,而不是只讓重癥病人入院、輕癥留在社區(qū),這時醫(yī)院治療新冠的床位很快就不夠了?!?/span>唐金陵也表示。




  結  語  


“個人覺得(香港第五波疫情的高病死率)核心原因是香港在應對大規(guī)模新冠暴發(fā)上準備不足。” 中國科學院深圳理工大學講席教授、香港中文大學流行病學榮休教授唐金陵說。

 

在歷時兩周的訪談中,唐金陵教授的總結,得到了另外三位學者的認同。

 

唐金陵分析說,與新加坡、倫敦等城市相比,香港的疫情發(fā)展最快、最猛烈。“按人口比例來計算,香港的病死率是新加坡、倫敦和上海的好多倍。這意味著在短期內死亡的人數(shù)會很多,本來分散在一年或更長時間內的死亡被集中在一兩個月內來計算。” 因此,在比較不同地區(qū)全人口新冠死亡率(注意不是病死率)時,香港的死亡率也會被明顯被高估。

 

 總而言之,香港在第5波疫情暴發(fā)之前疫苗接種率、第三針接種率和老年人接種率偏低,養(yǎng)老院出現(xiàn)集中暴發(fā)現(xiàn)象,初期的醫(yī)院擠兌(可致使醫(yī)護人員和救治器械相對不足、一些重癥病人不能及時入院、院內交叉感染等),這些都可能是致使病死率高的原因。另外,香港是老年人口比例最高的地方,他們受到的沖擊又最大,香港新冠的高病死率就不奇怪了。最后,核酸檢測不足(致使很多病人沒有被發(fā)現(xiàn)、計算病死率的分母被低估),也可能導致了病死率統(tǒng)計方面的高估。


“另外,在比較不同地區(qū)病死率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死于新冠是如何定義的,即新冠是直接致死原因(die of),新冠是伴隨死因(die with),或是二者都包括。其實,在大部分‘死于新冠’的病人中,新冠只是伴隨死因。然而,當存在基礎疾病時,是死于基礎疾病還是死于新冠,經常也不容易區(qū)分。” 唐金陵說。

 

唐金陵認為,“還值得一提的是,在大規(guī)模疫情爆發(fā)時,社區(qū)門診在分級診療、保證重癥病人能夠入院治療、減少重癥救治資源擠兌和降低病死率上具有重要的作用。在香港,社區(qū)門診主要是私營的,在這次疫情中發(fā)揮的作用值得總結和分析?!?/span>


香港第五波疫情歷時三個多月,目前已經趨于緩和。我們可以從中看到兩個關于奧密克戎的基本事實:


 1   此病毒變異株逃逸速度快、傳播隱蔽,難防控,容易錯過很短的防控黃金窗口而造成失控(見唐金陵文章:尋找疫情失控的“扳機”);
 2   若沒有在疫苗接種上做好準備,極易造成重大生命損失,但若提高老年人和脆弱群體的疫苗接種率,疫苗保護重癥和病死的效果還是顯著的,香港的高病死率是可以避免的。

內地防控要正確解讀香港數(shù)據(jù),尤其要注意因為統(tǒng)計口徑不同等原因造成高估病死率和低估感染率,不能由一兩個數(shù)字概括,更不能倍數(shù)放大,類推到內地。

香港的努力和內地有著一致的終極目的,就是找到合理的政策手段,在民眾的支持下達到:


 1   在不擠兌醫(yī)護資源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保護老年人和脆弱群體;
 2   最大程度地恢復城市民生、活力和生產力。

香港的防疫之路是一個港府不斷協(xié)調、磨合資源和民意,反復迭代、反復試錯的復雜過程,不能用簡單的清零或共存的選擇來概括,教訓要避免,經驗要吸取。


感謝陳婉瑩教授提供的報紙照片。


 參考文獻:
下滑動可瀏覽)

1.http://www.nhc.gov.cn/xcs/yqfkdt/202204/1ce32dd6869043009c8ad7b10d6e44c9.shtml

2.https://www.coronavirus.gov.hk/pdf/5th_wave_statistics/5th_wave_statistics_20220420.pdf

3.http://www.nhc.gov.cn/jkj/s3578/202204/4d34e3147b9248078b1e15e9820c7f4b.shtml

4.https://www.who.int/news-room/commentaries/detail/estimating-mortality-from-covid-19

5.https://www.hk01.com/%E7%A4%BE%E6%9C%83%E6%96%B0%E8%81%9E/748957/%E5%A2%AE%E6%A8%93%E6%AD%BB%E4%BA%A1%E8%A8%88%E5%85%A5%E7%B8%BD%E6%95%B8-%E8%A8%B1%E6%A8%B9%E6%98%8C%E5%88%86%E6%9E%90-%E6%AD%BB%E6%96%BC%E6%96%B0%E5%86%A0%E8%88%87%E6%AD%BB%E6%99%82%E5%B8%B6%E6%AF%92%E5%90%84%E4%BD%94%E5%9B%9B%E6%88%90

6.https://www.coronavirus.gov.hk/pdf/5th_wave_statistics/5th_wave_statistics_20220320.pdf

7.https://news.rthk.hk/rthk/ch/component/k2/1639884-20220320.htm

8.https://www.covidvaccine.gov.hk/pdf/death_analysis.pdf,打開時間:2022年4月26日

9.https://www.covidvaccine.gov.hk/en/dashboard

10.https://www.moh.gov.sg/covid-19/vaccination

11.https://www.health.govt.nz/covid-19-novel-coronavirus/covid-19-vaccines

12.https://www.medrxiv.org/content/10.1101/2022.03.22.22272769v1.full.pdf

13.https://www.coronavirus.gov.hk/sim/vaccine-pass.html

14.https://www.coronavirus.gov.hk/pdf/vp_t3A_CHI.pdf

15.https://www.dutenews.com/p/6647118.html

16.https://www.chp.gov.hk/files/pdf/consensus_interim_recommendations_on_the_use_of_covid19_vaccines_inhk.pdf

17.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20322-hongkong-residential-care-home-elderly-death/

18.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chinese-news-58497197

19.https://doi.org/10.21203/rs.3.rs-1569282/v1

20.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2-28068-3

21.https://www.news.gov.hk/chi/2022/01/20220123/20220123_175744_814.html

22.https://gia.info.gov.hk/general/202201/31/P2022013100722_386723_1_1643633083441.pdf

23.https://www.news.gov.hk/chi/2022/02/20220203/20220203_173103_734.html

24.https://www.news.gov.hk/chi/2022/02/20220206/20220206_175318_941.html

25.https://www.news.gov.hk/chi/2022/02/20220207/20220207_174013_406.html

26.https://www.news.gov.hk/chi/2022/02/20220209/20220209_172420_562.html

27.https://www.news.gov.hk/chi/2022/02/20220212/20220212_173722_374.html

28.https://news.mingpao.com/pns/%E8%A6%81%E8%81%9E/article/20220206/s00001/1644086404570/%E6%9E%97%E6%AD%A3%E8%B2%A1-4%E9%99%A2%E8%88%8D%E7%88%86%E7%99%BC%E9%86%AB%E7%99%82%E5%8D%B3%E6%BD%B0-%E6%AD%A3%E6%96%BD%E5%A3%93%E8%B0%B7%E9%87%9D

29.https://sc.news.gov.hk/TuniS/www.news.gov.hk/chi/2022/03/20220327/20220327_165509_481.html

30.https://www.news.gov.hk/chi/2022/01/20220128/20220128_234050_479.html

31.https://sc.news.gov.hk/TuniS/www.news.gov.hk/chi/2022/02/20220203/20220203_185257_466.html

32.https://sc.news.gov.hk/TuniS/www.news.gov.hk/chi/2022/02/20220213/20220213_172325_792.html

33.https://www.news.gov.hk/chi/2022/02/20220216/20220216_172934_549.html

34.https://news.rthk.hk/rthk/ch/component/k2/1634219-20220217.htm?archive_date=2022-02-17

35.https://sc.news.gov.hk/TuniS/www.news.gov.hk/chi/2022/02/20220226/20220226_201130_942.html?type=category&name=covid19&tl=t

36.https://www.hk01.com/sns/article/747124

37.https://annals.edu.sg/pdf/50VolNo2Feb2021/V50N2p191.pdf

38.http://www.nhc.gov.cn/yzygj/s7653p/202203/a354cb3151b74cfdbac6b2e909f311e6.shtml

39.https://paper.hket.com/article/3237900/%E7%AC%AC5%E6%B3%A298-%E9%99%A2%E8%88%8D%E7%88%86%E7%96%AB%20%E9%80%BE5%E5%8D%83%E9%95%B7%E8%80%85%E7%96%AB%E6%AD%BF?mtc=40001&srkw=%E9%99%A2%E8%88%8D


制版編輯 | 姜絲鴨


參與討論
0 條評論
評論
暫無評論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