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病原細菌通過劫持寄主代謝解決“卡脖子”問題
病原微生物引起的病害一直是人類馴化和栽培植物的漫長歷史中揮之不去的魔咒。19世紀40年代,由于馬鈴薯晚疫病引發(fā)的大饑饉導致愛爾蘭人口減少了四分之一。進入21世紀,植物病原菌引起的病害每年仍造成全球農作物10-30%的減產,嚴重威脅世界的糧食安全。
-
中科院動物所等揭示羊駝和美洲駝馴化起源機制
7月2日,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詹祥江團隊與山西農業(yè)大學、英國卡迪夫大學、華大基因、智利比奧比奧大學等國內外科研機構科學家合作,在Genome Biology上在線發(fā)表題為Genomic analysis of the domestication and post-Spanish conquest evolution of the llama and alpaca的研究論文,解答了羊駝和美洲駝的起源問題,發(fā)現兩個物種之間存在大范圍的不對稱基因漸滲現象。
-
科學家團隊聯(lián)合攻關,發(fā)現控制大豆產量與品質的關鍵基因
大豆馴化起源于中國,隨后廣泛傳播于世界各地,為人類提供了主要的植物油和蛋白資源,是世界性的重要糧食經濟作物。隨著世界人口的增加和飲食結構的改變,全球對大豆消費需求逐年增加,進一步提高大豆單產和品質對于保障世界大豆生產具有重要意義。
-
什么?人不是最先馴化動物的動物?
馴化是生物之間一種特殊的進化關系,表現為一種生物通過為另一種生物提供穩(wěn)定安全的生存環(huán)境,以獲取物質上或精神上的滿足,如人類對野生谷物的馴化大大提升了食物的供給,同時也改變了人類的生產生活方式。
-
“魔剪”在植物馴化上再立新功,中科院遺傳所連發(fā)兩篇NBT
近年來,隨著CRISPR技術的發(fā)展,基因編輯技術也開始在農業(yè)中應用,利用該技術對野生植物進行從頭馴化開始顯示了極大的潛力。
-
中科院遺傳所學者揭示不同科作物馴化,存在基因平行選擇
近日,中科院遺傳所學者在Nature Genetics發(fā)文,報道了一個種子休眠調控基因在不同科作物馴化中受到平行選擇的現象。
-
粳稻適應低溫逆境機制研究取得進展
水稻種植區(qū)的不斷北移,揭示粳稻馴化過程中適應低溫環(huán)境的分子機制,對于培育高緯度高海拔地區(qū)的低溫耐受性水稻品種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