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堂网www天堂在线资源,无码人妻品一区二区三区精99,熟女av,com

亚洲 a v无 码免 费 成 人 a v,性欧美videofree高清精品,新国产三级在线观看播放,少妇人妻偷人精品一区二区,天干天干天啪啪夜爽爽av

諾獎得主的民國印跡

2022/08/10
導讀
盤點諾貝爾自然科學獎得主的中國之行


  • 導讀:
民國時期共有17位外裔諾貝爾獎得主在中國留下過他們的印跡。其中,自然科學獎(物理學獎、化學獎和生理學或醫(yī)學獎)得主有8位,包括來中國短期交流訪問或途經(jīng)的愛因斯坦、海森堡、馬可尼、朗繆爾、狄拉克和尼爾斯·玻爾,以及在中國出生的埃德蒙·費希爾(1920年出生于中國上海)和根岸英一(1935年出生于偽滿洲國新京,現(xiàn)吉林省長春市)。今天,讓我們跟隨作者的視角,回溯這些諾貝爾自然科學獎得主的民國印跡。

撰文 | 宋妍婧(中國科學院大學)

責編 | 呂浩然


  • 第一位到達中國時已獲得諾貝爾獎的學者——愛因斯坦

時間回到100年前的1922年,11月9日諾貝爾獎委員會以“對理論物理學的貢獻,尤其是對光電效應定律的發(fā)現(xiàn)”授予愛因斯坦192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而此時的愛因斯坦正乘坐日本郵船株式會社的“北野丸”離開香港前往上海。11月13日上午10時許,愛因斯坦夫婦到達上海匯山碼頭,這也使得他成為第一位到達中國時已獲得諾貝爾獎的學者。

以“著名物理學家訪問上?!睘轭}的愛因斯坦,圖片源自《The China Press(大陸報)》1922年11月14日頭版

雖然中國方面很早就和愛因斯坦有過接觸,但最終日本改造社以更優(yōu)厚的條件(在日本講學一個月,2000英鎊,在愛因斯坦確認后先行支付一半,并全額支付愛因斯坦夫人在日費用)成功邀請愛因斯坦赴日講學;同時,愛因斯坦也答應時任北大校長的蔡元培從日本返程時來中國講學兩周(1000美元,并承擔他們夫婦的相關旅費)。《The China Press(大陸報)》在1922年11月14日頭版的報道中也提到愛因斯坦在碼頭接受采訪時說,他在完成日本的講學后很可能會回到中國進行一系列演講,北京大學和金陵大學都對他發(fā)出了邀請,如時間允許還要在上海演講兩到三場。但愛因斯坦最終還是爽約了,相關原因,戴念祖、胡大年和施郁等學者都做了詳細研究,總體來說雙方是在溝通交流上產(chǎn)生了誤解,最終造成了這一遺憾。

愛因斯坦首次到達上海后的主要行程是由日本改造社安排,改造社代表稻垣守克夫婦全程陪同。因為愛因斯坦想看一下中國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和中國的建筑物,所以他們主要在上海市區(qū)游覽。11月13日中午,愛因斯坦夫婦應《大阪每日新聞》上海特派員之請到西藏路的一品香番菜館吃午飯,下午去“小世界”聽昆曲,但因尚未開演,就看了會兒新劇,并在樓上俯瞰了豫園的假山庭院,對中國建筑風格頗加留意。之后他們離開“小世界”步行至城隍廟后門,乘車至新閘路斐司德博士(Dr. M. O. Pfister,德國人,同濟醫(yī)工專門學校講師)家吃下午茶,期間有幾個德國人陪同,還有一個猶太代表團造訪,轉(zhuǎn)達了當?shù)鬲q太社區(qū)的問候,愛因斯坦接受了他們的邀請,并計劃在下月返回上海時參加他們舉辦的招待會。

下午六時半,愛因斯坦一行人乘車至上海書畫界與商界名人王一亭寓所梓園赴晚宴,日本改造社選擇王一亭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王是日商買辦,和在滬日本人關系很好;二、王是著名書畫家,梓園也是典型的中式建筑,可以滿足愛因斯坦“觀中國家宅情形,并賞覽中國美術品”的需求。晚九時半,乘車至日本人俱樂部,受到約100名日本人(大部分為年輕人)的歡迎。之后返回郵船,在接待完一個“有趣可愛”的英國工程師后休息。第二天(14日)上午,愛因斯坦夫婦和稻垣守克夫婦乘車去了龍華寺參觀,還游覽了附近的村莊,愛因斯坦全程都很愉快。下午三時,乘“北野丸”離開上海前往日本。

11月17日,愛因斯坦夫婦抵達日本神戶,在日本逗留了43天,于12月29日乘坐“榛名丸”郵輪離開日本返程,12月31日11時到達上海。他們在上海停留了2天,主要由當?shù)鬲q太社區(qū)負責接待,住在猶太富商加登(Gaton)家中,并于1923年1月1日下午如約參加了招待會,還在晚上出席了由猶太青年協(xié)會和探索會主辦的相對論討論會。1月2日中午,愛因斯坦夫婦繼續(xù)乘坐“榛名丸”郵輪離開上海。

愛因斯坦相對論的漫畫,圖片源自《The North-China Daily News(字林西報)》1923年1月3日第10版

總之,中國學界終究是錯過了與愛因斯坦面對面交流的機會。蔡元培在1923年1月4日的《北京大學日刊》第1146號第二版中寫道:

但這都是已往的事,現(xiàn)在也不必去管他了。我們已有相對學說講演會,研究會等組織,但愿一兩年內(nèi),我國學者對于此種重要學說,竟有多少貢獻,可以引起世界著名學者的注意;我們有一部分的人,能知道這種學者的光臨比怎么鼎鼎大名的政治家軍事家重要的幾什佰倍,也肯用一個月費二千磅(鎊)以上的代價去歡迎他;我想安斯坦(愛因斯坦)博士也未見得不肯專誠來我們國內(nèi)一次。我們不必懊喪,還是大家互相勉勵罷!

從愛因斯坦訪華這件事可以發(fā)現(xiàn)100年前的國際交流,特別是邀請自然科學領域國外知名學者來華訪問,穩(wěn)定的政治環(huán)境、充足的財政支持、專門的科研機構(gòu)以及可靠的中間人或者聯(lián)系人都是不可缺少的。1924年9月,中華教育文化基金董事會在北京外交大樓召開成立大會,該會的主要任務是負責保管、分配、使用美國退還的庚子賠款(約1254.5萬美元,平均分配于20年內(nèi)退還)。該會的工作重點是資助自然科學的研究和教學,其中設立特聘科學教授席用于邀請國外科學名家來華講學。1928年4月,國民政府任命蔡元培為中央研究院首任院長,同年6月,在上海召開中央研究院第一次院務會議,標志中央研究院正式成立。1929年8月,行政院決議以北平大學的研究機構(gòu)為基礎組建國立北平研究院,并于9月宣布正式成立,由李煜瀛任院長。這兩個研究院是1949年前我國兩個最重要的“國字號”大型綜合科研機構(gòu),標志著我國科學研究的體制化進程的基本完成。

毫無疑問,中華教育文化基金董事會、中央研究院和國立北平研究院,在之后邀請、接待科學文化名家來華方面發(fā)揮了積極作用。

  • 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首位名譽研究員——海森堡

1929年9月,“北野丸”又帶來了一位重量級物理學家,他就是德國萊比錫大學年僅28歲的海森堡教授(Werner Karl Heisenberg,1901-1976),哥本哈根學派的代表人物,以“創(chuàng)立量子力學,以及由此導致的氫的同素異形體的發(fā)現(xiàn)”被授予193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周培源(1902-1993,中國近代力學奠基人和理論物理奠基人之一)促成了海森堡此次中國之行。1928年6月,周培源在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獲得博士學位,10月來到德國萊比錫大學,師從海森堡研究量子力學。1929年3月,海森堡啟程去美國芝加哥大學講學,行前周培源建議他從美國返回德國途中訪問中國。

1933年12月海森堡教授在斯德哥爾摩,圖片源自諾貝爾獎官網(wǎng)

經(jīng)筆者考證,海森堡1929年9月14日從日本北九州的門司乘坐“北野丸”郵輪于16日到達上海,17日下午3時繼續(xù)乘坐該船離開。所以,海森堡在上海僅逗留了一天多。16日,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接待并宴請了他,海森堡在9月25日寫給父母的信中提到:“在上海我受到了當?shù)匚锢斫缛耸康臍g迎,他們帶我四處游覽,并邀我共進晚餐”。

日本郵船株式會社的“北野丸”,圖片源自Google Arts & Culture

《國立中央研究院院務月報》1929年第1卷第3期中報道了海森堡被聘為物理研究所名譽研究員的相關消息:

五 本院要聞(甲)職員之進退訊……(五)物理研究所新聘名譽研究員及特約研究員該所于本年九月二十七日所務會議議決聘請德國萊勃茲大學(萊比錫大學)理論物理院教授海森伯博士Professor of Dr. Wiener Heisenberg為該所名譽研究員,當經(jīng)征得本人同意,并由院長發(fā)送聘書,查海森伯博士青年碩學,世界知名為新波動力學創(chuàng)始人之一,今能與本院物理研究所聯(lián)絡,實堪欣幸。

有趣的是,當時中央研究院組織通則中并沒有名譽研究員這個職位。因此,在1929年10月26日召開的國立中央研究院第八次院務會議上,通過了議決案:“在本院研究所組織通則第二章第四條下加「如有必要時得設名譽研究員」十二字?!?/span>

而非常遺憾的是,由于時間有限,海森堡的這次中國之行沒有作學術報告或演講。

  • 來華商業(yè)旅行的物理學獎得主——馬可尼

馬可尼(Guglielmo Marconi,1874-1937),意大利無線電工程師、企業(yè)家,實用無線電報通信的創(chuàng)始人。以“對無線電報發(fā)展的貢獻”被授予190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馬可尼夫婦1933年9月21日由羅馬出發(fā),開始全球旅行。此次旅行的主要目的是“考察各國施用無線電報情形以作繼續(xù)改良之根據(jù)”。

馬可尼博士1933年游華時的簽名照,圖片源自曹仲淵的著作《馬可尼》,商務印書館1945年9月出版

馬可尼夫婦結(jié)束對日本的訪問,于1933年11月26日晚由朝鮮乘車抵奉天(沈陽),27日轉(zhuǎn)大連游覽,29日由大連乘船經(jīng)一日到天津,稍事游覽后即乘火車到北平,在北平逗留4天,參觀游覽了天壇、景山、觀象臺、孔廟、中山公園、北平圖書館、頤和園、北海公園、八達嶺等處。

在北平期間,馬可尼接到許多大學和學術團體的演講邀請,他都一一辭謝,僅在12月2日到輔仁大學為全校師生做了簡短的演說,因為輔仁大學是羅馬公教創(chuàng)辦的天主教大學,而馬可尼是天主教的熱心教友。4日中午,北平研究院、北平大學、北平師范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和北平圖書館等機構(gòu)在歐美同學會公宴馬可尼夫婦一行,蔣夢麟、胡適、梅貽琦、李蒸、徐誦明、任鴻雋、李書華、袁同禮等北平文化教育名人均有出席,胡適致歡迎辭。5日乘火車南下,6日下午到達南京,7日上午到達上海。

馬可尼在上海最重要的活動,是8日下午應上海十四學術團體之請在上海交通大學容閎堂參加盛大的茶話會。交大校長黎照寰致辭,中央研究院院長蔡元培代表上海十四學術團體致歡迎辭,馬可尼致答辭。茶話會結(jié)束后,請馬可尼在交大工程館前植紀念銅柱,該銅柱由交大校友、中國無線電工程學校校長方子衛(wèi)捐贈,直徑寸余、高二十尺,形狀如馬可尼于1895年設計的柱狀垂直天線銅柱,被命名為“馬可尼銅柱”,以紀念這位偉大發(fā)明家對中國有歷史意義的訪問。

1933年12月8日馬可尼紀念柱植基禮,圖片源自《無線電雜志》1934年第6卷第1期

由于馬可尼身份特殊,他不但是偉大的發(fā)明家,創(chuàng)建了無線電商業(yè)帝國,同時還是意大利上議院的議員,在1929年獲得了侯爵的世襲頭銜,因此他的中國之旅受到了中國政商學各界的熱烈歡迎與接待,其訪華日程安排極其緊密,意大利駐華公使也基本全程陪同,僅見到的民國政要就有軍政部部長何應欽、國民政府主席林森、行政院院長汪精衛(wèi)、交通部部長朱家驊、南京市市長石瑛、上海市市長吳鐵城、宋子文(1933年10月剛辭去財政部長和行政院副院長職務)、立法院院長孫科、財政部部長孔祥熙等。

雖然馬可尼在中國游歷了17天之久,但遺憾的是,和愛因斯坦、海森堡一樣,他也沒有作公開的科學演講。

  • 自告奮勇作學術演講的化學獎得主——朗繆爾

朗繆爾(Irving Langmuir,1881-1957),美國化學家、物理學家和工程師,以“對表面化學的研究與發(fā)現(xiàn)”被授予1932年諾貝爾化學獎。1934年10月,應日本電氣學會的邀請,時任美國通用電氣公司(GE,當時也稱奇異公司)研究室副主任的朗繆爾攜夫人從西雅圖出發(fā),西渡日本講學。日本講學結(jié)束后,北平各學術團體(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燕京大學、協(xié)和醫(yī)學院、北平研究院和中華教育文化基金董事會)邀請他來北平游歷。

12月8日,朗繆爾抵達北平,由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和物理系主任吳有訓(1897-1977,中國近代物理學研究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等陪同游覽了故宮、頤和園等處;10日下午五時半,朗繆爾在協(xié)和醫(yī)學院大禮堂作《近代科學的態(tài)度》的公開演講,到會者以教師和青年學生為主,現(xiàn)場“竟無立足余地”;11日,由中國物理學會、中國化學會和北平研究院出面,邀請朗繆爾在北平研究院物理學研究所茶敘,他作了《單分子薄層》(Monomolecular Films)的專門演講。12日,朗繆爾夫婦從北平坐火車去上海,并從上海乘郵輪離開中國。

朗繆爾,圖片源自諾貝爾獎官網(wǎng)

朗繆爾“在日本時日人招待極周,故對日本感想極佳,同時以受日人蒙蔽,以為我國根本無科學事業(yè)可言。故初來時對于參觀學術機關及演講之邀請,均一概托詞謝絕,只允作通俗演講一次。迄后偶往清華大學,始發(fā)現(xiàn)其最初觀念之有誤,迨與吳(有訓)教授等深談,乃知我國科學,雖甚幼稚,亦尚在亟求進步,非若日人所傳云者之甚。于是遂自告奮勇,為北平學術界,于其離平之前一日,另作一次專門演講”。當時學者發(fā)出了“查名人來游我國及作演講者,此雖非第一次,然能如此次賓主間之互相關切,實所罕見”的感嘆。

這件事也給當事人吳有訓留下了深刻印象,筆者找到了1936年9月《國立北平研究院七周年紀念會記錄》,其中有吳有訓(兼任國立北平研究院特約研究員)的致辭,題為《中國最近七年來自然科學發(fā)展情形》,特別回憶了朗繆爾訪華之事:

去年(前年)有位郎穆爾(朗繆爾)博士,系美國奇異電公司研究室的副主任,對于物理化學及電機工程諸科,均有重要的貢獻,曾得一九三〇年(1932年)的化學羅貝爾(諾貝爾)獎金。郎博士先應日本之請,到日本各地演講一月有余,中華教育文化基金董事會,因邀請郎博士便道來北平演講。郎氏答應來平,但似乎有了先入的見解,只允作公開的普通演講一次。郎氏到平時,文化基金會囑我擔任招待,當時有一位外國朋友對我說:“你招待他的時候,請他看看名勝罷了,最好不必同他另要求什么專門演講,免得發(fā)生許多麻煩。”我當時聽了這番話,心里很有些不痛快。但決不相信學科學的人,會這樣的怕麻煩。所以在陪他參觀名勝的時候,便同他談談北平各大學各學術機關的情形和研究工作,他似乎很表示驚異,特別是在北平一城,專門理化科學的人,多過百余,更覺奇怪。后來引他參觀某研究所后,他那先入的見解,差不多是完全消釋。所以在他公開演講之后,他便向我表示,愿有機<會>同北平的理化同人見見面,并愿作一次專門演講。結(jié)果這回演講,是在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舉行,內(nèi)容非常豐富,聽講者達百人,均感滿意。演講之后,平方理化同人,公宴郎氏于清華同學會,郎氏數(shù)次表示,此次因船期關系,無法多留,希望下次再來。而郎氏回到美國后,也向各方宣傳,說北平不但是名勝的古城,也是中國的近代科學發(fā)源地。

  • 來華作純粹學術交流的物理學獎得主——狄拉克

狄拉克(Paul Adrien Maurice Dirac,1902-1984),英國理論物理學家,量子力學的奠基者之一,以“發(fā)現(xiàn)了在原子理論里很有用的新形式”和薛定諤被共同授予193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1935年,狄拉克結(jié)束了在美國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的聘期后,決定一次環(huán)球旅行。1935年5月7日,清華大學周培源和吳有訓得知狄拉克將要訪問日本,于是兩人以清華大學名義向狄拉克發(fā)出了邀請,希望他能在結(jié)束對日本的訪問之后到訪北平。6月初,狄拉克乘郵輪離開美國去日本,然后從日本神戶乘船去天津,經(jīng)筆者考證,他應該是乘坐日本大阪商船會社“神戶—天津”航線的“長城丸”到達天津塘沽,并乘火車于7月12日下午6時到達北平。

狄拉克先在北平城內(nèi)游覽,16日下午,出席了中國物理學會在北平研究院物理學研究所為他舉辦的歡迎茶話會。他在清華大學公開講演兩次,分別為7月15日的《陰電子之理論》和7月17日的《陽電子之理論》,均為純學術演講,所講內(nèi)容也是他獲諾貝爾獎的主要工作。狄拉克18日游覽西山,19日游覽長城并于當晚離開北平赴哈爾濱,然后去了蘇聯(lián)。

1935年7月狄拉克教授來訪,圖片源自中國物理學會網(wǎng)站

  • 致力于中丹人民友誼和學術交流的物理學獎得主——尼爾斯·玻爾

尼爾斯·玻爾(Niels Henrik David Bohr,1885-1962),丹麥物理學家。以“他對原子結(jié)構(gòu)以及從原子發(fā)射出的輻射的研究”被授予192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1937年春,玻爾和他的夫人及次子漢斯·玻爾作了一次環(huán)球旅行。當玻爾在美國普林斯頓講學時,正在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做訪問教授的周培源受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委托,當面向玻爾發(fā)出了訪華邀請。我國中央研究院、北平研究院、中央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浙江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北平大學、中國科學社和中華教育文化基金董事會等十余個單位也聯(lián)合發(fā)出邀請,希望玻爾教授能趁赴日講學之便,來我國講學和游覽。同時,中華教育文化基金董事會負責人任鴻雋籌集一萬塊大洋,作為玻爾來我國講學和游覽的基金。

玻爾接受了邀請,并于1937年5月20日到達上海,他在中國一共逗留了19天,分別在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大學、中央研究院、中央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做了7次學術演講,內(nèi)容主要是關于原子核的問題和因果原理的問題,同時還游覽了上海、杭州、南京、北京的古跡名勝。

1937年6月尼爾斯·玻爾教授參觀國立北平研究院物理學研究所,圖片源自中國物理學會網(wǎng)站

玻爾的這次中國之行在中國學術界和教育界引起了很大反響,也對中丹人民的友誼和學術交流產(chǎn)生了積極影響。1962年10月,他的四子奧格·玻爾(1922-2009,丹麥核物理學家,1975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訪華,肩負父親的委托達成了中國和丹麥進行長期學術交流和合作的協(xié)議。1963年,中國派物理學家楊福家、張禮赴丹麥哥本哈根理論物理研究所進行學術交流,打破了中國在學術交流上的孤立狀態(tài),促進了中國物理學界與國際物理學界的交往。

不得不提的是,玻爾對我國的文化也很感興趣。1947年10月,丹麥國王弗雷德里克九世授予尼爾斯·玻爾大象勛章(the Order of the Elephant),通常只有王室成員和國家元首能獲此殊榮。根據(jù)我國著名物理學史專家戈革教授的說法,當時尼爾斯·玻爾需要為這個勛章設計一個族徽圖案,而他又一定要把他最得意的“互補性”概念表示在族徽上。他費了許多腦筋想不出好辦法。他的助手羅森塔耳的夫人漢娜·柯比林斯基(漢名柯漢娜)是研究中國史的專家,向他推薦了中國的“陰陽符號”(即我們所說的“太極圖”),他覺得這個圖案還算好看,就采用了“太極圖”作為自己族徽的中心圖案。

尼爾斯·玻爾的大象勛章,中間是他設計的族徽,圖片源自Wikimedia Commons

尼爾斯·玻爾一行人1937年6月7日乘火車離開北平,最后從蘇聯(lián)回丹麥。一個月后的1937年7月7日,七七事變爆發(fā),就在同一天,攜全家從美國返回的周培源抵達北平。對中國的知識分子來說,新的征程開始了!在炮火硝煙中,他們?yōu)楸4婵茖W火種,紛紛內(nèi)遷、西遷,在顛沛流離中繼續(xù)孜孜以求、奮發(fā)圖強。

當然,不僅諾貝爾自然科學獎得主在民國期間留下了他們的印跡,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也與中國有著不解的情緣。咱們且聽下回分解!

  • 作者簡介
宋妍婧,博士,現(xiàn)為中國科學院大學檔案館副館長,主要研究方向為科技史

 
參考文獻
下滑動可瀏覽)
王洪鵬、閆曉星、趙海艷:《20世紀20~30年代物理大師中國之行簡記》,《現(xiàn)代物理知識》,2006年第18卷第5期,第67-70頁李艷平、王士平:《遠方來的播火者》,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諾貝爾獎官網(wǎng):https://www.nobelprize.org/

  • 愛因斯坦
(美)胡大年:《愛因斯坦在中國》,上海:上??萍冀逃霭嫔?,2006年Albert Einstein & Ze`ev Rosenkranz (2018): The Travel Diaries of Albert Einstei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戴念祖:《愛因斯坦在中國》,《社會科學戰(zhàn)線》,1979年第2期,第74-85頁梁波:《愛因斯坦的日本之行——讀金子務的〈愛因斯坦沖擊〉》,《自然科學史研究》,2005年第24卷第3期,第284-289頁戴念祖:《上海、愛因斯坦及其諾貝爾獎》,《物理》,2005年第34卷第1期,第2-8頁戴念祖:《愛因斯坦在上海足跡記》,《物理》,2006年第35卷第11期,第904-906頁施郁:《愛因斯坦的奇葩諾獎》,《科學文化評論》,2017年第14卷第6期,第111-120頁施郁:《百年前的柏林人愛因斯坦:成名、政治和旅行》,《科學》,2019年第71卷第1期,第47-52頁施郁:《愛因斯坦在上海和日本》,《科學》,2019年第71卷第2期,第40-45頁施郁:《愛因斯坦正式訪華的計劃為何流產(chǎn)》,《科學》,2019年第71卷第2期,第46-50頁《Madam Einstein Admits She’s Of The Majority—Relativity Puzzles Her Too》,《The China Press》,1922年11月14日,第10版《恩斯坦博士過滬之招待》,《民國日報》,1922年11月14日,第10版《Dr. Einstein in Shanghai》,《The North-China Daily News》,1923年1月3日,第10版《Prof. Einstein Is Guest At Reception Held Here; Speaks On “Relativity”》,《The China Press》,1923年1月3日,第2版景智宇:《真相揭秘:愛因斯坦上海行》https://m.thepaper.cn/rss_newsDetail_10971053

  • 海森堡
Helmut Rechenberg (2010): Werner Heisenberg – Die Sprache der Atome, Springer閻康年:《到萊比錫去,向海森堡學習》,《中國科技史料》,1982年第3期,第77-82頁沈惠川:《王福山先生談海森伯(I)》,《物理》,1995年第24卷第2期,第120-124頁沈惠川:《王福山先生談海森伯(II)》,《物理》,1995年第24卷第5期,第312-319頁金忠玉、王士平:《海森伯與中國物理學界》,《物理》,2010年第39卷第2期,第136-141頁Daisuke Konagaya: Heisenberg’s Visit to Kyoto in 1929 and Its Stimulation of Young Japanese Physicists, Historia Scientiarum, 2020, Vol. 29-3, 280-299

  • 馬可尼
劉博杰、李艷平:《馬可尼1933年的中國之行》,《廣西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年第14卷第3期,第31-40頁張姚?。骸丁盁o線電之父”的上海之行》,《檔案與史學》,2004年第1期,第60-61頁

  • 朗繆爾
林信惠、李艷平、陳艷榮:《美國物理化學家朗繆爾在中日2國講學概況》,《化學教育》,2016年第37卷第4期,第76-81頁Albert Rosenfeld: The Quintessence of Irving Langmuir, Pergamon Press, 1966

  • 狄拉克
尹曉冬、段菲菲:《大師是如何煉成的——王竹溪留學英國始末》,《物理》,2015年第44卷第12期,第827-833頁(丹)赫爾奇·克勞著;肖明、龍蕓、劉丹譯:《狄拉克:科學和人生》,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年(英)法米羅著;蘭梅譯:《量子怪杰:保羅·狄拉克傳》,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5年

  • 尼爾斯·玻爾
戈革:《N·玻爾學術思想簡介》,《自然辯證法通訊》,1981年第4期,第71-76頁閻康年:《N·玻爾在中國》,《自然辯證法通訊》,1981年第4期,第77-79頁楊福家:《尼耳斯·玻爾的功績與他的愛國主義——紀念尼耳斯·玻爾誕生一百周年》,《物理》,1985年第11期,第641-643頁漢斯·玻爾、戈革:《尼耳斯·玻爾教授在中國》,《中國科技史料》,1990年第2期,第88-96頁束景南:《老子、太極圖與玻爾》,《書城》,1996年第2期,第22-23頁王洪鵬、王士平:《遠方來的播火者——紀念尼爾斯·玻爾父子中國之行》,《國際人才交流》,2011年第12期,第43-45頁范岱年:《尼耳斯·玻爾與中國(上)——有關歷史資料匯編(1920-1949)》,《科學文化評論》,2012年第9卷第2期,第5-25

制版|Livan
歡迎關注我們,投稿、授權等請聯(lián)系
saixiansheng@zhishifenzi.com


參與討論
0 條評論
評論
暫無評論內(nèi)容
《賽先生》微信公眾號創(chuàng)刊于2014年7月,創(chuàng)始人為饒毅、魯白、謝宇三位學者,成為國內(nèi)首個由知名科學家創(chuàng)辦并擔任主編的科學傳播新媒體平臺,共同致力于讓科學文化在中國本土扎根。
訂閱Newsletter

我們會定期將電子期刊發(fā)送到您的郵箱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