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衰老是"逆天行事"嗎?

撰文 | 王釗(清華大學教授)
我們?yōu)槭裁磿ダ??我們可以不衰老嗎?哈佛醫(yī)學院遺傳學系的大衛(wèi)·辛克萊在其于2019 年出版的新書《長壽》中再一次提出了這樣的問題。

點擊圖片,一鍵購買
我與辛克萊是多年前在美國波士頓科德角參加“細胞衰老論壇” 時相識的。后來我作為訪問教授到哈佛醫(yī)學院待過一段時間,正好與辛克萊同在長木醫(yī)學區(qū)的新研究大樓里,其間交集并不多。從其新著書名可以看出,這本書有兩個核心概念,一個是壽命(lifespan),一個是衰老(age)。
我們先說一說壽命。可以說,在地球上誕生了生命,生命受環(huán)境的脅迫而不得不進化、升級的同時,便也出現(xiàn)了死亡。而生與死之間的時長便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壽命,可以說,壽命是始于生、終于死的一段時間歷程。所以從一開始,死亡便是生命進化、升級的必需之物,沒有生死便不會有進化,生命正是在生與死的迭代中重復并更新著自然選擇、優(yōu)勝劣汰的進化過程。這就是壽命的本質(zhì)。當然,隨著生命體的進化,壽命也有了不同時長和諸多類型。死亡是進化的前提,只要還在進化,死亡就是必然存在的。個體不會永生,因為自然選擇不會讓它們在這個世界上永生。
人們說到壽命,大部分時候是指人類個體的實際壽命,是說某個體實際活到了多少歲。夭折、紅顏薄命或者英年早逝,壽終正寢或者駕鶴仙逝,都是指一個人實際的年齡,即 lifespan;如果是群體,就會稱為某個人群的平均壽命。其實壽命還有一個概念,指“最大壽命”,目前人類的最大壽命一般認為是 120 歲左右。從有記錄的歷史來看,基本上沒有超過 120 歲的人類。實際壽命(或者平均壽命)與最大壽命是兩個非常不同的概念,前者基本上是隨機的,后者則基本上是進化的結(jié)果。我們說近 200 年來人類的壽命大大延長了,或者通過各種方法和措施延長壽命了,基本上都指的是前者,而人類的最大壽命在這個時間段里并沒有什么增長。
再進一步說,為什么生命要有期限?為什么生命不能永恒?因為進化的需要。有生有死才有自然選擇,才能實現(xiàn)優(yōu)勝劣汰,才能完成進化升級,而永生意味著進化的停滯。所以無論能活多久,只要還在進化,死亡就是必需的。那么為什么人類的最大壽命約為 120 歲?為什么不能是 180 歲?這個說起來比較復雜。簡單來說,這與人體細胞的分裂次數(shù)有關(guān),正如薛定諤在其著名的《生命是什么》中所說,“ 我的一個體細胞僅僅是我所是的那個卵細胞的第 50 代或第 60 代‘后代’”。人類的細胞分裂次數(shù)約為 50 次,平均每次分裂的周期約為2.4 年,那么人類的自然壽命大約就是 120 歲。
也有人認為哺乳動物的自然壽命相當于其生長期的 5~7 倍,人類的生長期平均約為 18 年,那么自然壽命理論上就是90~126 歲。《圣經(jīng)·創(chuàng)世記》中,耶和華說:“我的靈必不永住在人體里面,因為他是血肉之軀。他的壽命會有120 年。”傳統(tǒng)的希伯來語會說:“祝你活到 120 歲。”古今中外不同民族和文化的記載都說明了人的壽命極限大概就是 120 歲。
再說衰老。與死亡不同,衰老不是進化事件,而是被進化忽視的事件。但只有當從進化的角度來審視衰老的時候,你才能深刻領(lǐng)悟到這一點。因此,對衰老的認知和研究也需要放在進化的視野下來進行。我們知道,從進化的角度來看,繁殖和傳承是其唯一的目的,因此經(jīng)長期進化、自然選擇保留下來的所有基因,以及機體所有功能和資源分配(不僅僅是能量分配),都是圍繞這一終極目的作為支撐的。當發(fā)育成熟、繁殖完成之后,這些支撐因素就會被撤除,這就是衰老的開始。
有人認為自然選擇的力量在繁殖后減弱了,其實就是它不再起作用了,所謂“減弱”,不過是自然選擇慣性的虛影而已。基本的進化動力的剎車,使作為基因傳遞載體的機體開始發(fā)生各種退行性的變化,而從不同的角度來觀察和研究衰老,就產(chǎn)生了衰老形成的各種理論,如組織器官磨損理論、基因突變積累理論、拮抗性多效基因理論、可拋棄體細胞理論等,都從不同的角度或?qū)用骊U釋了衰老現(xiàn)象的形成,后兩種理論更是融入了一些進化論的思想。
也有人以物理學的基本定律來解釋衰老,認為衰老就是熵增的過程。但如果非要從熱力學第二定律來闡釋衰老的話,熵增從出生就開始了,而不是從成熟、繁殖后才開始的。所以用熵增來闡明人的整個生命歷程或許是妥當?shù)?,而單單把它用在衰老的描述上就有些片面和局限了?/span>
如前所述,這顆星球上進化出生命的同時,就有了死亡。死亡是伴隨進化而出現(xiàn)的,是進化的產(chǎn)物,也是實現(xiàn)進化的必要前提。與人類進化的歷史相比,從300 萬年前能人誕生到現(xiàn)在,衰老不過是近 200 年的事情,是一個非?!澳贻p”的概念。
在這之前,人類的壽命不過 30 多歲,超過 40 歲的就是高壽了,非常罕見。因此,對衰老與死亡要分別來認識,而且要從進化的角度來審視。壽終并不一定是衰老的結(jié)果,人類的祖先基本上都死于被捕食、疾病、意外事故及其引起的感染、饑餓等,少有衰老之后死亡的,所以衰老也不是死亡的必要前提。主要由醫(yī)療衛(wèi)生事業(yè)進步、社會文化教育的發(fā)展,以及膳食營養(yǎng)的改善等“造成”的衰老,反映了從個體成熟到死亡的這段時間過程,具有其獨特的時空特性。
從時間上看,衰老是一個發(fā)展的過程,是從繁殖后到生命終結(jié)的經(jīng)歷(如初老期、中老期、長壽期等各種分期方法);從空間上看,衰老是一種變化的狀態(tài),由多種不斷變化的因素交織而成(如健康、亞健康、疾病、失能等)。衰老的時間過程可以壓縮(增加健康壽命時長),衰老的空間狀態(tài)也可以改變(減少疾病和失能狀態(tài)),這就是抗衰老。
沒有哪個生物學法則說我們必然要經(jīng)歷衰老。毫無疑問,衰老增加了死亡率,但衰老并不是死亡的必要前提。正因為衰老不是程序性發(fā)生的,不是進化事件,抗衰老才有了莫大的空間。抗衰老并不是“逆天行事”,而是順勢而為。但我們要始終理性地認識到,不衰老并不代表不死亡,無病無災并不代表永生。就像實驗室動物,你給予它再好的條件,它也不會永久地活下去。所以,抗衰老的目的是追求健康而不是不朽。
衰老算不算一種疾病?人們對這個問題也爭論了很多年。之所以爭論,有學術(shù)層面的問題,也有非學術(shù)層面的異議。衰老如果不是疾病也就罷了;如果是疾病,要不要治、如何治、醫(yī)療保險能不能覆蓋等一系列問題就都會顯現(xiàn)出來。其實這要看我們是如何定義疾病的。
如果說疾病是“對人體正常形態(tài)與功能的偏離”(當然這個定義的前提是大家對人體正常形態(tài)和功能有統(tǒng)一的認識),那么衰老無疑就是一種疾病。這一問題在 2018 年 6 月發(fā)布的全球診斷信息標準《國際疾病分類》第十一次修訂本中已經(jīng)有一個基本定論。該版修訂本中增加了一個代號為 MG2A 的病名——“Old Age ”,也就是“衰老”,將其定義為不包括精神紊亂和阿爾茨海默病在內(nèi)的高齡或老化,并建議各國從 2022 年 1 月 1 日起采用。既然衰老是一種疾病,那就應該可以對它進行治療,這正是各種抗衰老療法的法理基礎。
有沒有簡單易行的保持健康、減緩衰老的方法?有!那就是“管住你的嘴、邁開你的腿”。辛克萊在書中強調(diào),如果讓他給出延緩衰老、促進健康的唯一建議,就是少吃一點兒;再加一條,就是每天鍛煉 10 分鐘!還需要嗎?如果你覺得挨餓還不夠,那就再少穿點兒(保持肌體相對涼爽)。但這一點似乎更適合相對年輕一些的人,對七八十歲及以上的人來說就不那么合適了。
總結(jié)起來,其實就是“逆境中求生存”——能吃飽,我偏要餓著點兒,能穿暖,我偏要冷著點兒,能舒適,我偏要累著點兒,其統(tǒng)一的機制都是激活人體內(nèi)最原始的生存回路。這種機制是人類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逐漸形成并保留在生命傳承中的,是進化過程中嚴酷的環(huán)境(吃不飽、沒得穿、疲于奔命等)留在人類基因組中的銘刻,它并沒有因為現(xiàn)代人吃飽穿暖、悠閑舒適的生活方式而消失,而是仍然在生命最基本的層面發(fā)揮著生死攸關(guān)的作用。其實這種回路的基本作用是在環(huán)境(尤其是營養(yǎng)條件) 惡劣的時候暫時蟄伏起來,等待環(huán)境的改善,以便繁殖可以順利進行,延長壽命并不是它初始的目標,只是生物為了等待合適的發(fā)育和生殖機會而采取的權(quán)宜之計的副產(chǎn)物。
最后需要厘清的一個問題是:抗衰老不等于抗死亡(這也是目前許多衰老生物學著作和文獻存在的一個共同問題,它們把衰老、壽命和死亡混雜而述)。上面所說的各種抗衰老的方法,不管是少吃、快走,還是使用某些醫(yī)藥品、保健品,都沒有(至少截至目前沒有)科學依據(jù)顯示其能夠延長最大壽命。但這些方法和措施不僅可以改善你的生命后期的健康狀況,還能夠在生物學壽命極限內(nèi)盡可能地延長你的生理壽命,提高生存質(zhì)量和生活幸福感的同時減輕個人、家庭和社會的負擔。
我們抗衰老的目的是減少疾病和失能的發(fā)生,是保持健康和活力,而不是單純地延長壽命。能不能在較短的時期內(nèi)實現(xiàn)最大壽命的延長,目前的科學研究沒有給出確切的答案。至少從進化的歷程來看,這不會是一個簡單易行的改變。也許細胞重編程、干細胞和再生醫(yī)學、器官移植,或者其他的一些方法能夠改變?nèi)说膲勖鼧O限,但是這些方法的實施多是在個體生命的后期進行的,也就是說它們不具備遺傳性,對進化進程是沒有貢獻的。再說這種改變的長期群體效應和社會效應是什么,短期內(nèi)也不好估量。但是未來會發(fā)生什么,誰又說得準呢?
“終結(jié)我們所知的衰老”,“我們將度過沒有疾病或殘疾的人生”。辛克萊在其新著中發(fā)出了豪言壯語。
版權(quán)聲明:本文為王釗教授為《長壽》一書撰寫的序言,經(jīng)授權(quán)發(fā)布。該書由中信出版社2022年7月出版,賽先生書店有售。
內(nèi)容 | 出版社
編輯制版 | Fluorite
BOOK TIME

點擊圖片,一鍵購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