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從摩爾根“蠅室”走來,開創(chuàng)了中國遺傳學研究
開創(chuàng)中國遺傳學研究的科學大師陳楨(1894.03.14—1957.11.15)
1. 從摩爾根“蠅室”走出的第一個中國遺傳學家
陳楨(Ch’en Chen),字席山(Shisan C. Chen),后改協(xié)三。1894年3月14日(陰歷二月初八日)出生在江蘇省邗江縣瓜洲鎮(zhèn)。
1912年,為了獲得公費學習的資格,陳楨改入江西省鉛山縣籍,參加了在南昌舉行的江西省公費考試。他以初試和復試皆名列榜首的成績,進入上海中國公學院大學部預科學習,1914年轉入金陵大學農科學習。
1918年,陳楨以優(yōu)異成績畢業(yè),獲得金陵大學農林科首屆農學士學位,留校擔任育種學助教。
陳楨在金陵大學獲得農林科首屆農學士學位記錄(1918)
1919年夏,陳楨考取清華學校公費赴美留學資格,遠渡重洋赴美留學。
陳楨赴美留學途中(1919)
是年秋,陳楨進入美國康奈爾大學研究生院,興趣未定。1920年春,他轉入哥倫比亞大學動物學系,跟隨著名的細胞學家威爾遜(E.B.Wilson,1856—1936) 學習細胞學和染色體的遺傳理論等課程。
1920年代,正是國際遺傳學大師摩爾根(T.H.Morgan,1866—1945)的果蠅遺傳學研究最為發(fā)達的時期,摩爾根在哥倫比亞動物學系講授遺傳學課程。陳楨在茫茫的學海中,改向選擇了摩爾根遺傳學作為研習的主要功課。他在果蠅實驗室里,跟隨摩爾根及其助手學習遺傳學的基礎知識。在注冊哥倫比亞大學學籍的后兩個學期中,陳楨選學了摩爾根的遺傳學課程(上、下),每周進行2小時的聽課和6小時的實驗,獲得12個學分。同時,他還選學了摩爾根的生理形態(tài)學和實驗胚胎學(之后這兩門課程合為發(fā)育的生理基礎),每周進行1小時的聽課和5小時的實驗,獲得8個學分。
1921年夏,陳楨提前獲得哥倫比亞大學碩士學位后,繼續(xù)在果蠅實驗室,跟隨摩爾根等大師進行遺傳學實驗技術的深造。在這里,陳楨不僅學習并掌握了基本的雜交技術,還學會了把統(tǒng)計學分析與細胞學相結合的實驗研究方法。
就這樣,陳楨成為在摩爾根的“蠅室”里學習并進行實驗技術專門訓練的第一位中國留學生。
陳楨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獲得碩士學位記錄(1921)
2. 國人執(zhí)教遺傳學教育的先行者
1921年,在中國現(xiàn)代生物學的開山宗師秉志(1886—1965)和胡先骕(1894—1968)的大力倡導、積極提議并具體謀劃下,剛剛由南京高等師范學校擴升并改名的東南大學,其農業(yè)專修科內誕生了國立大學中的第一個生物學系。
1922年8月,陳楨回國后,應國立東南大學校長郭秉文(1880—1969))之聘擔任生物系教授。在這里,陳楨率先擔當起開設現(xiàn)代遺傳學課程的重任。
在東南大學,陳楨首先確定使用導師摩爾根于1915年出版的《孟德爾遺傳機制》和于1919年發(fā)表的《遺傳的物理基礎》等論著,作為講授遺傳學的基本教材。同時,他還將國外學者巴布考克和克勞森合編的《遺傳學與農業(yè)文化的關系》(因當時的東南大學生物學系還是農業(yè)專修科的一部分)一書,作為選學教材。
1923年起,作為最早在國內傳播現(xiàn)代遺傳學學者之一的陳楨,在中國科學社主辦的綜合性科學刊物《科學》雜志等期刊上,陸續(xù)發(fā)表《孟德爾略傳》《遺傳與文化》等文章,向讀者系統(tǒng)地介紹孟德爾及其遺傳學說,介紹現(xiàn)代遺傳學在經(jīng)濟和文化上的重要意義。
陳楨發(fā)表在《科學》雜志上的文章(1923)
1924年,陳楨根據(jù)在東南大學普通生物學講習班上的兩次講授稿《生物學講義》,將其數(shù)次修改后,作為大學教科書由商務印書館出版,名為《普通生物學》。這是國內第一本由中國生物學家編寫的、包含了當時全部生物學內容的中文版教科書。這本頗具中國本土特色的教科書,有關進化和遺傳的內容占了整個篇幅的28%,其中第六章系統(tǒng)地講述了孟德爾的遺傳規(guī)律及遺傳的物質基礎、基因的線性排列、摩爾根的連鎖互換規(guī)律等遺傳學理論。在該書第六章“遺傳”中,陳楨使用“因子”的概念詳細解說“孟德爾定律”。在“遺傳的物質基本”一節(jié)中,他將每對因子的物質基本叫做因基(gene)。這是在國內學術界中,最早對遺傳學核心名詞gene一詞的比較貼切的中譯。
陳楨編寫的《普通生物學》(1924)
隨著陳楨在東南大學率先開設起遺傳學課程,遺傳學知識也逐漸被納入其他一些大學的生物學教科書中。例如,鄒秉文(1893—1985)、胡先骕、錢崇澍(1883—1965)等學者于1923年合著的中國第一本大學植物學教科書《高等植物學》,就專門講述了孟德爾的遺傳定律。
1925年夏,因東南大學欠薪二年,陳楨受當時清華學校生物學系主任、植物學家錢崇澍之邀聘,于當年9月?lián)卧撔4髮W部的生物學教授。
清華自然科學教師合影(1925),前排左起:1陳楨、2、葉企孫、4梅貽琦
1926年,由于清華大學不能提供金魚遺傳實驗的條件,陳楨又再次回到東南大學任教,并擔任動物學系主任(此時東南大學的生物學分設成植物學系和動物學系)。同時,他還兼任中華文化教育基金會專聘的科學教授。
后來,因為時局動蕩,陳楨的教學和研究工作也隨之多次調整。
1927年9月,國民黨領導的北伐軍打到南京后,接收了東南大學,遣散了全體教職員,陳楨由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調往北京,擔任北京師范大學的生物學教授,并在該校生物學系講授遺傳學等課程。
北京師范大學生物系師生歡送尼登(James G. Needham)回國留影(1928.05)。前排左起:3陳楨、4尼登、6李順卿
1928年8月,北伐軍打到了北京,北京師范大學被接收,全體教職員遭遣散,陳楨應剛由東南大學改名的國立中央大學之聘任,再次南下?lián)紊飳W教授。陳楨在從北京師范大學轉戰(zhàn)到國立中央大學的前夕,曾專門給導師摩爾根去過一封信,請他推薦一名中國的留學生到北京師范大學任教遺傳學課程。摩爾根隨即推薦了還在美國學習的盧惠霖(1900-1997)。但是,盧惠霖當時已身患嚴重的肺結核疾病,還在住院治療,因而未能赴任。
1928年夏,清華學校正式改為國立清華大學。時任清華大學校長羅家倫以建筑生物學館之承諾,邀請陳楨再到清華任教,并主持系務工作。陳楨因當時已在中央大學上課,遂向清華校方提供生物系課程方案進行指導。翌年2月,陳楨第三次北上來到清華大學生物學系,擔任動物學教授并兼任系主任。
從1929年到1952年,陳楨在清華園長達20多年的科學和教育生涯中,以其高尚的品格、淵博的學識和出眾的才華,領導并發(fā)展了清華大學年輕的生物學系。
面對當時國內高等學校的實驗生物學教學和研究十分落后的情況,陳楨以清華大學1931年5月落成的生物學館為基地,將發(fā)展實驗科學作為辦系的總方針,實驗生物學作為在清華辦學的總方向,引領全系的生物學教學和科研。在經(jīng)費極為有限的情況下,陳楨建立起簡陋的魚場飼養(yǎng)金魚,開設起遺傳學等實驗課。
清華生物學系師生在生物學館破土典禮上的合影(1929)。前排左起:2李繼侗、3陳楨、4吳蘊珍、5壽振黃、6秦素英;后排左起:1王綬基、2余光蓉、4婁成后、 5沈克敦、6陳善銘、7杜增瑞、8王啟無、9 薛芬、10戈定邦、11陳封懷
在清華生物學系當時設置的多門生物學課程中,陳楨主講了普通生物學、普通動物學、系統(tǒng)動物學、無脊椎動物學、組織學、動物生理學、遺傳學、細胞學、生物學史等多門課程。在遺傳學教學中,他重點講授了孟德爾遺傳定律、遺傳的數(shù)學基礎、性別決定的遺傳理論,以及突變理論等基本的遺傳學內容。
陳楨的生物學教學,不僅以“精而不多”授課方式,也以簡明扼要、條理清楚、重點突出、系統(tǒng)明確和游刃有余的講課風范,深受多屆學生的歡迎。陳楨特別注重結合自己的金魚遺傳學實驗研究,向學生傳授現(xiàn)代遺傳學的思想、方法和實驗技術。他在和各個年級的學生一起討論金魚的遺傳時,總是會熱衷于告訴學生,這個性狀是顯性,那個性狀是隱性。
清華大學生物學會成員合影(1932)。前排左起:4李繼侗、5陳楨、6吳韞珍
到20世紀30年代,陳楨領導的清華大學生物學系,已經(jīng)被國外不少學者認為當時中國的高等學校中講授遺傳學最為系統(tǒng)的一個生物學系。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通過中華醫(yī)學會,曾對清華大學生物學系提供了重要資助。中華醫(yī)學基金會(China Medical Board)顧問、美國學者狄斯代爾(W. E. Tistale)在1933年的《中國科研機構訪問記》中專門寫道:“就其發(fā)展的潛力而言,清華大學的生物學系是目前我在中國高等學校中所能見到的最強的一個系?!?/span>
1920—1930年代,孟德爾—摩爾根的遺傳學理論作為現(xiàn)代生物學中重要的基礎知識,開始進入高級中學生物學教科書中。當時國內還缺乏合適的中文版本的生物學教科書,陳楨就利用收集到的大量適合中國國情的資料,在1924年編著的《普通生物學》基礎上,于1933年編寫出版了《復興高級中學教科書·生物學》一書。
陳楨編寫的《復興高級中學教科書·生物學》(1933)
該教科書內容十分豐富、章節(jié)編排合理、文筆流暢、圖文并茂,很適合高中學生自學閱讀。書中簡明而又深刻地表述了染色體、細胞分裂和孟德爾遺傳定律等現(xiàn)代遺傳學的基礎知識,對性別決定的基因平衡理論、性逆轉等遺傳學的新進展,也能及時地給予深入淺出的簡要介紹。該教科書中,有關生殖、遺傳與演化等內容,篇幅超過全書的30%。
這本《復興高級中學教科書·生物學》,堪稱中學生物學教科書的典范。在以后的20余年間,該書只進行過少許的修訂,總共印刷發(fā)行了181版。它不僅在國內的高級中學中,被普遍使用到1950年代初期,而且還流行于東南亞一帶的很多華僑學校?!稄团d高級中學教科書·生物學》教科書重視科學精神和科學方法的教育,對多代學子都曾產(chǎn)生過極為重要的影響。中國現(xiàn)代生物學界的吳征鎰、吳旻、李璞、薛攀皋、吳鶴齡、庚鎮(zhèn)城、高翼之等著名學者,都曾惠于這本教科書的熏陶與啟迪,并由此走上致力于生物學和遺傳學教育與研究的科學人生。
1952年,受當時國內全盤學習蘇聯(lián)的影響,按照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頒布的第一個《中學生物教學大綱(草案)》之精神,陳楨編寫的使用已長達20年的《復興高級中學教科書?生物學》,被迫進行了大幅修正。該教科書在刪除了重要的“遺傳”篇后,仍然受到批判,最終停止印行不再使用。取而代之的是,全國所有的高級中學一律統(tǒng)一改上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編寫的宣傳“米丘林生物學”的《達爾文主義基礎》課本。該課本中宣揚的是蘇聯(lián)李森科提出的“生物種內無斗爭也無互助”等荒謬的說法,在當時的學校和社會上,均造成了思想認識上的極大混亂,對我國公民的科學素養(yǎng)的形成,產(chǎn)生了較長時間的不良影響。
1950—1970年代畢業(yè)的許多中學生和大學生,面對當時國際上正在興起并迅猛發(fā)展的遺傳科學,仍然是一無所知。不少生物學教育工作者,對于1953年以“DNA分子雙螺旋結構模型建立”為標志,興起并蓬勃發(fā)展的分子生物學,更是一片茫然、無從知曉。在其后的大學和中學的生物系教學與科學研究過程中,為了站穩(wěn)三尺講臺,為了從事科學研究,他們不得不重新回爐進修,以多種學習的途徑和方式,補學孟德爾—摩爾根遺傳學和分子生物學的基礎課程。
3. 獨特創(chuàng)新的金魚變異、遺傳與演化的實驗研究
陳楨是我國最早從事遺傳學實驗研究的科學家。
1922年夏,陳楨回國到東南大學任教后,隨即利用從摩爾根“蠅室”帶回的果蠅,繼續(xù)“果蠅生殖細胞的成長與遺傳性狀的關聯(lián)”之實驗研究。半年后,不幸發(fā)生了一場大火災,項目涉及到的設備與資料全都被燒光。在寫信向美國同行請求捐助支援一些文獻和研究資料暫時無果的情況下,他開始思考可否選用本國的生物材料繼續(xù)做遺傳學的實驗研究。
根據(jù)孟德爾的遺傳理論,從摩爾根的果蠅遺傳學實驗研究得到啟發(fā),陳楨清楚地認識到研究能否出成果,與實驗材料的選擇有很大關系。經(jīng)過認真考慮、細致觀察和大量調查后,他認為,選擇中國特產(chǎn)的金魚作為遺傳和變異的研究材料具有突出的三個優(yōu)點:①金魚是各種生物中變異最多的一種動物,人工飼養(yǎng)的金魚品種繁多,在外部性狀上有許多明顯可區(qū)分的變異;②雖然金魚每年只繁殖一次,但產(chǎn)卵量大,便于進行數(shù)理統(tǒng)計和分析;③金魚是體外受精的動物,容易進行雜交和人工控制。
陳楨在廣泛查閱和收集古籍中有關金魚變異的歷史資料、大量調查和觀察南京等地金魚玩賞家們多年來收集的稀有品種標本的基礎上,靠著極其簡陋的設備,從1923年起,先后在東南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室(所),開始了長達30多年的金魚的變異和遺傳、起源和演化方面系統(tǒng)性的實驗研究。
通過在不同品種的金魚之間以及飼養(yǎng)金魚與野生鯽魚之間進行的一系列雜交實驗,陳楨對金魚和鯽魚的外形變異進行了細致的觀察、縝密的測量統(tǒng)計和全面的比較分析。他重點研究了金魚鰭的各種形狀、鱗的透明和五花、體色的藍色和棕色等性狀的遺傳。他也對數(shù)種反常環(huán)境對金魚胚胎發(fā)育的影響、金魚的起源和演變歷史等問題進行了實驗探索。在實驗設計上,陳楨借鑒了歐美遺傳學者實驗研究的多種途徑,提出了以雜交實驗、實驗胚胎學、細胞學分析和統(tǒng)計學研究相結合的聯(lián)合研究法,探索脊椎動物性狀的遺傳規(guī)律、變異產(chǎn)生的機制,以及控制變異的途徑。他非常重視實驗條件的安排與管理,嚴格控制實驗過程,對實驗結果的分析力求嚴密,不放過任何一個“意外”的現(xiàn)象。他特別強調統(tǒng)計學方法的應用,認為這是排除偶然、揭露必然的不可或缺的研究手段。也正因為如此,陳楨獲得的金魚實驗研究結果,以其客觀、準確,無可置疑而令國內外學術界所信服。
自1925年,陳楨的金魚試驗場迎來了第一縷曙光。他先后在《科學》、 Genetics 等國內外著名的學術期刊上,發(fā)表了10多篇有關金魚的遺傳和變異、起源和演化等的重要研究論文。
1925年,陳楨將根據(jù)金魚變異和遺傳的初步研究結果,撰寫成的首篇研究論文“Variation in External,Characters of Goldfish”(中文名:金魚外形的變異),發(fā)表在英文版的Contribution from the Biological Laboratory of the Science Society of China(《中國科學社生物研究所論文叢刊》)第1期上。論文就金魚體形、體長、體高、鰭、頭形、鰓蓋、眼、鱗片、體色等的各種變異作了記錄,并用進化觀點論證了金魚起源于野生鯽魚(Carassius auratus)。論文提出在由野生鯽魚演變成金魚各個品種過程中,雜交和選擇起了重要作用;而金魚的殘缺背鰭、無臀鰭、雙臀鰭、龍睛等性狀,則可能來源于突變。該篇研究論文不僅記述了大量觀察到的事實,也查閱并引證了30多篇文獻史料,第一次論證了中國特有的金魚是從野生鯽魚經(jīng)過家化形成,世界各地的金魚都從我國輸出的。該論文被譽為國際上魚類變異與遺傳研究的經(jīng)典文獻,是中國遺傳學家最早的具有創(chuàng)新意義的研究成果。
同一年,陳楨在《科學》雜志發(fā)表的“金魚的變異與天演”一文中寫道:“現(xiàn)代遺傳學者以為,凡是因為種細胞里的遺傳的物質基本有了新改變,因而發(fā)生身體上的新變異,不論是小變異或是大變異,都可以叫做突變。”這也是陳楨第一次用德弗里斯的新式“突變論”之學說,來解釋金魚性狀變異的形成原因。
陳楨發(fā)表的“Variation on External, Characters of Goldfish”之論文(1925)
1928年,陳楨在美國Genetics雜志上發(fā)表了“Transparency and Motling,a Case of Mendelian Inheritance in the Goldfish Carassius Auratus”(中文名:透明和五花,金魚中的第一例孟德爾式遺傳)之研究論文。
陳楨發(fā)表的“透明和五花,金魚中的第一例孟德爾式的遺傳”之論文(1928)
“透明和五花,金魚中的第一例孟德爾式遺傳”之研究論文是國際上第一次證明孟德爾定律也適用于魚類的實例。陳楨在對金魚體色的遺傳現(xiàn)象的細心觀察中,不僅對雜交實驗數(shù)據(jù)進行了記錄和統(tǒng)計,還做了配圖的描述與透徹的分析,證明了透明鱗決定于純合的突變基因型(TT),正常鱗決定于純合的隱性基因型(tt),而五花魚則決定于雜合的基因型(Tt)。
陳楨在該篇論文中寫道:“純合的透明(鱗)魚(鱗片的反光組織幾乎消失)和純合的正常(鱗)魚(鱗片有反光組織)雜交的子一代,雜種既不表現(xiàn)透明鱗型也不表現(xiàn)正常鱗型,而只產(chǎn)生具有特殊的五花性狀的魚。五花魚自交的后代中,常常約有1/4的透明魚,一半為五花魚(與子一代雜種相同),1/4的正常魚。在雜合的五花魚中,透明鱗常?;祀s以一些正常鱗。這種雜合類型是兩種純合魚的‘嵌合體’。”對于陳楨提出的“嵌合體”之說,國內有學者認為,這與18年之后的談家楨(1909—2008),在亞洲異色瓢蟲鞘翅色斑的遺傳實驗研究中觀察到的“嵌鑲顯性”現(xiàn)象,有其異曲同工之妙。
1934 年,陳楨又在Genetics雜志上發(fā)表了“The Inheritance of Blue and Brown Colours in the Goldfish,Carassius Auratus”之論文(中文名:金魚的藍色和棕色的遺傳),證明了金魚的藍色體色是一對隱性遺傳因子純合型的表現(xiàn),而棕色體色是四對隱性遺傳因子純合型的表現(xiàn),首次證實了一對遺傳因子和四對遺傳因子的孟德爾式遺傳。
陳楨在金魚遺傳學研究上所取得的這些重要研究成果,極大地震動了國際遺傳學界,掃除了當時不少學者對孟德爾遺傳定律是否也適用于魚類的懷疑,證明了孟德爾遺傳定律具有普遍的意義。美國和日本學者以后所進行的魚類遺傳學研究,都深受陳楨的影響,故推崇他為國際魚類遺傳學研究的先驅。
4. 畢生追求的家國情懷
陳楨的一生,不僅以卓越的研究成果為學術界所推崇,也以其對祖國的拳拳之心為人們所敬重。
1930年代前后,在中國高校中使用西文教材并用外語授課的現(xiàn)象比較普遍。面對西方文化的不斷滲透,為了激發(fā)青年學生的民族自尊心,推動中國生物學的較快發(fā)展,陳楨提倡用中文講課,講中國的材料而不照搬外國的模式。在他編寫的中學生物學教科書中,就選用中國的環(huán)毛蚯蚓來講述環(huán)節(jié)動物,引證金魚起源于鯽魚、金魚眾多品種的形成等證據(jù)來講述遺傳學和進化論。在清華大學,陳楨還經(jīng)常組織師生采集實驗材料,制成標本備用。他認為,這樣就可以“講自己國家的生物,用自己采集的標本,而不要從外國進口買材料”,不僅有利于學生的直接觀察,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愛國思想。
1936年10月,在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的緊急關頭,陳楨與清華大學的徐炳昶、顧頡剛、馮友蘭、錢玄同、梁思成、雷潔瓊、朱自清、金岳霖等72名知名教授,聯(lián)合向國民政府提交了《教授界對時局意見書》,強烈反對日本侵華行徑。1938年,為逃避日本特務的監(jiān)視,他舉家搬離日寇鐵蹄下的北京,繞道去昆明,任教于西南聯(lián)合大學。在抗戰(zhàn)的艱難歲月里,他不畏艱辛、就地取材培養(yǎng)果蠅,繼續(xù)遺傳學研究,把自己和祖國的前途和命運,緊緊地聯(lián)系在一起。
1948年,在國立中央研究院評議會第二屆第五次年會上,陳楨以“金魚之遺傳與演化及動物社會行為”等研究,“主持清華生物系”的學術成就,獲得25票的高票,當選為國立中央研究院的首屆院士。在當時生物組當選的25位院士中,他是唯一的動物遺傳學家。翌年8月,陳楨還當選為北平研究院的學術會議會員。
1949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曾經(jīng)來函,邀請他赴母校講學和工作。他持著“我是中國人,中國需要我,國家培養(yǎng)了我,我要為國家的振興出一份力”的信念,回信婉拒了邀請,決心留在祖國,為即將誕生的新中國的遺傳科學貢獻力量。
同一年,在中共中央統(tǒng)戰(zhàn)部的部署之下,多個“人民團體”的籌備組織成立。其中自然科學界的學術團體,稱作“中華全國第一次科學會議籌備會”,簡稱“科代籌”。陳楨出席了中華全國第一次自然科學工作者代表大會的籌備會,并參加了其中“新政協(xié)提案”工作組的工作。
全國“科代籌”合影(1949)(第五排左起:11陳楨)
1950年代初期,蘇聯(lián)李森科學派的學術思想對中國遺傳學界造成了嚴重的干擾和破壞。但陳楨始終以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堅持對真理的追求。
1951年,陳楨編寫的科普文章《美麗的魚——金魚》,刊載于《人民畫報》第12期。該文用大量的可信史料,以圖文并茂的形式,論述了金魚起源于中國以及品種產(chǎn)生的歷史。陳楨借用品種繁多的金魚產(chǎn)生原因的簡要分析,向公眾順理成章地宣傳地球上的各種生物(包括人類),都是通過進化而來的科學觀點。
陳楨編寫的科普文章《美麗的魚——金魚》(《人民畫報》1951年,第12期)
1952年,因國內高等學校的院系調整,陳楨由清華大學調職入北京大學擔任生物系教授。在當時不能繼續(xù)進行遺傳學教學和實驗研究的情況下,他把精力一方面投入到生物學研究人才的培養(yǎng),另一方面開始轉向對中國生物學史的潛心探討。他在北京大學率先開設了中國生物學史的課程,招收中國生物學史的研究生,并收集了大量史料,陸續(xù)完成了多篇研究論文,逐漸形成了中國傳統(tǒng)生物學全方位多層次的治史特色和研究風格。1953—1956年期間,陳楨借助中國科學院主管的《生物學通報》,利用他在30多年的金魚變異、遺傳與進化的研究中挖掘出來的大量文獻史料,撰寫發(fā)表了《關于中國生物學史》等系列研究文章,開創(chuàng)了中國生物學史教育與研究的先河。
陳楨發(fā)表的“關于中國生物學史”之論文(1955)
1953年4月,陳楨被任命為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室主任。
周恩來簽名的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任命通知書(政字第7362號)
1954年,陳楨已經(jīng)身患甲狀腺癌及淋巴腺瘤等多種疾病。他對自己30多年的金魚變異、遺傳和進化的實驗研究工作進行了全面總結。通過更加廣泛深入地查閱古代文獻史料,系統(tǒng)性地整理成了《金魚家化史與品種形成的因素》一文,發(fā)表在《動物學報》上。在該篇文章中,陳楨以確鑿的文獻資料再一次證明了今天品種繁多的金魚都起源于野生的鯽魚;世界各地飼養(yǎng)的形態(tài)各異的金魚,均來源于中國。
1955年,陳楨的《金魚家化史與品種形成》之論文由科學出版社出版了單行本,翌年,該論文又譯成英文在《中國科學》(英文版)上刊載。1956年,日本學者泉永巖將這篇論文譯成日文進行了轉載,從而在國內和國外的學術界產(chǎn)生了極為廣泛的影響。
1955年,陳楨被推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為當選的60位生物學部委員中唯一的遺傳學家。
1956年,陳楨因甲狀腺癌復發(fā)入住醫(yī)院并全年在家養(yǎng)病,沒有能夠參加青島遺傳學座談會。之后,他從助手陳秀蘭代表他參加青島遺傳學座談會帶回的資料中,了解到會議的概況。
陳楨主持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第一屆學術委員會會議(1957)
會后,陳楨忍著病痛的困擾,組織研究力量,重建金魚養(yǎng)殖場,指導他的助手李璞、汪安琦、張瑞卿、陳秀蘭、蔣耀青、王春元、程光潮等人,在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遺傳組內,恢復了金魚遺傳學的實驗研究。
就在陳楨帶著病弱的身軀,滿懷信心地指導助手們?yōu)榻痿~遺傳學的實驗研究繼續(xù)拼搏的時候,1957年11月15日(陰歷九月二十四日),甲狀腺癌的再一次復發(fā),奪去了他的生命。
陳楨病逝之后,他所發(fā)表的金魚遺傳學研究的重要論文,以及有關動物行為學的研究文章,由其學生及助手李璞、夏武平、鄭葆珊、崔道枋、汪安琦、陳寧生等人,經(jīng)過細心翻譯和匯集整理后,結集在《金魚的家化與變異》一書中。該書凝結了陳楨畢生從事遺傳學研究的主要成果,1959年由科學出版社出版后,成為遺傳學研究領域中的重要經(jīng)典性文獻。
陳楨的《金魚的家化與變異》(1959)
歷史永遠不會忘記,這位在中國現(xiàn)代遺傳學的形成和早期發(fā)展中,做出了開拓性貢獻的一代科學大師。
(2023年2月18日 修稿)
致謝:本文在撰寫過程中,曾得到陳楨院士之家人李璞(女婿)、李柏青(外孫)、李凌霄(外孫)、陳敏(孫女)等人提供大量史料的幫助,謹此致以誠摯的謝意!
[1]陳楨.普通生物學[M].上海:商務印書館,1924.
[8]陳楨.復興高級中學教科書·生物學[M].上海:商務印書館,1933.
[11]陳楨.金魚家化史與品種形成的因素[J].動物學報,1954(2):89-116.
[12]陳楨.金魚的家化與變異[M].北京:科學出版社,1959:64-73.
作者簡介:
馮永康,生命科學史研究者,郵箱為ykfeng0810@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