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亚洲 欧美 另类 在线,四虎影在永久在线观看,香蕉久久人人爽,人人片av

亚洲 a v无 码免 费 成 人 a v,性欧美videofree高清精品,新国产三级在线观看播放,少妇人妻偷人精品一区二区,天干天干天啪啪夜爽爽av

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寫作與出版的幕后故事 | 深度書評

2023/03/02
導讀

英國科學史學家李約瑟(J. Needham,1900年12月9日-1995年3月25日)1968年在意大利Bellagio。攝/Carole Sivin
導讀:
       “盡管中國古代對人類科技發(fā)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貢獻,但為什么科學和工業(yè)革命沒有在近代的中國發(fā)生?”上個世紀50年代,在其編著的15卷《中國科學技術史》中,英國漢學家李約瑟提出著名“李約瑟難題”,引發(fā)了海內(nèi)外各界持續(xù)的關注與討論,至今仍是中國文化與科學發(fā)展討論中避不開的問題。
       最近,一本關于李約瑟與《中國科學技術史》幕后故事的著作在中國出版。劍橋李約瑟研究所董事會成員、清華大學科學史系教授、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原所長劉鈍特為此書撰寫導讀、推薦看點。
       他評價說,“這是一本難得的佳作,必將引起中國科學技術史與出版史領域專家的關注,也值得每一位想了解李約瑟及其工作的人閱讀?!?/span>

撰文 | 劉鈍

李約瑟在中國的知名度很高,有些人還會振振有詞地說起他的《中國科學技術史》(英文書名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簡稱SCC),但是知道那不是一本書而是一部七大卷將近30個分冊的鴻篇巨制的人并不太多,遑論認真讀過其中的一冊或數(shù)冊了。

李約瑟是誰?他為什么要撰寫這樣一部書?這樣一個大部頭著作是如何完成的?這部書對中國與世界產(chǎn)生了怎樣的影響?

由上海交通大學科技史博士、英國劍橋李約瑟研究所客座研究員王曉與英國劍橋李約瑟研究所東亞科學史圖書館館長莫弗特合撰的《大器晚成——李約瑟與〈中國科學技術史〉的故事》(以下簡稱《大器晚成》),以翔實可靠的第一手資料、生動的筆觸、有趣的歷史故事,首次披露了這一歷史名著從選種到開花結果的過程。

部分出版的《中國科學技術史》

本書的章節(jié)安排恰當?shù)睾魬恕按髽涫侨绾伍L成的”比喻。在以簡短的篇幅介紹了李約瑟的著作和生平之后,作者開始論述他的“中年危機”和“命運轉折”,然后正式進入《中國科學技術史》(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以下簡稱SCC)的籌劃、編撰、出版與發(fā)行過程。以下列出后面各章的標題和我特別推薦的看點。

“種子—— 一個選題的建議”:1948年5月18日李約瑟致信劍橋大學出版社(簡稱CUP)秘書羅伯茨投石問路,后者可不是普通的出版家,不久他就轉任劍橋大學彭布羅克學院院長達10年,隨后擔任過劍橋大學執(zhí)行副校長,還是英國電影協(xié)會和倫敦福爾摩斯學會的主席;CUP的歷史與現(xiàn)狀;李約瑟的初步計劃清楚區(qū)分了前科學、技術與近代科學;李約瑟的籌碼及其資料儲備;1948年5月21日CUP理事會原則上同意SCC選題;1951年11月CUP為李約瑟還在寫作中的書發(fā)布了廣告。

經(jīng)驗老道的出版社1951年就為李約瑟寫作中的書發(fā)布了廣告 。?劍橋大學出版社
“生根——研究和寫作”:李約瑟從其他領域借來兩個工具——“滴定法”與“復式簿記法”;建立專門的人物、書目和術語卡片系統(tǒng);古代青銅器鑄造流程和SCC出版流程的類比;“勝冗子”實至名歸——駕馭浩瀚的資料與雄心勃勃的工作計劃;何丙郁筆下的李約瑟寫作過程;李約瑟的“鐵路線路圖”與“藍色的土地”;從1944年10月開始,SCC的目錄就在不斷擴充更新中。

1943年5月李約瑟草擬的一份提綱,內(nèi)中已勾畫出了那個后來被稱作“李約瑟問題”的宏大綱領   ?NRI

“破土——突破語言的障礙”:歷史上中國與西方書籍出版的異同;上世紀50年代生產(chǎn)一本書的幾個階段;在英國遭遇漢字排版問題;顧效中與倫敦的中華印刷公司;1951年11月李約瑟交出第一批書稿,當時預計全書總計3164頁,已完成1911頁,其中交稿1575頁,還有1589頁需要潤飾和最終定稿。
具有中文排版經(jīng)驗的Lund Humphries公司的排印車間   ?劍橋大學出版社 
該公司與倫敦的中華印刷公司擁有的不同字號的5萬個漢字字模是出版SCC的重要保證之一。


“分蘗——第一次擴充”:1952年1月CUP正式反饋,同意將一本書擴充成一套書并考慮分卷出版銷售;同年2月李約瑟提交七卷本的設計方案;李約瑟為SCC制定專門的注釋、引用格式與文獻分類體系;有關中文書名的插曲(酒吧餐巾紙上書寫“中華人民科學技術史”“十宿同志編著”);冀朝鼎題寫中文書名;煩瑣的中西文混合文本編輯;重要的幕后英雄伯比奇登場,1952年6月9日來訪確定版式、章節(jié)、字體等細節(jié);成本核算以及李約瑟在版稅問題上的妥協(xié);裝幀問題;地理學家哈蘭出借在四川道觀獲得的壁畫;李約瑟對畫中人物考證并決定用作SCC封面背景;“在飛行中造飛機”——不斷修改補充令文字編輯和排字工人不勝其煩;中華印刷公司的困境、多方求援,劍橋大學理事會最終決議收購其全部中文鉛字;首卷的定價、宣傳和營銷;印刷商克拉奇利和他的新舉措;關鍵時刻李約瑟獲得伯林根基金會資助及中科院的訂購詢問;現(xiàn)在輪到李約瑟催問出版發(fā)行進度了。

1952年6月李約瑟的目錄及暫定中文書名,正式出版時“人民”二字被去掉了  ?NRI

“成長——前三卷的出版”:趕在第23屆國際東方學家大會召開前夕,SCC導論性的第一卷于1954年8月18日正式出版;長達29頁的總目錄展現(xiàn)了作者的雄心,在“導論”中勾勒出包括七卷50章的宏偉計劃,沒有人會懷疑SCC將不斷推出(實際上這是李約瑟的一個冒險宣傳,在SCC之后出版的卷冊中這一計劃不斷調(diào)整擴充,但總的架構沒有變動;這一策略成功“嚇阻”了潛在的競爭者而使他和CUP早早占據(jù)學術高地。不過中文簡、繁體譯本都沒有收錄這個總目錄);好評如潮,正面的評論者包括費正清、湯因比、薩頓、恒慕義等知名漢學家和史學家;“把煤運往紐卡斯爾”——中科院收到人物索引卡片的縮微膠卷;倒逼中國——竺可楨發(fā)文和組團出席國際科學史大會,中國自然科學史研究委員會與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室建立;印刷業(yè)罷工與第二卷校排遇到困難;惠康信托會與霍爾特航運公司的及時雨;李約瑟發(fā)揮外交才干,溝通、妥協(xié)和繼續(xù)尋找金主;有關中國古代科學思想的第二卷于1956年順利出版;包括天文、數(shù)學與地學在內(nèi)的第三卷,延期至1959年問世;CUP對SCC的銷售與定價。

1954年8月劍橋大學出版社趕在第23屆國際東方學大會開幕時推出SCC第1卷,圖為會議期間的展覽攤位  ?劍橋大學出版社

“分枝——再次擴充”:1957年底,物理及相關技術的第四卷手稿已大大超出原來計劃,在伯比奇等人的支持下,CUP同意分成3個分冊出版;第一卷的脫銷使CUP信心爆棚,以后多次重?。恢袊矫娴年P注和李約瑟開始以中國科學技術史家的面目出現(xiàn)在世界面前;“除了排字無所不作”的伯比奇與他領導下的強大團隊;CUP內(nèi)部改革;1971年開始第五、六卷編撰出版工作,開始約請不同作者分頭撰寫書稿再由李約瑟統(tǒng)編加工;眾多合作者加入到SCC寫作計劃中來;席文、庫恩以及老友魯桂珍、黃興宗等;關于化學及相關技術的第五卷擴充到14個分冊;關于生物及相關技術的第六卷擴充至6個分冊。

幕后英雄伯比奇(左)與布萊克在劍橋大學出版社的辦公室里   ?劍橋大學出版社

“開花結果——《火藥的史詩》的出版”:1971年法蘭克福書展被問詢SCC有無軍事內(nèi)容,伯比奇一如既往地保衛(wèi)李約瑟的領地;出于對道家與煉丹術的興趣,李約瑟格外重視火藥的發(fā)明和傳播;王鈴在SCC前期的特殊貢獻及其個人問題;1973年2月27日伯比奇致信何丙郁尋求解決辦法;何丙郁的顧慮與君子風范;1978年初何丙郁提前交上“火藥篇”初稿,李約瑟極為滿意;1981年初李約瑟聯(lián)系英國皇家軍械所進行模擬實驗;李約瑟自豪地宣稱科技史學者會令一般的歷史學家羨慕,“因為我們有機會去重復那些古人們做過的事情”;在何丙郁初稿基礎上增補大量內(nèi)容后,《火藥的史詩》作為第五卷第7分冊于1986年出版,合作者署名依次為何丙郁、魯桂珍、王鈴。

李約瑟與他早期最重要的合作者王鈴     ?NRI

“大樹——一項事業(yè)的建立”:從合作者到獨立署名,錢存訓的《造紙與印刷》(第五卷第1分冊)和白馥蘭的《農(nóng)業(yè)》(第六卷第2分冊);CUP做了一門穩(wěn)賺不賠的好生意;東亞科學史圖書館,首任館長菲利帕·霍金是后來鼎鼎顯赫的理論物理學家斯蒂芬·霍金的妹妹;1968年伯比奇發(fā)起,在英國注冊成立東亞科學史信托會;可口可樂公司高管希林勞關注SCC并給予重要支持;1977年在美國建立東亞科學史基金會,得到多家跨國公司與非營利基金會的資助;1979年成立東亞科學史信托會香港分部,兩年后獨立登記為香港東亞科學史基金會;毛文奇、李勵生等人的貢獻;新加坡銀行家與李氏基金會的資助;李約瑟研究所(簡稱NRI)從宣告建立到新址落成,如今已成為西方最重要的中國與東亞科學史研究中心;中國大陸與臺灣地區(qū)的中文譯本;義工所長何丙郁;古克禮、梅建軍先后繼任所長,為SCC事業(yè)的持續(xù)發(fā)展作出重大貢獻;前港督遺孀尤德夫人、劍橋大學達爾文學院前院長勞埃德爵士等名人先后出任信托會主席,古克禮被聘為SCC總編輯;李約瑟的晚年和他的未竟事業(yè);菩提樹下的三塊藍碑;2004年SCC第七卷第2分冊《結論與反思》出版,距首卷問世整整50年。

1981年女王夫君愛丁堡公爵前來參觀落成后的李約瑟研究所新樓,李約瑟身后是魯桂珍與香港東亞科學史基金會主席毛文奇  ?NRI
在題為“無盡的夢想”的最后一章,作者回顧了貫穿整個SCC計劃的“李約瑟問題”,從出版史的視角反思這一問題在比較文明史與“知識生產(chǎn)”上的意義,總結了這部“大器晚成”的文化巨著在信息化時代來臨時對今人的啟示。

1990年4月何丙郁正式接任李約瑟的職位,從此當了12年無薪所長   ?NRI
李約瑟研究所的現(xiàn)任所長梅建軍為此書寫了一篇精彩的序言,他的主要評論我就不重復了,這里只引述其中關于此書能夠圓滿完成的兩段因緣:“一方面是NRI在2007年已完成《中國科學技術史》相關檔案的整理工作,有了完整的編目體系;另一方面是王曉博士的好奇心,當他第一次從莫弗特先生那里獲知SCC檔案的存在時,他立即意識到這是一個有待挖掘的寶藏!”

位于劍橋西爾維斯特8號的李約瑟研究所,引自NRI官網(wǎng)。左側菩提樹下的三塊藍碑指示李約瑟及其兩位夫人骨灰的安葬地,前方的太湖石系中科院盧嘉錫院長所贈。
作者之一王曉是一位專注文化大數(shù)據(jù)建設的出版家,本科學習物理,后來在上海交大攻讀博士,博士論文是《近代以來中國出版技術變革研究》,他于2014年到NRI訪問,立即被SCC的豐富檔案所吸引,以后又以合作研究者的身份多次前往從事研究。另外一位作者莫弗特畢業(yè)于愛丁堡大學漢學系,后又留學北大中文系并在北京外文出版社工作,熟悉中文典籍,能說流利的中文,自1992年起擔任NRI圖書館館長,與CUP以及西方各大圖書館保持著親密的合作關系,是李約瑟遺產(chǎn)的重要守護人。
兩位作者的合作可謂珠聯(lián)璧合,一個勤于筆耕并對編輯出版流程有充分了解,一個熟悉相關資料又有充分的學術人脈。特別值得贊賞的是,兩位作者收錄了許多第一手檔案的圖片并給出必要的中英釋文,為本書的學術性和史料的豐富與可靠奠定了堅實基礎。
信息化的高新技術與人類學習方式的飛躍進步已經(jīng)超出普通人的想象,有朝一日人們對一套大書誕生的過程,可能會像今天的多數(shù)知識人對唐代雕版佛經(jīng)或古登堡印刷《圣經(jīng)》一樣,既有濃厚的歷史興趣又語焉不詳。就此意義而言,《大器晚成》誠為人類出版印刷史領域的一部杰作。
本書不但忠實記錄了SCC成書的經(jīng)過,也涉及與SCC計劃共生的NRI的發(fā)展歷程,為那些愿意深入了解李約瑟及其事業(yè)的一般讀者提供了豐富的信息。
本書為嚴肅的科學史研究提供了新視角:大型寫作計劃的醞釀和實施,研究機構的建立與學術隊伍的組織,信托會、非營利學術機構與大學的關系,作者與出版社的合作與博弈,國際風云變幻與學術思潮流變中的價值判斷,學術贊助與國際合作等,都是科學機構史與科學社會學研究者感興趣的題材。

1999年10月22日國家主席江澤民訪問劍橋大學期間接受已出版的SCC 后方左起:莫菲特館長,時任國務院副總理錢其琛,何丙郁所長,Sir Geoffrey Lloyd   ?NRI

對于這樣一本出色的書籍,我還是像平時撰寫書評那樣,愿意補充一些商榷性的評論和建議。
書中提到許多對SCC計劃給予慷慨資助的個人與機構,但是不知為何沒有言及“龍騰計劃”。這是一個始于1996年,得到中(包括其時尚未正式回歸的香港)英政、商、科高層人士支持,歷時5年完成的研究與商業(yè)計劃,核心產(chǎn)品是一套與SCC相配的8集電視系列片,扣除成本后收益用于捐助NRI以及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以鼓勵它們繼續(xù)從事中國科技與文明的研究?!褒堯v計劃”的收益是NRI這個民間學術機構歷史上獲得的最大一筆學術捐贈,書中對此似乎應提一下,特別是香港恒生銀行前董事長利國偉先生,以及他牽頭成立的中華文明教育基金會對李約瑟事業(yè)的寶貴支持。

利國偉先生。圖/網(wǎng)上資料
在李約瑟辭世后的第二年,1996年,NRI推出了一套面向中國與東亞科學、技術和醫(yī)學史的專著系列叢書(NRI Monograph Series),當時的所長古克禮擔任系列主編至今,前三冊由CUP出版,后來勞特利奇出版社接手,目前已出版專著(含文集)16種。
王鈴是書中出現(xiàn)的一個特殊角色,主要由于他的延誤,李約瑟特別看好的《火藥的史詩》——萌發(fā)于1944年的四川李莊,直到1986年才作為第五卷第7分冊正式出版(在李約瑟的計劃中,第四卷第1分冊介紹指南針,一度把第五卷第1分冊留給火藥、第2分冊留給造紙與印刷,這樣就把“四大發(fā)明”都置于SCC的顯著位置中)。盡管兩位作者用詞委婉,還是難免給人留下王鈴舉止乖張的印象。
實際上,王鈴是整個SCC撰寫計劃中除李約瑟之外最重要的角色,他是前四卷中5個分冊的唯一署名合作者,對第四卷第3分冊、第五卷第6分冊與第7分冊也都有重要貢獻。
1944年王鈴經(jīng)李約瑟推薦前往劍橋大學留學深造,兩年后李約瑟結束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使命,從巴黎返回劍橋投身SCC計劃。王鈴則一面攻讀學位,一面協(xié)助李約瑟進行資料準備工作。1949年以后,來自英國文化協(xié)會的獎學金和原派出機構臺灣“中研院”史語所的經(jīng)費都已告罄,為了留住這個重要助手,李約瑟曾親自“化緣”或自掏腰包對他提供資助,書中對此都有如實的敘述。
只是王鈴在英國時間較長,1956年在三一學院獲得博士學位后一直沒有一個正式位置,加上個人生活不順,日久漸生離意。幾乎與此同時,新中國正在啟動科學史研究的組織建設,爭取王鈴回國也是其中一項內(nèi)容。李約瑟聽到風聲后非常焦慮,親自致信郭沫若、竺可楨等中科院領導以及王鈴親屬,說明自己正在從事的中國科學技術史研究離不開王鈴的幫助。為了支持李約瑟的工作,中科院決定給予王鈴副研究員名義并支付相應的薪水。王鈴后來回憶,他前后收到的中科院發(fā)的薪水約有2000英鎊,這在中國當時的經(jīng)濟條件下是一筆不算小的特別開支。

1956年1月20日,中科院副院長竺可楨致信李約瑟,告知對其工作與王鈴個人的支持。   ? NRI
有關配合李約瑟留住王鈴為SCC計劃工作的詳情,在中國科學院的檔案中可以找到,已出版的《竺可楨日記》也透露了一些信息。由此想到,這本有關李約瑟及其著作的專著,特別是他的數(shù)度訪華、簡繁兩種中文譯本的出版、圖書資料等方面的慷慨援助等,如能補充中國方面(包括臺灣地區(qū)的研究機構、基金會等)的材料,其原始資料的豐富性將更上一層樓。

2000年7月7日時任副所長古克禮(Christopher Cullen)向來訪的中科院院長路甬祥贈送新出版 的SCC,背景是江澤民同志1992年11月10日題錄的陸游詩句“明窗數(shù)編在,長與物華新”。   ? NRI

這是一本難得的佳作,必將引起中國科學技術史與出版史領域專家的關注,也值得每一位想了解李約瑟及其工作的人閱讀。我最后的建議是,應該盡快翻譯出版英文版,以便更多的西方讀者能同我們一道,回顧SCC這棵大樹是怎樣長成的。
注:本文原載于《中國科學報》2023-01-20 第3版 讀書,原標題為《大樹是怎樣長成的》。封面圖作者為Kognos, CC BY-SA 4.0,來自 Wikimedia Commons。

《大器晚成

——李約瑟與〈中國科學技術史〉的故事》


王曉、【英】莫弗特著
大象出版社
2022年11月出版

制版編輯 | 小毛

歡迎關注我們,投稿、授權等請聯(lián)系

saixiansheng@zhishifenzi.com




參與討論
0 條評論
評論
暫無評論內(nèi)容
《賽先生》微信公眾號創(chuàng)刊于2014年7月,創(chuàng)始人為饒毅、魯白、謝宇三位學者,成為國內(nèi)首個由知名科學家創(chuàng)辦并擔任主編的科學傳播新媒體平臺,共同致力于讓科學文化在中國本土扎根。
訂閱Newsletter

我們會定期將電子期刊發(fā)送到您的郵箱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